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是等病,如衣服常蓋在身上。身常發散臭味,垢穢不淨,深著我見,脾氣日趨暴躁,淫欲熾盛。如中國清朝名將年羹堯,每晚要有十二個女人與他同眠,甚至與馬牛作不淨行。謗此經故,受此果報。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尊者,毀謗妙法蓮華經者,若要詳說其罪過,窮劫不盡。以是因緣,故告訴你,在無智慧者面前,莫說此經。何以故?若無智慧者聽妙法蓮華經,即會出言毀謗而造罪,爲免其造罪受果報,故莫對無智慧者說妙法蓮華經。
我在佛教講堂講妙法蓮華經,因你們有智慧,若你們無智慧,就是我給你們說此經,你們亦會跑到老遠去,而不會留在這裏聽經。善知識是對你講經說法,先對經典有所認識,繼而參禅打坐。參禅打坐需要有種種助緣,否則遇境界而不能辨析,易墮魔境,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此乃打大妄語,其果報必下地獄。有人卻埋怨佛說法華經,認爲若佛不講此經,則沒有人會口謗法華經而下地獄。故歸根結蒂,皆因佛說此經,人才會因謗此經而下地獄。但佛不說妙法蓮華經,也沒有人成佛。佛已說得清清楚楚:謗此經者有罪。明知有罪,就不要謗此經,不要明知故犯,不謗此經就不會下地獄了。此等謗經者墮于惡道,幸而有地藏菩薩爲之說法,救拔出離惡道,而轉生天道或人道,而善根深厚者,會因聞法華經而成佛。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植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爲說
佛說謗法華經者,會得墮地獄之果報,是一大悲門。故人不但不應口謗法華經,心中連一念謗經之念頭,也不可生。
若有利根的人,則會深信不疑,彼等都是多聞強記,求道心切者,如是之人,乃可爲說;若人在過去生中曾見百千萬佛,植諸善根,彼等在宿世已供養叁寶。供養叁寶者應該一心供養佛、法、僧叁寶,不應生分別心。種善根應發深般若,有堅固心,如是之人,乃可爲說;若人精進,常修慈心——慈悲心乃不見衆生過,縱見彼等有過,亦以慈悲相待,不惜身命,乃可爲說。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舍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若人無嗔 質直柔緛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若人恭敬,無有異心”:有些人聽經後,外表恭敬接受,但內心卻對法師所說起疑心,想:“這法師所說是否可信呢?我是否會被騙呢?”有真智慧者不會被騙。而無智慧者就是常恐人對他行騙,但最後還是被騙。若遇恭敬而無異心者,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爲說此經。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尊者,若見有人舍離惡知識,而親近善友者,如是之人,乃可爲說此經。若見持戒清淨,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亦可爲之說此經。以上等人知道悔改,所以可爲之說法華經。
若遇無嗔心之人,嗔心是貪、嗔、癡叁毒之一,人能離嗔心,也會離貪心及癡心,此等人質直柔軟,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爲說此經。有些人不知對佛恭敬禮拜,佛乃一切衆生之父,故我們應對父恭敬。不但對佛禮拜,對修持佛法的僧入,也要頂禮,對叁寶恭故,故曰:“恭敬諸佛”。
複有佛子 于大衆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五戒乃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若能持五戒可得生人道,若修十善,可得生天。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故要對因果慎重。
若有比丘 爲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余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複
志求余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比丘是梵語,其意思有叁:(一)乞士。(二)怖魔。(叁)殺賊。比丘四方求法,得妙法蓮華經、華嚴經、楞嚴經、金剛經等大乘經典,專修此等經典至心頂受,而舍棄其他,如是之人,乃可說此經。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爲說 妙法華經
佛告舍利弗尊者,以上十種人,求佛道者,窮劫不盡,故必須爲彼等說妙法蓮華經。
