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P16

  ..续本文上一页如是等病,如衣服常盖在身上。身常发散臭味,垢秽不净,深著我见,脾气日趋暴躁,淫欲炽盛。如中国清朝名将年羹尧,每晚要有十二个女人与他同眠,甚至与马牛作不净行。谤此经故,受此果报。

  告舍利弗 谤斯经者 若说其罪 穷劫不尽 以是因缘

  我故语汝 无智人中 莫说此经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尊者,毁谤妙法莲华经者,若要详说其罪过,穷劫不尽。以是因缘,故告诉你,在无智慧者面前,莫说此经。何以故?若无智慧者听妙法莲华经,即会出言毁谤而造罪,为免其造罪受果报,故莫对无智慧者说妙法莲华经。

  我在佛教讲堂讲妙法莲华经,因你们有智慧,若你们无智慧,就是我给你们说此经,你们亦会跑到老远去,而不会留在这里听经。善知识是对你讲经说法,先对经典有所认识,继而参禅打坐。参禅打坐需要有种种助缘,否则遇境界而不能辨析,易堕魔境,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此乃打大妄语,其果报必下地狱。有人却埋怨佛说法华经,认为若佛不讲此经,则没有人会口谤法华经而下地狱。故归根结蒂,皆因佛说此经,人才会因谤此经而下地狱。但佛不说妙法莲华经,也没有人成佛。佛已说得清清楚楚:谤此经者有罪。明知有罪,就不要谤此经,不要明知故犯,不谤此经就不会下地狱了。此等谤经者堕于恶道,幸而有地藏菩萨为之说法,救拔出离恶道,而转生天道或人道,而善根深厚者,会因闻法华经而成佛。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闻强识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曾见 亿百千佛 植诸善本 深心坚固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

  佛说谤法华经者,会得堕地狱之果报,是一大悲门。故人不但不应口谤法华经,心中连一念谤经之念头,也不可生。

  若有利根的人,则会深信不疑,彼等都是多闻强记,求道心切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在过去生中曾见百千万佛,植诸善根,彼等在宿世已供养三宝。供养三宝者应该一心供养佛、法、僧三宝,不应生分别心。种善根应发深般若,有坚固心,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精进,常修慈心——慈悲心乃不见众生过,纵见彼等有过,亦以慈悲相待,不惜身命,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无嗔 质直柔緛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无有异心”:有些人听经后,外表恭敬接受,但内心却对法师所说起疑心,想:“这法师所说是否可信呢?我是否会被骗呢?”有真智慧者不会被骗。而无智慧者就是常恐人对他行骗,但最后还是被骗。若遇恭敬而无异心者,离诸凡愚,独处山泽,如是之人,乃可为说此经。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舍利弗尊者,若见有人舍离恶知识,而亲近善友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此经。若见持戒清净,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亦可为之说此经。以上等人知道悔改,所以可为之说法华经。

  若遇无嗔心之人,嗔心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人能离嗔心,也会离贪心及痴心,此等人质直柔软,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此经。有些人不知对佛恭敬礼拜,佛乃一切众生之父,故我们应对父恭敬。不但对佛礼拜,对修持佛法的僧入,也要顶礼,对三宝恭故,故曰:“恭敬诸佛”。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五戒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若能持五戒可得生人道,若修十善,可得生天。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故要对因果慎重。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比丘是梵语,其意思有三:(一)乞士。(二)怖魔。(三)杀贼。比丘四方求法,得妙法莲华经、华严经、楞严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专修此等经典至心顶受,而舍弃其他,如是之人,乃可说此经。

  告舍利弗 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 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 汝当为说 妙法华经

  佛告舍利弗尊者,以上十种人,求佛道者,穷劫不尽,故必须为彼等说妙法莲华经。

  有些人又生出疑惑:华严经上说:只执于一经是正确,而指其他经为虚构者,乃魔之行径。而今法华经上令人受持一经,岂非互相矛盾?法华经之意,是说若你的能力只能受持一经,你可只受持一经。若能受持更多经典更佳,故千万不可过于执著,应灵活变通。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二 信解品第四

  法华经序品第一,是研究本经之因缘,方便品第二,示以权巧方便,教化众生。为了让众生进一步明了教义,佛陀继而说譬喻品第三。而现在所说的是信解品第四,旨在于增强众生之信念。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又云:“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由此可见信念之重要性,可说是入佛法之门。

