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七▪P4

  ..續本文上一頁要是個好人,就不會把錢拿走。爲什麼你要試驗你的朋友?就因爲你對這朋友沒有真正的認識,不知道他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好人,所以才去試驗他。觀世音菩薩在經上說的:“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你若對這點沒有信心,觀世音菩薩也不會來管你這麼多閑事。你想自殺去跳海說:“我跳進大海中,看看是否得到淺處?”假如你以試驗來推測觀世音菩薩這種神通妙用,這表示你對菩薩沒有信心。你若對菩薩沒信心,他可是不願意多管閑事的。你說:“我不試驗怎能知道究竟是真的或是假的?”你知道是真的又怎樣?你不知道是真的又怎樣?你知道了一天還是要吃飯、穿衣服,才能活著,那你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明顯,是人人都知道的,如鄰居房子燒了而你的房子居然不燒,這不是“顯”嗎?大家都知道:“啊!那個人念觀音菩薩有感應的,他信佛真是有點妙處。”有感應了,這就是“顯”。

  又有秘密的。秘密:是你本來有一個災難,或者你應該掉到海裏被水淹死,但無形中觀世音菩薩感應了,令你不會遇到這種危險,秘密地把你的災難消除了,這就叫秘密。這個人應該被火燒,但因爲他信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默默中把他的災難解除了,這也是秘密感應。甚至你坐飛機,本來應該失事;現在交通雖然方便了,但死亡的人也多了。有的時候飛機失事、火車失事、巴士失事,很多人罹難喪命。在這種種情形之下,因爲你念普門品,因爲你念大悲咒,因爲你信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便在默默中,又叫冥冥之中,總而言之,就是人所不知道的,他就爲你化凶爲吉。所謂:“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因此,爲了“顯密”的關系,所以說這部“普門品”。

  普門品有“顯密圓通”,顯也圓通,密也圓通,顯密都得到圓通,所以普門品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這普門品有種種妙用,大悲咒也有這種妙用。我說一件感應的事情。在我家鄉東北,有一個種田的農人,家裏頗爲富裕。某年秋天,他把農作物裝上車子,運到城市去賣。賣完了食糧便把錢帶回來,正在此時,就離家約有叁裏路的前面,遇到很多土匪在打劫。這個財主看見前面有打劫——怎麼辦好?逃嗎?在土匪的監視之下也逃不了,但若不逃走,一定是被搶。于是乎他就念起大悲咒來,這個趕車的還照常往前去。走到快接近土匪時,忽然看見從土匪裏走出來一個人,走到他的車前面說:“你把鞭子給我,我來替你趕車!”這個人也就讓他執鞭趕馬車,從土匪旁邊走過去,而土匪們好像不見不聞似的,所以也沒有打劫他。等這些土匪看不見了,這趕車的人又把鞭子還給他說:“你現在趕快走吧!沒有事了。”這財主一看這個爲他趕車的人是從土匪中跑出來的,一定是土匪了,就說:“先生,你今天對我這麼好來救我,使我沒有被打劫,請問你貴姓?在什麼地方住?將來我好到你府上拜謝!”這個人就告訴他說:“我的名字叫阿逝孕。”

  各位念大悲咒時,在大悲咒上不是有一位護法名叫“阿逝孕”的?在阿逝孕圖月裏,是在肩膀上長了兩只翅膀的,這位護法就叫“阿逝孕”。可是當時這個財主想:“啊!誰叫阿逝孕呢?誰呢?”這時他忘記了,忘了這個阿逝孕就是大悲咒的一句咒語,也就是一個護法。等這位阿逝孕走了,看不見阿逝孕了,他才想起:“啊!這不是大悲咒裏面的一個護法叫阿逝孕嗎?”于是想去找阿逝孕,也找不著了,不知阿逝孕跑到什麼地方去?所以這是大悲咒裏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假如這個財主想:“我念大悲咒看看靈不靈?”阿逝孕也就不會來救他了。正因爲他沒有考驗的心,只抱一個信心:“我念大悲咒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果然就遂心滿願,沒有被土匪打劫。

  這一部妙法蓮華經,共有七卷,共分爲二十八品,這一品文是二十五品,在經文的本子是第二十四品,因爲其中少了一品“提婆達多品”。這一品顯揚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神通妙用,不可思議的境界。

  在前面講到“藥珠”,現在再講“人法”。什麼叫“人法”?“人”,就是觀世音菩薩;“法”,就是普門所示現的法門。這觀世音菩薩,他救七難、解叁毒、應二求,所以是不可思議的人物。他又說普門示現有求必應,無感不通的法。這種“法”叫做不可思議的一種法。因爲不可思議,所以叫妙法。因爲這個“人”也是不可思議,故亦可稱爲妙人。既然是妙人、妙法,方堪名“普門”,才能名實相符。因爲“人法”的因緣,觀世音菩薩才說這“普門品”。

  第二種的意思,就是“慈悲”。因爲“慈悲”的因緣,所以觀世音菩薩說這“普門品”。什麼叫“慈”呢?慈能予樂;什麼叫“悲”呢?悲能找苦。觀世音菩薩救衆生的七種難,解除叁種毒,應衆生兩種求。這七難在經文裏會詳細的說明。簡言之是:水難、火難、風難、枷鎖難、黑風難.....等等有七種。解叁毒,叁毒是什麼?就是貪、嗔、癡叁毒。應二求,就是求男、求女這兩種求。

