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P17

  ..续本文上一页一次他运用神通从东方出发,达无量无边世界,但无论走多远,都无法达到一个没有佛声音所在的地方,因为佛之法身是无处不遍,无处不在,佛是尽虚空遍法界。

  目犍连是一位大孝子,当他证得五眼六通,得罗汉果后,遍观世界,找他母亲,见到他的母亲在地狱做饿鬼,受大痛苦。目犍连尊者悲痛欲绝,即时托一钵饭给他母亲食用,她连忙用袖子将食物掩盖,唯恐其他饿鬼看见来抢。谁知食物才一进口,都化成火,而不能下咽。这是因为她罪业深重所得之果报,目犍连尊者虽有大神通,却不能拯救他的母亲,于是即刻去求佛相救。佛说因为他的母亲生前诽谤三宝及轻慢僧人,又爱吃鱼卵,故堕入饿鬼道。若要拯救其母,必要于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时,设盂兰盆(解倒悬)供。先供十方佛、法、憎,十方僧未用斋时,旁人不得先食用。藉十方僧众之清净功德,其母即能出离苦海。

  佛制比丘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为期三个月。在这几个月内,夏天炎热,路上虫多,为养成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故僧人们都不到处跑,以兔踏死地上的小生命。七月十五日为僧人们结夏圆满,自恣之日,亦叫佛欢喜日。是日,众僧人共同来纠正彼此的过错,坦白地自认过错,或要恣任僧举,请大家说出自己的过错,以便忏悔。大家互相劝勉、互相警惕共同改进。

  这一天是出家众可以外出的日子,故佛陀教目犍连于此日供养十方僧众。所以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每间寺庙都设盂兰盆法会,超度过去七世父母及今生已过世父母。“盂兰盆”,译解倒悬。地狱众生,所受痛苦,如被绳绑而将彼倒挂。这一天,藉著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及贤圣僧之功德,他们可以解除饿鬼及恶趣倒悬之苦。

  目犍连尊者名叫庇利钵,是树名,起因是他的父母向这棵树祈祷求子而生下他,情形与大迦叶相同。

  当须菩提等人,听闻佛言,授记舍利弗无上正等正觉后,欢喜踊跃此未曾听过之法,即从座起。此表示身业清净。“发希有心”,表意业清净。“偏袒右肩”,是表示他们放下小乘法而趣向大乘法。意谓开权显实,昔日未开权,如右肩被覆;今已开权,故偏袒右肩也。“右膝著地”,地表实法、实智。“一心合掌”,权实不二,权法即实法,实法即权法,开权显实,为实施权。合掌表示权实不二,不二即是非权非实的一心也。“曲躬恭敬”,躬,不是直也不是曲,能直也能曲。直表实法,曲表权法。今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表示彼等以“权”趣向佛之实法。“而白佛言”,即口业清净。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等”:指的是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及摩诃目犍连。他们是僧众之首,但是为什么他们不习大乘法而求佛道呢?因为他们出家已久,法腊既高,后辈者皆以他们为模范,若改途弃小乘而求大乘,恐为后人所讥。为了保护别人对他们的信念,故执著小乘而不上求大乘法,因此大乘法一蹶不振。他们不愿舍弃小乘,皆因未识开三权乘而显实乘法。三权即声闻、缘觉、菩萨乘。由于小执未移,护持己见,故不能开权显实,废权立实,而构成第一个过失。

  第二过失是自以为年迈老朽,可免此重任——行菩萨道而广度一切众生。他们太看轻自己,执著年事已高不中用,故“疲”于精进而求佛道。

  第三,他们自以为已证得涅槃,此是未证言证,故又犯了过错。在他们测度下,认为莲华不生于高地,只长于水中低处,故断言自己已入无为正位,得涅槃,不堪复发大心。然而昔日所行所作皆为菩萨道,但因迷实法而不解其义,徒然校计正位之功德,不复进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四位尊者白佛言:“世尊!在往昔说法时间甚长,我等久坐于此,渐感疲倦懈怠,因为只思念小乘人偏空、无人我相。既然是空无所有,则不需行菩萨道或修功德,故不喜乐于菩萨法之游戏神通,教化成就一切众生,乃至对于严净佛国土,也不生一念欢喜心。这是得少为足,懈怠不精进之过。