  这个“信”字,由“人”字部首及“言”字合成,表示一个人在说话,假如你不相信他所说,就算他的话本来对你有益处,你也得不到这益处。同理,若人能信解经中之义理,继而躬行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法益。譬如你的脾气很大,但读了经文后,了解嗔恨是可以避免的,于是立志除此恶习。在“不知不觉”的修行中,有一天你会发觉往昔的坏脾气已全消失,纵使有人无理取闹,你亦视为无所谓,这就是信的功能。

  相反的,若人对经典起了疑惑,认为脾气人人本具,不发脾气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就不能与佛法相应,更不要说获得法益了。

  总而言之,能信解不可思议之大乘法者,方能实践而证得无上甚深微妙法,故这一品以“信解”为名。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尔时”:即释迦牟尼佛演说譬喻品之时。在此品佛陀只对当机者传授,非对大众宣说,因要避免众生起疑惑。摩诃须菩提亦称为“慧命”须菩提,皆因他续佛慧命,推广祖师一脉心传;亦因为他是奉命于大觉智慧者——佛陀,故以“慧命”称之。在般若法会上,佛要须菩提教化一切众生及菩萨而继承如来家业。须苔提有三个名字:(一)善吉。(二)善现。(三)空生。

  当须菩提出生时,曾有奇异之事情发生。他父亲家里之财宝忽然完全不见了。在相师之卜卦下,认为他的出生是“善告”,财物的尽失无非是解空之表现,故又得名为“空生”。七天后,所失之财物重现,为此又得名为“善现”。尊者是佛众弟子中,解空第一。

  有人问:“什么是空?需要了解空吗?”当然需要了解“空”,否则不能了解佛法,更谈不上成佛。又问:“空既然是什么也没有,又何必要了解?”就是因为什么也没有,你才需要明白它。领悟此义者,方能获益无穷。

  什么是虚空?它是抓不到,丢不掉,也无所得。有所得者,不谓之虚空。当须菩提明了无所取、无所舍、无所受之义理后,顿时觉悟“空”之妙义。虽说虚空内无一物,但仍然是存“有物”于其中,有与无乃相对,若人能将虚空粉碎,则能明佛性、见本源。故虚云老和尚云:“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

  虚云老和尚在扬州高旻寺的禅堂内,第六枝香开静时,护七(禅七之工作人员)照例为禅和子倒茶。一不小心,将虚老之小茶杯碰落地面,发出清脆的声音,顿时把虚老从无量劫的迷梦中惊醒过来。茶杯坠地,一声乍响,虚空粉碎,狂心顿歇。(狂心即指攀缘、烦恼、执著之心)。故释迦牟尼佛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楞严经亦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意谓狂心即菩提,当狂心歇止,菩提就会显现。

  摩诃迦旃延尊者。摩诃即大之义;迦旃延译文饰。尊者亦有其他名字,如“好肩”、“扇绳”及“胜思”。在佛之众徒中,他是论议第一,辩才无碍。他以善巧方便,滔滔不绝的辩才,折服许多断见之外道。有人问:“如何才能见到这位善巧说法的尊者?”他就在法华会上,也就在你面前,但你却见不著!

  摩诃迦叶是第一代祖师。他仍在世上,现在在中国云南鸡足山内打坐入定,既未往生,亦未涅槃,他等到弥勒菩萨成佛时才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授于弥勒佛。

  “迦叶”,译饮光。因他身上能放射紫金光而隐蔽其他光,如日光、月光、星光等,如同饮光。他身现金光,是因为在往昔曾与其妻(紫金光比丘尼)共同为毗婆尸佛之佛像修补装金。“迦叶”又译为大龟氏,因其祖上的人修道时,曾见有只大龟驮著一个图,故由此得名。大迦叶名叫庇钵罗,是树名,因为他父母向这树神祈祷而生了他,就以树为名。

  摩诃迦叶曾是一位拜火神的外道,认为火神是最高尚之神明。佛陀在度化五比丘后,认为机缘成熟,乃往而度化摩羯提国中一位名声显赫的长者——摩诃迦叶,那时他已一百零二岁的高龄。当尊者了解自己的修行功夫,比不上佛之境界与神力后,就五体投地,皈依佛教,实行苦修,成为头陀第一。头陀行门有十二种,佛见尊者已年迈,故劝他不必过份苦修,但尊者乘戒俱急,不肯放弃苦行。故佛陀赞叹曰:“我佛法能久住于世,与迦叶行头陀行有大关系。他能如此修苦行,我佛法必定会久住于世。”

  摩诃目犍连尊者。目犍连是梵语,译为莱菔根,或采菽氏。尊者有大神通,有…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