  衆生都有這叁毒:貪、嗔、癡。若人多貪,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貪。若人多嗔,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人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這個貪講起來很多。嗔,講起來也不少。這個癡,正好不多也不少。說它多也不算多,說它少也不算少。什麼叫癡呢?簡單的說就是愚癡。什麼是愚癡?就是沒有智慧,不明白,見理不真,所以叫愚癡。見到這理論不正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據中國王陽明先生的學說:愚癡的人,乃是因爲他未能“知行合一”。王陽明說,這個人爲什麼沒有去做呢?就因爲他不知道,所以他就不去做。他若是知道就會去做。王陽明說他知道了而不去做,那還是沒有真知道。若真的知道,就一定會去做的。王陽明在中國是一位很有名的學者,他的學說是“知行合一”:人若真知道了,他一定會實行;沒有知道他才不去行。也就是說他要是真正明白了,就不會再做愚癡的事。他爲什麼做愚癡的事情?因爲沒有明白。所以我說這是見理不真。試舉出一個例子來講,譬如這愚癡的人說:“好花常令朝朝豔,明月何妨夜夜圓,大地有泉皆化酒,長林無樹不搖錢。”貪花的人,生出愚癡的心說:“我要這朵花,永遠是鮮豔而不凋謝,要這朵花時時都開放著,朝朝都是這麼美麗。”那個貪月圓的人就這樣說:“明月何妨夜夜圓?昨天晚上的那個月亮是圓的,若是每一天晚間的月亮都是圓的多好!天天到外面去賞月,這種月光輝映燦爛,也不必點電燈,又省錢,天然的光輝多好呢?”這不是愚癡嗎?月有盈虧,花有榮凋。花開就有花謝的時候,月圓就有月缺的時候,這是一種天道循環。好喝酒的人就想:“我每天去買酒,買威士忌、白蘭地,是很貴的,若是地上所有的水池變成酒池,這時候我想飲酒就到那水池取酒,這多方便!”還有貪錢的人,也就想:“我現在去做工賺錢,非常的困難,如果每一棵樹變成搖錢樹,樹上都結成元寶、美金,若是我想用錢,便到那地方去取,這多方便!”這些是不可能的事情,都是愚癡的幻想。還有最簡單的例子,有個人沒有讀書,甚至連小學都沒有念過,中學更不要提,他就想要得到一個大學博士的學位。你說豈有此理呢!小學都沒有讀,大學的博士學位怎能就這樣給你呢?還有一種人,他根本沒有去種田,到時候就想收谷。這都是愚癡!甚至也沒有買馬票,到時候就想中頭彩。這都是一種愚癡的想法。可是一般人多數犯這種妄想不勞而獲的毛病,那麼該怎麼辦呢?有這種毛病就應該把它改了。

  觀世音菩薩他救七難、解叁毒、應二求,這就是一種大悲;也又利樂一切衆生,令衆生離苦得樂,這是一種大慈。因爲大慈大悲的因緣,所以才說這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有一種,是“福慧”的因緣。福,觀世音菩薩所以能尋聲救苦,分辨世間一切的音聲:善聲、惡聲、苦聲、樂聲、是聲、非聲乃因爲他有真正的智慧。他這種智慧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是因爲他普門的布施,以這個法施給衆生,故他有此福報,而福德莊嚴。所以這是由于福慧的因緣來說普門品。

  又有一個“真應”。真,是觀世音菩薩以他真身的妙力來救度七難、解除叁毒、滿足衆生之二求,這是以真身的妙力。他又現叁十二種的應化身,這叫應身,用以教化衆生,所以有這“真應”的因緣。

  說這普門品又有“權實”。觀世音菩薩以這個法身的力量,在默默中,就是秘密之中,來利益衆生,這叫“實”。他又以叁十二應化身來教化衆生,這是“權”。權就是權巧方便,也就是說暫時用這個方法,不是永遠的。又因爲觀世音菩薩以這權實的因緣,所以才說這普門品。

  還有一個因緣叫“本迹”。什麼叫“本”呢?“本”就是根本,“迹”就是蹤迹的迹。觀世音菩薩以一法身而普度一切衆生爲“本”,他以應化身教化衆生爲“迹”。觀世音菩薩的法身有如月光,他的迹就好像“月照千江”的道理。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個月光照一切的水,而一切水裏頭的月,都是從這一個月的本身現出來。水裏的月就是個“迹”,天上的月就是個“本”。這是以“本迹”的因緣,故說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以一法身來普現于一切衆生心,令一切衆生都改過自新,回新向上,離苦得樂,究竟成佛。講到這個地方,有人就說:“啊!難怪我不改過自新,原來觀世音菩薩他沒有現到我的心裏來,所以我有什麼過錯也不願意改。”抽香煙的人就想:“大概觀世音菩薩不加被我,不幫我的忙。”好飲酒的人說:“我想學佛法,可惜我戒不了酒,這大概是觀世音菩薩的罪過,他不幫我的忙!”于是他就對觀世音菩薩生出一種仇怨的心說:“這觀世音菩薩太不公道了,爲什麼你幫忙別人,不幫忙我呢?”這真是愚癡上再加愚癡,這是雙重愚癡。爲什麼觀世音菩薩不加被你?就因爲你不聽觀世音菩薩的教化。你聽見“觀世音菩薩”這名稱,就應該改過自新了,就應該清淨頭腦,“悟已往之不谏”,知道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算了。“知來者之可…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