..續本文上一頁妄自殘傷。兩俱謗佛。與道乖張。
拈一放一。未是平沈。水不洗水。金不博金。心外非物。物外非心。物自是物。心自是心。何爲昧昧。撥相而尋。
觀山
山之高兮。衆石所成。石雖衆兮。山一其形。千仞之山。一拳之石。石即是山。而山非石。
臨水
漚之與水。異形同體。結則爲漚。散則爲水。漚非是水。水卻是漚。不如縱目。任其注流。
性根偈
恒沙諸佛同一性。此性無修亦無證。若離修證卻成狂。動非動兮靜非靜(性)。
觸目盡成顛倒見。山河大地誰形容。自從一睹明星後。物我原來無異同(眼)。
若向音聲求佛法。譬猶假翅欲騰飛。何如撒手行平路。靜默語喧無二歸(耳)。
見說旃檀片片香。此中非嗅孰知芳。若言佛性離聞性。何處尋求寂滅場(鼻)。
百味莫言只一味。分明河淡海爲鹹。必須一一從吾辨。始把塵砂作米鹽(舌)。
幻化空身即法身。縱然認著亦非真。直將瓦礫成吾體。誰道身心奉刹塵(身)。
動靜卷舒無二致。後前左右合其宜。若于意外求他道。何異輕金而重泥(意)。
錄語
我不談空空。亦不說有有。問我何所言。一聲獅子吼。
萬川一月印
一月緣何印萬川。隨波上下自年年。莫將戲論談同異。一月圓來萬月圓。
偶述
佛性非從色相尋。若離色相轉勞心。龜毛兔角真如體。鵲噪鴉鳴般若音。不是吾身同木石。直須木石即吾身。聖凡情見從生滅。山自高兮水自深。
皇四子和碩寶親王長春居士。
覺海論
覺以海言強喻也。海亦覺中之一物。覺不可以海喻。覺固無可喻。以海于天地間爲物最钜。故強以爲喻。夫天一生水。降而爲膏。升而爲月。動而爲波。凝而爲冰。渟而爲陂爲澤。流而爲江爲河。千支萬派。莫不朝宗于海。海受之而不見其盈。海泄之而不見其竭。海亦钜矣哉。雖然。海固有形在也。海之形在。則海之名存。至若不可以形求。不可以名擬。無所于受。而實無所不受。無所于泄。而實無所不泄。受不見受。泄不見泄。湛湛乎。蕩蕩乎。是海也。其自性之覺海欤。非從中出。非從外生。其先無始。其後無終。上之莫見其顛。下之莫窮其底。十方世界。莫測其涯涘。大地衆生。莫不備具。如來此覺海。菩薩此覺海。一切聖凡。以至蠕動含靈。無非此覺海。叁界同居。生佛一體。于一體中而差別迳庭者。生佛之攸分也。差別迳庭而同歸覺海者。生佛之本來也。以覺海爲體。而不執覺海。不舍覺海者。如來也。在覺海中。而或執體海。或舍覺海者。衆生也。教外別傳。令人透脫根塵。剿絕情見。並覺海二字。亦無所存。修而無修。證而無證。譬之百川歸海。而海不自識其容納也。夫修世間法。至于聖。極矣。若明出世間法。廓然無聖。廓然無聖。聖凡等觀。戒定慧亦覺也。貪嗔癡亦覺也。貪嗔癡之覺非圓覺。戒定慧之覺亦非圓覺。求貪嗔癡不可得。求戒定慧不可得。不可得中如是得。如是得中無所得。而後其覺乃圓。圓亦非圓。而覺乃覺海矣。古人雲。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又曰。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佛生之分。在覺與不覺之別。然覺者與未覺者。同住覺海之中。如或以覺爲覺。則是心意識之覺。所爲損法財。滅功德者也。即不以覺爲覺。仍是幻化空身中之無明實性。非真覺也。必得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並此無明佛性。幻化法身之名。亦不可得。夫然後入微塵而不泄。遍大千而不溢。以缶取之盈缶。以甕取之盈甕。以陂取之盈陂。以澤取之盈澤。以江取之盈江。以河取之盈河。以海取之盈海。以天地取之盈天地。澄澄湛湛。寂寂惺惺。雖覺而不覺。不覺而常覺。是乃所爲覺海欤。
