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四▪P10

  ..續本文上一頁麼,就是不睡覺,也不要緊。因爲你睡覺不覺得是醒著,所以要睡覺。這個譬喻的醒,就是覺,睡就是迷。在睡的時候,絕對不會知道醒時所做的事情。也不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所做的事情。有人說:“我在夢中所見的境界,第二天果然實現。”這是靈感,並非真知道,也許是佛菩薩幫助你,給你一個預兆。

  昨天所做的事情,明天所有的事情,在夢中都不知道,何況知道前生和來生的事情呢?大家不要因爲沒有見著,便否認叁世因果的存在。

  爾時四衆。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在這個時候,四衆弟子都看見大寶塔住在空中。講到這裏會有人生起懷疑心:“寶塔沒有地基,怎能停在空中?”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現在有很好的證明。人人皆知有太空站,它就是住在太空中,做爲太空船聯絡和休息,然後再飛到第二個世界。

  你們想一想,人的力量尚且可做到這種微妙的境界,何況佛法更爲微妙不可思議。這座寶塔停在空中,等于太空站一樣,一點也不稀奇。科學越發達,證明佛法的真理越是正確,所謂“事實勝于雄辯”。

  寶塔住在空中,這是表法,表示無所著住。寶塔雖然住在空中,但是怎樣住呢?這就是令人不要執著。如有我執和法執,就成爲修道的絆腳石。

  四衆弟子又聽到從大寶塔中發出大音聲,都得到法喜充滿,忘掉煩惱。覺得奇怪!從來也沒有見到寶塔住在空中的境界,于是,四衆弟子都從座上站起,恭恭敬敬合起掌來,退到一邊等待解釋這個問題。

  何謂四衆弟子?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淺釋于下:

  (A)比丘:譯爲乞士、怖魔、破惡叁種意思。1、乞士:就是上乞法于諸佛,以養法身;下乞食于衆生,以資慧命。世間之乞人,只求衣食,不乞于法,不爲乞士。乞食有什麼好處?乞食是給衆生有種福田的機會。衆生供養叁寶,才能得到福德。如果不供養叁寶,福德就薄了。一般人不懂得種福德,所以比丘去乞食,令他們種福德,生出布施供養心,這是對施主而言。對比丘本身來講,可以滅除自己的貪心。每天乞到什麼便吃什麼,絕對沒有分別心。乞食要次第而乞,不可越貧而從富,更不可越賤而從貴,一視同仁,平等讓衆生來種福田。佛教主張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這就是平等的精神。2、怖魔:有人出家修道, , ,天魔就不高興。爲什麼呢?因爲他少了一個眷屬。當比丘受具足戒的時候,有叁師七證。叁師就是得戒和尚、羯摩和尚、教授和尚。七證就是七位律師來作證明。他們十位代表十方諸佛,傳授佛的戒法。在這時候,戒壇的羯摩和尚問戒子:“你發菩提心否?”戒子答:“已發菩提心。”又問:“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問答之後,地行夜叉傳報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將這消息報告魔王說:“現在人間又有一個衆生——某某,他出家做比丘。”這話說完之後,魔宮殿發生震動,魔王生出恐怖心。3、破惡:就是破除一切煩惱。我們的煩惱是與生俱來的。好像小孩出生的時候,就會哭會發脾氣。故比丘要破除煩惱,煩惱破了,菩提乃現。

  因爲比丘有這叁種意思,所以不翻譯。古時譯經有五不翻的規定:1、秘密不翻:如咒語。2、尊重不翻:如般若、菩提。3、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4、多含不翻:如比丘。5、此方無不翻..如庵摩羅果。

  (B)比丘尼:就是出家修道的女人,受具足戒者,爲比丘尼。未受具足戒者,爲沙彌尼。比丘尼受叁百四十八條戒。沙彌尼受十條戒。佛之姨母——波阇婆提夫人,她是第一位比丘尼。佛之妻——耶輸陀羅夫人,她隨波阇婆提夫人同時出家,也成爲比丘尼。

  (C)優婆塞:譯爲近侍男,就是親近叁寶的男子。凡是受叁皈五戒的人居家修道者,稱爲居士。

  (D)優婆夷:譯爲近侍女,稱爲女居士。護持叁寶、供養叁寶,這是在家居士的責任。出家人所需的四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皆由居士供養,這是種福德的基礎。

  爾時有菩薩摩诃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湧出。又于其中發是音聲。

  在這個時候,有位菩薩中的大菩薩,名號大樂說。他有他心通的智慧,知道天上的人、人間的人及阿修羅等等,心中所懷疑的問題,乃代表四衆弟子,向佛請法。便對佛說:“世尊!這是什麼因緣,有這樣的寶塔,從地湧出,現于空中?又從寶塔中發出大音聲,這是什麼道理?祈求世尊慈悲,爲我們開示這種因緣。”