  “所以者何”:为什么我们不求大乘微妙法?因为佛陀曾说令我等出三界,得证涅槃。又现时我们已年老力衰,故于佛所开示大乘菩萨法之无上正等正觉,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现我们在佛前,得闻佛授声闻、缘觉、菩萨成佛之记,见舍利弗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等心中甚欢喜,因为这表示我们亦即将得佛授记。今闻此希有之法——妙法莲华经,不禁暗自庆幸可得此大善利益。犹如忽获得无量珍宝,不求而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世尊!我们现在乐以一个譬喻,以表明此义。“譬若有人”,二乘人自喻。幼稚者,喻善根微弱者,因不能承受大乘法而舍父远去。“父”,譬喻如来之应身。在二万亿佛出兴这么悠久的时期,释迦牟尼佛乃教化众生成无上道,对一切众生有如慈父。但是当佛陀的应身入于涅槃后,众生即退大心,故名为舍父。无明自覆名“逃”。趣向生死名“逝”。

  “久住他国”:即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及五欲——财、色、名、食、睡。此意谓众生深染尘劳五欲,不知反迷归觉。天道为十。人道为二十。五十年则喻作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不另立一道,因为在五道中,皆有阿修罗。三界众生背觉合尘,不知寻求解脱之法门。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年既长大者,譬喻大乘种子犹存,但因舍大法而习小乘,退大乘既久,福德渐渐消失,故谓之贫苦。“加复穷困”:即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三界众生,具受八苦,不得出离,故言“穷”。八苦围绕,犹如火烧,故“困”也。

  “驰骋四方”:即偏于身受心法。“以求衣食”:不偏左右,于中求正道食及求正道衣。“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即非本意,不期而会谓之“遇”。外道厌苦求道,修诸苦行,虽为不当,亦得为可以教化之因缘。一如佛初成道时,诸外道等皆先得度化,亦即此意。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喻佛以大乘法教化众生,但众生舍之而远逃他国。佛求“子”不会,故云求子不得。但不能为一子而废家业,换言之,佛不以一处无“子”而就不教化其他众生,故云中止一城。“中”,即于实报土与方便土之间。佛当初“土”于有余涅槃化城,即止于权理,不再速说法要,而欲入涅槃。但因“其家大富”,法财无量(措三藏十二部等法宝),欲后人继承如来家业,故不入灭。此权理便是实相,故名“其家”。具足万德,故为大富。

  金银等七宝,与“如意宝珠”大同小异,只要得一则已如同得到众宝。此表小乘三十七道品、四圣谛、十二因缘及大乘六度万行等法宝。

  “其诸仓库”:盛米之处为仓,收藏宝物之处是库,此解为无量法宝之所在。“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譬喻佛之善巧方便法。

  “象”,譬喻一心三观,圆教大乘法。此三观一时同在,非离一而有——空即假,假即空,亦空亦假亦中。此乃菩萨所修之圆教法门,是顿悟而非渐修。

  “马”,代表次第修行渐入大乘的三观——(一)观空。(二)观假。(三)观中。此为遵别教大乘。

  “牛”,譬喻即空、析空二观,是运通教等大乘法。

  “羊”,譬喻析法自行观,由声闻乘修可入大乘。在有佛出世时,缘觉与声闻成一体,故于此未提缘觉。“无数”,即无数量之小乘众生。

  “出入息利”:“出”是指心生万法,“入”即万法归心。“息利”,教化众生得大乘法而自身得利益。一如银行之利息,若多一个众生得度,即多获一分利。由此“乃遍他国”,遍布三界。

  “商估贾客,亦甚众多”:表大、小乘果位者甚众多。意谓诸菩萨入三界,以求法利,教化众生。或此土菩萨往他方听法,或他方大士来此土闻经。或为契机而应化为声闻,谓之应化二身。譬如商贾将实法遍入三界,教化利益众生,事毕而归法身,即入灭,故云亦甚众多。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贫穷子”:即二乘人。“游诸聚落”:即游于三界火宅,遭受诸苦,深起厌倦,欲求出离。“经历国邑”:即长途跋涉,经过无数异土及居所,意谓观察五阴聚落及十八界国土(六根六尘六识),由此入邑(棘园),即观十二因缘,处处求于正助衣食。由此困境为机,感佛大悲,有得寂灭之义,故云遂到其父所止住城也。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亿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父每念子”:佛时常亿念大乘根机之诸佛子。与子别离如“五十余年”,代表天、人、畜生、饿鬼及地狱众生等。但他久未曾对人言,佛既不说,众菩萨会知此事否?知道。但佛不言,菩萨们亦不宣,因知众生之大乘根机未熟。如来心怀悔恨,当初殷勤教诲大法,以致彼等退失本心。复为逃子之愚痴及背觉合尘而忧心。

  “自念老朽”:喻佛应世,来教化众生之事将…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