水月說。
天上之月一耳。水印之而萬焉。一月普現一切水。其本自同。一切水月一月攝。其歸不二。設使祗明得真體之一。而未明幻體之亦一。則古人水月之妙喻。猶爲未究也。有如泛航溪中。溪中此月也。由溪以之湖。湖中即此溪月也。由湖以之長江黃河。長江黃河中即此湖月也。由長江黃河以之海。海中即此長江黃河月也。由一小海以之乎四大海。四大海之月。即此一小海之月。而亦即此發航時。小溪中之月也。祗有一月。求兩月不可得。忽于其間。堤岸隔之。一溪之水。分爲二溪。則一月亦分爲兩月矣。由是而之焉。四海之內。江有沱。河有荥。汝有濆。漢有潛。水草之交爲湄。水決之澤爲汧。注川爲溪。注溪爲谷。注谷爲溝。注溝爲浍。又細之而爲行潦。又細之而爲牛蹄之涔。各各得水。則各各得月。而月乃不知其幾千萬矣。又細之而爲瓶爲罍。爲杓爲罂。爲杯爲斝。各各得水。則亦各各得月。而月又不知其恒河沙數矣。如舉百小器之水。並于一大器。則百小器中之百月皆空。而成一大器中之一月矣。如舉百千萬器之水。並于一溪。則百千萬器中之百千萬月皆空。而成一溪中之一月矣。由是從溪之湖之江之河之海。則恒河沙數之月。又成一月如初矣。信乎水中之月本一。其不一者。有隔之而使然。非其本然也。由此觀之。不特天上之月普同。水中之月亦普同矣。天上之月。真如也。水中之月。幻有也。幻從真出。幻乃成萬。幻亦無萬。幻萬亦一。一亦不立。夫是以萬。然則真如之月。即在水中。幻有之月。亦在天上也。人尚其撲陶器而破之。掘堤岸而通之。庶幾宴坐水月道場也欤。
呵佛罵祖論
或問宗門每有呵佛罵祖之語。何也。王曰。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華嚴四句。誠爲諸祖要語的旨。雖然。人若于此隨語生解。便成天地懸隔。即此隨語生解之心。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于此尚未能灑然。命根何由得斷。縱使盡山河大地。化爲齒頰喉舌。一一齒頰喉舌。演無量妙音。同時贊佛。亦沒交涉。夫能贊歎者。即所贊歎者也。所呵罵者。即能呵罵者也。然則何贊歎之有。又何呵罵之有。況乎能所皆空。贊歎呵罵。又有何處可以安著。衆生以是佛爲聖。非佛爲凡。凡聖兩途。即是衆生無始以來之見病。必得聖凡情盡。然後人我雙忘。古德老婆心切。是以呵佛罵祖。除其見相雲爾。或曰。若然。則。皇上之斥人呵佛罵祖。其義何居。王曰。古德爲此。不過接引初機。何嘗以此爲究竟極則。接引初機之善權方便甚多。又何必定出于呵佛罵祖。皇父以現在佛。顯如來身。慈悲無盡。化導無垠。智日普臨。法雲常潤。所見所證。超出從上古德萬萬。豈尋常所能窺測。余惟信奉受持。安能疏通證明其義。雖然。恭承。誨示。得領玄音。亦忝一知半解。不忍不以示天下後世。作將來眼也。特爲爾申論之。夫虛空大地。