  何謂菩薩?原意是菩提薩埵。菩提譯爲覺,薩埵譯爲有情;就是覺有情,覺悟一切有情。又可以說是有情覺,有情中之覺悟者。換言之,他是衆生之中的開悟者。

  何謂摩诃薩?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不但是衆生中的覺悟者,而且又能行菩薩道。只要對衆生有益處的事他都去做,不管自己怎樣,唯一心一意度脫衆生。在華嚴經上說:“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這種精神多偉大!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曾舍身命有一千次,整個大千世界,無處不是佛過去生舍命之地。

  行菩薩道不是容易的事,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就困難。好像舍利弗尊者(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聽佛贊歎菩薩行菩薩道,遂發心行菩薩道。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外出,走在路上,心中在想:“無論遇到什麼難行的事,一定要做成功,不可半途而廢。我要學佛舍身的精神。”

  這個妄想剛生出來,就有境界來考驗。他在路旁見一個哭泣的男人,看樣子很傷心。舍利弗尊者想:“這個人一定有困難不能解決,我行菩薩道,應該幫助他才對。”便問:“居士!你爲什麼哭呢?”哭的人答:“我的問題太難了,沒有人可以幫助解決。”尊者又說:“我可以幫助你,請你說出你的問題。”哭的人答:“我相信你幫不了這個忙,說出來也沒有用處。”尊者又說:“無論怎樣難的事,我會盡力幫助你,絕無戲言。”這個人反哭爲笑地說:“真的嗎?因爲我母親患病,醫生診斷,需要活人的眼睛,否則無法醫治好的。我到各地藥房去買活人的眼睛,可是買不到,而我又舍不得自己的眼睛。因此,我母親的病也不會好的,所以我很悲傷。”

  舍利弗尊者聽完這番話之後,便對哭的人說:“這件事很簡單,沒有困難,我把我的眼睛送給你母視治病。”于是用力將自己的右眼挖出來,交給這個人。這個人接過來一看,不客氣地說:“我要的是左眼睛,這是右眼睛,沒有用處。”說完又嗅眼睛一下,便說:“這只眼睛很臭,其味難聞。”就將眼睛抛到地上,用腳踩碎。這時舍利弗尊者心灰意冷。心想:“菩薩道真難行。算了吧!我不再行菩薩道,還是修小乘法吧!做個自了漢算了。”

  舍利弗尊者打完這個妄想,那個化緣的人,即刻騰身于空中,現出天人身,原來他是來考驗舍利弗尊者行菩薩道的心,是真心還是假?舍利弗尊者禁不起考驗,生退轉心,那只眼睛又在舍利弗尊者右眼眶中生出,恢複原狀,令舍利弗尊者莫名其妙,明明將眼睛挖出來,爲何又在我眼中。所以可知行菩薩道者,絕不能退轉的。

  舍利弗尊者是聲聞中最有智慧的人,可是行不了菩薩道。由此觀之,菩薩道是難行的。非得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才能勝任。否則,一切等于零,不起作用。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于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爲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爲作證明。贊言善哉。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樂說菩薩說:“大樂說!在這座寶塔之中,有如來全身舍利。這位如來在過去世時,離此處的東方,經過無量千萬億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有個世界,用七寶所成,清淨沒有穢垢,名叫做寶淨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有一位佛,名號多寶如來。這位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曾經發過大誓願:“我若能成佛,在滅度之後,于十方諸佛國土中,只要有佛演說妙法蓮華經的地方,爲聽這部經的緣故,我的塔廟從地湧出而現于十方諸佛的道場前,爲說法華經這位佛作證明。”又贊歎地說:“好的很呀!””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于天人大衆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自湧出其前。全身在于塔中。贊言善哉善哉。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大樂說菩薩:“這位多寶如來成佛之後,將要入涅槃的時候,在天人大衆之中,告訴一切比丘說:“我滅度之後,如有供養我全身的弟子,應該建造一個大寶塔。而多寶如來,用他不可思議的神通和願力,在十方世界所有的地方,假使有佛出世就在那說法華經,多寶如來的寶塔,一定會從地湧出,出現在這位佛前。多寶如來雖然滅度很久,可是他的全身仍在塔中,受天人供養。又從塔中發出大音聲,贊歎這位正在說妙法蓮華經的佛:刁太好啦!太好啦!””

  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湧出。贊言善哉善哉。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大樂說!現在多寶如來的寶塔,爲聽法華經的緣故,所以從地湧出,發大音聲來贊歎:“真好啊!真好啊!””這是在贊美之中又爲贊美。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在這個時候,大樂說菩薩代表大衆向佛請法。因爲以如來神力加持的緣故,所以才有這種智慧來請問。大樂說菩薩聽到塔中贊歎釋迦牟尼佛,只聞其聲,未見其人,生出好奇心,便對佛說:“世尊!我們大家都希望瞻仰多寶如來的叁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究兖怎樣的莊嚴呢?”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爲聽法華經故。出于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衆者。彼佛分身諸佛。在于十方世界…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