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二▪P17

  ..續本文上一頁一次他運用神通從東方出發,達無量無邊世界,但無論走多遠,都無法達到一個沒有佛聲音所在的地方,因爲佛之法身是無處不遍,無處不在,佛是盡虛空遍法界。

  目犍連是一位大孝子,當他證得五眼六通,得羅漢果後,遍觀世界,找他母親,見到他的母親在地獄做餓鬼,受大痛苦。目犍連尊者悲痛欲絕,即時托一缽飯給他母親食用,她連忙用袖子將食物掩蓋,唯恐其他餓鬼看見來搶。誰知食物才一進口,都化成火,而不能下咽。這是因爲她罪業深重所得之果報,目犍連尊者雖有大神通,卻不能拯救他的母親,于是即刻去求佛相救。佛說因爲他的母親生前誹謗叁寶及輕慢僧人,又愛吃魚卵,故墮入餓鬼道。若要拯救其母,必要于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僧自恣時,設盂蘭盆(解倒懸)供。先供十方佛、法、憎,十方僧未用齋時,旁人不得先食用。藉十方僧衆之清淨功德,其母即能出離苦海。

  佛製比丘從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爲期叁個月。在這幾個月內,夏天炎熱,路上蟲多,爲養成愛護一切衆生的慈悲心,故僧人們都不到處跑,以兔踏死地上的小生命。七月十五日爲僧人們結夏圓滿,自恣之日,亦叫佛歡喜日。是日,衆僧人共同來糾正彼此的過錯,坦白地自認過錯,或要恣任僧舉,請大家說出自己的過錯,以便忏悔。大家互相勸勉、互相警惕共同改進。

  這一天是出家衆可以外出的日子,故佛陀教目犍連于此日供養十方僧衆。所以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每間寺廟都設盂蘭盆法會,超度過去七世父母及今生已過世父母。“盂蘭盆”,譯解倒懸。地獄衆生,所受痛苦,如被繩綁而將彼倒挂。這一天,藉著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及賢聖僧之功德,他們可以解除餓鬼及惡趣倒懸之苦。

  目犍連尊者名叫庇利缽,是樹名,起因是他的父母向這棵樹祈禱求子而生下他,情形與大迦葉相同。

  當須菩提等人,聽聞佛言,授記舍利弗無上正等正覺後,歡喜踴躍此未曾聽過之法,即從座起。此表示身業清淨。“發希有心”,表意業清淨。“偏袒右肩”,是表示他們放下小乘法而趣向大乘法。意謂開權顯實,昔日未開權,如右肩被覆;今已開權,故偏袒右肩也。“右膝著地”,地表實法、實智。“一心合掌”,權實不二,權法即實法,實法即權法,開權顯實,爲實施權。合掌表示權實不二,不二即是非權非實的一心也。“曲躬恭敬”,躬,不是直也不是曲,能直也能曲。直表實法,曲表權法。今曲躬恭敬,瞻仰尊顔,表示彼等以“權”趣向佛之實法。“而白佛言”,即口業清淨。

  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複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我等”:指的是慧命須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葉及摩诃目犍連。他們是僧衆之首,但是爲什麼他們不習大乘法而求佛道呢?因爲他們出家已久,法臘既高,後輩者皆以他們爲模範,若改途棄小乘而求大乘,恐爲後人所譏。爲了保護別人對他們的信念,故執著小乘而不上求大乘法,因此大乘法一蹶不振。他們不願舍棄小乘,皆因未識開叁權乘而顯實乘法。叁權即聲聞、緣覺、菩薩乘。由于小執未移,護持己見,故不能開權顯實,廢權立實,而構成第一個過失。

  第二過失是自以爲年邁老朽,可免此重任——行菩薩道而廣度一切衆生。他們太看輕自己,執著年事已高不中用,故“疲”于精進而求佛道。

  第叁,他們自以爲已證得涅槃,此是未證言證,故又犯了過錯。在他們測度下,認爲蓮華不生于高地,只長于水中低處,故斷言自己已入無爲正位,得涅槃,不堪複發大心。然而昔日所行所作皆爲菩薩道,但因迷實法而不解其義,徒然校計正位之功德,不複進取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于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叁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于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四位尊者白佛言:“世尊!在往昔說法時間甚長,我等久坐于此,漸感疲倦懈怠,因爲只思念小乘人偏空、無人我相。既然是空無所有,則不需行菩薩道或修功德,故不喜樂于菩薩法之遊戲神通,教化成就一切衆生,乃至對于嚴淨佛國土,也不生一念歡喜心。這是得少爲足,懈怠不精進之過。