皆屬幻結而成。然此大地虛空。即是實際理地。真全是幻。諸幻皆真。幻全是真。一真亦幻。此幻影中。步步不離真地。此真如性。刹刹曆此幻緣。松原是直。棘原是曲。烏原是黑。鶴原是白。松直棘曲。烏黑鶴白。尚不改其自然之幻影。況人爲萬物之靈乎。是故爲臣當忠。爲子當孝。民則當仁。物則當愛。萬善具足。乃得圓此幻影。幻影真如。無二無別。幻影圓。即真如矣。離此一字。便屬魔外。夫佛祖者。以出世間法論。則無生身之所自生也。以世間法論。即先聖先師也。下口呵斥。可乎不可乎。夫聖凡俱泯。然後前後際斷。固巳。然若以呵罵爲聖凡俱泯。則此聖凡俱泯之見。並凡見亦無分矣。安得不墮畜生道。宗徒又謂古德嘗言。須向異類中行。六道輪迥。一道齊平。方是透天透地。有何因果可言。不知即此執著狂見。止有墮畜生道分。無古德透天透地分。古德心行。驢年未夢見在。人果踏過重關。幻真一致。正須圓滿幻中真果。安得呵佛罵祖。若猶未也。則呵佛罵祖。如何可容。區區接引初機之無舌人饒舌。皇父豈不照破。爾悟耶。吾與爾信受奉行。爾不悟耶。聖旨不可違也。或人唯唯而退。
示超鼎
禅喜次。示超鼎曰。佛法者出世之梯航。世法者住世之關鍵。徑異途分。南轅北轍。殆夫人而雲然矣。然使其人。果于佛法。能了自心。得無所得。則以不染之心。現隨緣之相。無憎無愛。無取無舍。自然不逐波流。不隨影住。而得理事一如。空相無二。世法正是佛法也。若或心依塵刹。任起糾纏。取舍愛憎。雜然紛錯。甚至奔趨名利。希望寵榮。隱顯異行。外內異習。如此。則雖叁藏十二部。千七百公案。一一如瓶瀉水。其所爲佛知見者。巳不啻狐唾狸涎。況複藉古德之微言。作逢時之利器。了了于口。役役于心。其不至塗汙慧命。垢濁祖庭者幾何。惟貴力行佛訓。信守沙門。于一切世法中。不生歡喜心。而持貪嗔戒。則雖鐵蛇橫路。終可作弄死蛇想。從未有不行戒定。頓爲了知。假借佛法以行世法。而不至習染因仍。增諸幻妄。以昧佛性而撄世網者。我。皇父以現在佛。發如來藏。萬幾余暇。時一隨喜。偶揭片語。如灌醍醐。所以提持禅衲。整饬宗門。諄諄懇懇。直引曲喻。期望各有成就者。原爲如來教外之旨。實能普利十方。弘濟萬品。會者自得。一如本分。當下即是。不假外求。而于修齊治平。兵農禮樂。政刑德教。及飲食起居。出入作息。一切有爲法。原無幹礙。故欲護此一燈。永毋消殒。慈悲念切。光照無私。此物我之胥忘。固缁素所共信。余言不其然乎。爾幸際隆時。叨蒙。開示。蓋有夙因。得具正見。正宜及此努力。合眼埋頭。進慚愧門。修迥向行。誓期徹底。了此一事。以仰報高厚。聖恩。克紹佛日。乃迩者聽汝言說。驗汝行爲鳥欲沖天。腳未點地。雖荊榛隊裏。曾暫斬斷葛藤。而水月光中。猶時錯認花影。對人饒舌。豈接引之婆心。到處呈身。半逢迎之鬼伎。試問此選佛場一塊幹淨土。既不能伐毛洗髓。轉且目眩耳嘩。于些子榮利事。尚無從勘破。而可望其于本分向上事。有所探討。不至墮落。或且能度人。有是因乎。有是果乎。無種且勿道。何下種之不審也。語雲。見道易。修道難。又曰。知之易。行之難。縠羅之隔。即不能辨物。何論九嶷。咫尺之間。即不雲到家。何況萬…
《004 禦選語錄(清 世宗皇帝 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