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004 御选语录(清 世宗皇帝 选)▪P82

  ..续本文上一页妄自残伤。两俱谤佛。与道乖张。

  拈一放一。未是平沈。水不洗水。金不博金。心外非物。物外非心。物自是物。心自是心。何为昧昧。拨相而寻。

  观山

  山之高兮。众石所成。石虽众兮。山一其形。千仞之山。一拳之石。石即是山。而山非石。

  临水

  沤之与水。异形同体。结则为沤。散则为水。沤非是水。水却是沤。不如纵目。任其注流。

  性根偈

  恒沙诸佛同一性。此性无修亦无证。若离修证却成狂。动非动兮静非静(性)。

  触目尽成颠倒见。山河大地谁形容。自从一睹明星后。物我原来无异同(眼)。

  若向音声求佛法。譬犹假翅欲腾飞。何如撒手行平路。静默语喧无二归(耳)。

  见说旃檀片片香。此中非嗅孰知芳。若言佛性离闻性。何处寻求寂灭场(鼻)。

  百味莫言只一味。分明河淡海为咸。必须一一从吾辨。始把尘砂作米盐(舌)。

  幻化空身即法身。纵然认著亦非真。直将瓦砾成吾体。谁道身心奉刹尘(身)。

  动静卷舒无二致。后前左右合其宜。若于意外求他道。何异轻金而重泥(意)。

  录语

  我不谈空空。亦不说有有。问我何所言。一声狮子吼。

  万川一月印

  一月缘何印万川。随波上下自年年。莫将戏论谈同异。一月圆来万月圆。

  偶述

  佛性非从色相寻。若离色相转劳心。龟毛兔角真如体。鹊噪鸦鸣般若音。不是吾身同木石。直须木石即吾身。圣凡情见从生灭。山自高兮水自深。

  皇四子和硕宝亲王长春居士。

  觉海论

  觉以海言强喻也。海亦觉中之一物。觉不可以海喻。觉固无可喻。以海于天地间为物最钜。故强以为喻。夫天一生水。降而为膏。升而为月。动而为波。凝而为冰。渟而为陂为泽。流而为江为河。千支万派。莫不朝宗于海。海受之而不见其盈。海泄之而不见其竭。海亦钜矣哉。虽然。海固有形在也。海之形在。则海之名存。至若不可以形求。不可以名拟。无所于受。而实无所不受。无所于泄。而实无所不泄。受不见受。泄不见泄。湛湛乎。荡荡乎。是海也。其自性之觉海欤。非从中出。非从外生。其先无始。其后无终。上之莫见其颠。下之莫穷其底。十方世界。莫测其涯涘。大地众生。莫不备具。如来此觉海。菩萨此觉海。一切圣凡。以至蠕动含灵。无非此觉海。三界同居。生佛一体。于一体中而差别迳庭者。生佛之攸分也。差别迳庭而同归觉海者。生佛之本来也。以觉海为体。而不执觉海。不舍觉海者。如来也。在觉海中。而或执体海。或舍觉海者。众生也。教外别传。令人透脱根尘。剿绝情见。并觉海二字。亦无所存。修而无修。证而无证。譬之百川归海。而海不自识其容纳也。夫修世间法。至于圣。极矣。若明出世间法。廓然无圣。廓然无圣。圣凡等观。戒定慧亦觉也。贪嗔痴亦觉也。贪嗔痴之觉非圆觉。戒定慧之觉亦非圆觉。求贪嗔痴不可得。求戒定慧不可得。不可得中如是得。如是得中无所得。而后其觉乃圆。圆亦非圆。而觉乃觉海矣。古人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又曰。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佛生之分。在觉与不觉之别。然觉者与未觉者。同住觉海之中。如或以觉为觉。则是心意识之觉。所为损法财。灭功德者也。即不以觉为觉。仍是幻化空身中之无明实性。非真觉也。必得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并此无明佛性。幻化法身之名。亦不可得。夫然后入微尘而不泄。遍大千而不溢。以缶取之盈缶。以瓮取之盈瓮。以陂取之盈陂。以泽取之盈泽。以江取之盈江。以河取之盈河。以海取之盈海。以天地取之盈天地。澄澄湛湛。寂寂惺惺。虽觉而不觉。不觉而常觉。是乃所为觉海欤。

  水月说。

  天上之月一耳。水印之而万焉。一月普现一切水。其本自同。一切水月一月摄。其归不二。设使祗明得真体之一。而未明幻体之亦一。则古人水月之妙喻。犹为未究也。有如泛航溪中。溪中此月也。由溪以之湖。湖中即此溪月也。由湖以之长江黄河。长江黄河中即此湖月也。由长江黄河以之海。海中即此长江黄河月也。由一小海以之乎四大海。四大海之月。即此一小海之月。而亦即此发航时。小溪中之月也。祗有一月。求两月不可得。忽于其间。堤岸隔之。一溪之水。分为二溪。则一月亦分为两月矣。由是而之焉。四海之内。江有沱。河有荥。汝有濆。汉有潜。水草之交为湄。水决之泽为汧。注川为溪。注溪为谷。注谷为沟。注沟为浍。又细之而为行潦。又细之而为牛蹄之涔。各各得水。则各各得月。而月乃不知其几千万矣。又细之而为瓶为罍。为杓为罂。为杯为斝。各各得水。则亦各各得月。而月又不知其恒河沙数矣。如举百小器之水。并于一大器。则百小器中之百月皆空。而成一大器中之一月矣。如举百千万器之水。并于一溪。则百千万器中之百千万月皆空。而成一溪中之一月矣。由是从溪之湖之江之河之海。则恒河沙数之月。又成一月如初矣。信乎水中之月本一。其不一者。有隔之而使然。非其本然也。由此观之。不特天上之月普同。水中之月亦普同矣。天上之月。真如也。水中之月。幻有也。幻从真出。幻乃成万。幻亦无万。幻万亦一。一亦不立。夫是以万。然则真如之月。即在水中。幻有之月。亦在天上也。人尚其扑陶器而破之。掘堤岸而通之。庶几宴坐水月道场也欤。