有些人又生出疑惑:華嚴經上說:只執于一經是正確,而指其他經爲虛構者,乃魔之行徑。而今法華經上令人受持一經,豈非互相矛盾?法華經之意,是說若你的能力只能受持一經,你可只受持一經。若能受持更多經典更佳,故千萬不可過于執著,應靈活變通。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淺釋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二 信解品第四
法華經序品第一,是研究本經之因緣,方便品第二,示以權巧方便,教化衆生。爲了讓衆生進一步明了教義,佛陀繼而說譬喻品第叁。而現在所說的是信解品第四,旨在于增強衆生之信念。所謂“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又雲:“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由此可見信念之重要性,可說是入佛法之門。
這個“信”字,由“人”字部首及“言”字合成,表示一個人在說話,假如你不相信他所說,就算他的話本來對你有益處,你也得不到這益處。同理,若人能信解經中之義理,繼而躬行實踐,才能真正得到法益。譬如你的脾氣很大,但讀了經文後,了解嗔恨是可以避免的,于是立志除此惡習。在“不知不覺”的修行中,有一天你會發覺往昔的壞脾氣已全消失,縱使有人無理取鬧,你亦視爲無所謂,這就是信的功能。
相反的,若人對經典起了疑惑,認爲脾氣人人本具,不發脾氣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就不能與佛法相應,更不要說獲得法益了。
總而言之,能信解不可思議之大乘法者,方能實踐而證得無上甚深微妙法,故這一品以“信解”爲名。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葉。摩诃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顔。而白佛言。
“爾時”:即釋迦牟尼佛演說譬喻品之時。在此品佛陀只對當機者傳授,非對大衆宣說,因要避免衆生起疑惑。摩诃須菩提亦稱爲“慧命”須菩提,皆因他續佛慧命,推廣祖師一脈心傳;亦因爲他是奉命于大覺智慧者——佛陀,故以“慧命”稱之。在般若法會上,佛要須菩提教化一切衆生及菩薩而繼承如來家業。須苔提有叁個名字:(一)善吉。(二)善現。(叁)空生。
當須菩提出生時,曾有奇異之事情發生。他父親家裏之財寶忽然完全不見了。在相師之蔔卦下,認爲他的出生是“善告”,財物的盡失無非是解空之表現,故又得名爲“空生”。七天後,所失之財物重現,爲此又得名爲“善現”。尊者是佛衆弟子中,解空第一。
有人問:“什麼是空?需要了解空嗎?”當然需要了解“空”,否則不能了解佛法,更談不上成佛。又問:“空既然是什麼也沒有,又何必要了解?”就是因爲什麼也沒有,你才需要明白它。領悟此義者,方能獲益無窮。
什麼是虛空?它是抓不到,丟不掉,也無所得。有所得者,不謂之虛空。當須菩提明了無所取、無所舍、無所受之義理後,頓時覺悟“空”之妙義。雖說虛空內無一物,但仍然是存“有物”于其中,有與無乃相對,若人能將虛空粉碎,則能明佛性、見本源。故虛雲老和尚雲:“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歇。”
虛雲老和尚在揚州高旻寺的禅堂內,第六枝香開靜時,護七(禅七之工作人員)照例爲禅和子倒茶。一不小心,將虛老之小茶杯碰落地面,發出清脆的聲音,頓時把虛老從無量劫的迷夢中驚醒過來。茶杯墜地,一聲乍響,虛空粉碎,狂心頓歇。(狂心即指攀緣、煩惱、執著之心)。故釋迦牟尼佛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楞嚴經亦雲:“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意謂狂心即菩提,當狂心歇止,菩提就會顯現。
摩诃迦旃延尊者。摩诃即大之義;迦旃延譯文飾。尊者亦有其他名字,如“好肩”、“扇繩”及“勝思”。在佛之衆徒中,他是論議第一,辯才無礙。他以善巧方便,滔滔不絕的辯才,折服許多斷見之外道。有人問:“如何才能見到這位善巧說法的尊者?”他就在法華會上,也就在你面前,但你卻見不著!
摩诃迦葉是第一代祖師。他仍在世上,現在在中國雲南雞足山內打坐入定,既未往生,亦未涅槃,他等到彌勒菩薩成佛時才將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授于彌勒佛。
“迦葉”,譯飲光。因他身上能放射紫金光而隱蔽其他光,如日光、月光、星光等,如同飲光。他身現金光,是因爲在往昔曾與其妻(紫金光比丘尼)共同爲毗婆屍佛之佛像修補裝金。“迦葉”又譯爲大龜氏,因其祖上的人修道時,曾見有只大龜馱著一個圖,故由此得名。大迦葉名叫庇缽羅,是樹名,因爲他父母向這樹神祈禱而生了他,就以樹爲名。
摩诃迦葉曾是一位拜火神的外道,認爲火神是最高尚之神明。佛陀在度化五比丘後,認爲機緣成熟,乃往而度化摩羯提國中一位名聲顯赫的長者——摩诃迦葉,那時他已一百零二歲的高齡。當尊者了解自己的修行功夫,比不上佛之境界與神力後,就五體投地,皈依佛教,實行苦修,成爲頭陀第一。頭陀行門有十二種,佛見尊者已年邁,故勸他不必過份苦修,但尊者乘戒俱急,不肯放棄苦行。故佛陀贊歎曰:“我佛法能久住于世,與迦葉行頭陀行有大關系。他能如此修苦行,我佛法必定會久住于世。”
摩诃目犍連尊者。目犍連是梵語,譯爲萊菔根,或采菽氏。尊者有大神通,有…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