  呵佛骂祖论

  或问宗门每有呵佛骂祖之语。何也。王曰。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华严四句。诚为诸祖要语的旨。虽然。人若于此随语生解。便成天地悬隔。即此随语生解之心。便是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于此尚未能洒然。命根何由得断。纵使尽山河大地。化为齿颊喉舌。一一齿颊喉舌。演无量妙音。同时赞佛。亦没交涉。夫能赞叹者。即所赞叹者也。所呵骂者。即能呵骂者也。然则何赞叹之有。又何呵骂之有。况乎能所皆空。赞叹呵骂。又有何处可以安著。众生以是佛为圣。非佛为凡。凡圣两途。即是众生无始以来之见病。必得圣凡情尽。然后人我双忘。古德老婆心切。是以呵佛骂祖。除其见相云尔。或曰。若然。则。皇上之斥人呵佛骂祖。其义何居。王曰。古德为此。不过接引初机。何尝以此为究竟极则。接引初机之善权方便甚多。又何必定出于呵佛骂祖。皇父以现在佛。显如来身。慈悲无尽。化导无垠。智日普临。法云常润。所见所证。超出从上古德万万。岂寻常所能窥测。余惟信奉受持。安能疏通证明其义。虽然。恭承。诲示。得领玄音。亦忝一知半解。不忍不以示天下后世。作将来眼也。特为尔申论之。夫虚空大地。皆属幻结而成。然此大地虚空。即是实际理地。真全是幻。诸幻皆真。幻全是真。一真亦幻。此幻影中。步步不离真地。此真如性。刹刹历此幻缘。松原是直。棘原是曲。乌原是黑。鹤原是白。松直棘曲。乌黑鹤白。尚不改其自然之幻影。况人为万物之灵乎。是故为臣当忠。为子当孝。民则当仁。物则当爱。万善具足。乃得圆此幻影。幻影真如。无二无别。幻影圆。即真如矣。离此一字。便属魔外。夫佛祖者。以出世间法论。则无生身之所自生也。以世间法论。即先圣先师也。下口呵斥。可乎不可乎。夫圣凡俱泯。然后前后际断。固巳。然若以呵骂为圣凡俱泯。则此圣凡俱泯之见。并凡见亦无分矣。安得不堕畜生道。宗徒又谓古德尝言。须向异类中行。六道轮迥。一道齐平。方是透天透地。有何因果可言。不知即此执著狂见。止有堕畜生道分。无古德透天透地分。古德心行。驴年未梦见在。人果踏过重关。幻真一致。正须圆满幻中真果。安得呵佛骂祖。若犹未也。则呵佛骂祖。如何可容。区区接引初机之无舌人饶舌。皇父岂不照破。尔悟耶。吾与尔信受奉行。尔不悟耶。圣旨不可违也。或人唯唯而退。

  示超鼎

  禅喜次。示超鼎曰。佛法者出世之梯航。世法者住世之关键。径异途分。南辕北辙。殆夫人而云然矣。然使其人。果于佛法。能了自心。得无所得。则以不染之心。现随缘之相。无憎无爱。无取无舍。自然不逐波流。不随影住。而得理事一如。空相无二。世法正是佛法也。若或心依尘刹。任起纠缠。取舍爱憎。杂然纷错。甚至奔趋名利。希望宠荣。隐显异行。外内异习。如此。则虽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公案。一一如瓶泻水。其所为佛知见者。巳不啻狐唾狸涎。况复藉古德之微言。作逢时之利器。了了于口。役役于心。其不至涂污慧命。垢浊祖庭者几何。惟贵力行佛训。信守沙门。于一切世法中。不生欢喜心。而持贪嗔戒。则虽铁蛇横路。终可作弄死蛇想。从未有不行戒定。顿为了知。假借佛法以行世法。而不至习染因仍。增诸幻妄。以昧佛性而撄世网者。我。皇父以现在佛。发如来藏。万几余暇。时一随喜。偶揭片语。如灌醍醐。所以提持禅衲。整饬宗门。谆谆恳恳。直引曲喻。期望各有成就者。原为如来教外之旨。实能普利十方。弘济万品。会者自得。一如本分。当下即是。不假外求。而于修齐治平。兵农礼乐。政刑德教。及饮食起居。出入作息。一切有为法。原无干碍。故欲护此一灯。永毋消殒。慈悲念切。光照无私。此物我之胥忘。固缁素所共信。余言不其然乎。尔幸际隆时。叨蒙。开示。盖有夙因。得具正见。正宜及此努力。合眼埋头。进惭愧门。修迥向行。誓期彻底。了此一事。以仰报高厚。圣恩。克绍佛日。乃迩者听汝言说。验汝行为鸟欲冲天。脚未点地。虽荆榛队里。曾暂斩断葛藤。而水月光中。犹时错认花影。对人饶舌。岂接引之婆心。到处呈身。半逢迎之鬼伎。试问此选佛场一块干净土。既不能伐毛洗髓。转且目眩耳哗。于些子荣利事。尚无从勘破。而可望其于本分向上事。有所探讨。不至堕落。或且能度人。有是因乎。有是果乎。无种且勿道。何下种之不审也。语云。见道易。修道难。又曰。知之易。行之难。縠罗之隔。即不能辨物。何论九嶷。咫尺之间。即不云到家。何况万…

《004 御选语录(清 世宗皇帝 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