  “所以者何”:爲什麼我們不求大乘微妙法?因爲佛陀曾說令我等出叁界,得證涅槃。又現時我們已年老力衰,故于佛所開示大乘菩薩法之無上正等正覺,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我等今于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于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現我們在佛前,得聞佛授聲聞、緣覺、菩薩成佛之記,見舍利弗得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等心中甚歡喜,因爲這表示我們亦即將得佛授記。今聞此希有之法——妙法蓮華經,不禁暗自慶幸可得此大善利益。猶如忽獲得無量珍寶,不求而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世尊!我們現在樂以一個譬喻,以表明此義。“譬若有人”,二乘人自喻。幼稚者,喻善根微弱者,因不能承受大乘法而舍父遠去。“父”,譬喻如來之應身。在二萬億佛出興這麼悠久的時期,釋迦牟尼佛乃教化衆生成無上道,對一切衆生有如慈父。但是當佛陀的應身入于涅槃後,衆生即退大心,故名爲舍父。無明自覆名“逃”。趣向生死名“逝”。

  “久住他國”:即指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及五欲——財、色、名、食、睡。此意謂衆生深染塵勞五欲,不知反迷歸覺。天道爲十。人道爲二十。五十年則喻作五道——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阿修羅不另立一道,因爲在五道中,皆有阿修羅。叁界衆生背覺合塵,不知尋求解脫之法門。

  年既長大。加複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年既長大者,譬喻大乘種子猶存,但因舍大法而習小乘,退大乘既久,福德漸漸消失,故謂之貧苦。“加複窮困”:即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叁界衆生,具受八苦,不得出離,故言“窮”。八苦圍繞,猶如火燒,故“困”也。

  “馳騁四方”:即偏于身受心法。“以求衣食”:不偏左右,于中求正道食及求正道衣。“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即非本意,不期而會謂之“遇”。外道厭苦求道,修諸苦行,雖爲不當,亦得爲可以教化之因緣。一如佛初成道時,諸外道等皆先得度化,亦即此意。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衆多。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此喻佛以大乘法教化衆生,但衆生舍之而遠逃他國。佛求“子”不會,故雲求子不得。但不能爲一子而廢家業,換言之,佛不以一處無“子”而就不教化其他衆生,故雲中止一城。“中”,即于實報土與方便土之間。佛當初“土”于有余涅槃化城,即止于權理,不再速說法要,而欲入涅槃。但因“其家大富”,法財無量(措叁藏十二部等法寶),欲後人繼承如來家業,故不入滅。此權理便是實相,故名“其家”。具足萬德,故爲大富。

  金銀等七寶,與“如意寶珠”大同小異,只要得一則已如同得到衆寶。此表小乘叁十七道品、四聖谛、十二因緣及大乘六度萬行等法寶。

  “其諸倉庫”:盛米之處爲倉,收藏寶物之處是庫,此解爲無量法寶之所在。“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譬喻佛之善巧方便法。

  “象”,譬喻一心叁觀,圓教大乘法。此叁觀一時同在,非離一而有——空即假,假即空,亦空亦假亦中。此乃菩薩所修之圓教法門,是頓悟而非漸修。

  “馬”,代表次第修行漸入大乘的叁觀——(一)觀空。(二)觀假。(叁)觀中。此爲遵別教大乘。

  “牛”,譬喻即空、析空二觀,是運通教等大乘法。

  “羊”,譬喻析法自行觀,由聲聞乘修可入大乘。在有佛出世時,緣覺與聲聞成一體,故于此未提緣覺。“無數”,即無數量之小乘衆生。

  “出入息利”:“出”是指心生萬法,“入”即萬法歸心。“息利”,教化衆生得大乘法而自身得利益。一如銀行之利息,若多一個衆生得度,即多獲一分利。由此“乃遍他國”,遍布叁界。

  “商估賈客,亦甚衆多”:表大、小乘果位者甚衆多。意謂諸菩薩入叁界,以求法利,教化衆生。或此土菩薩往他方聽法,或他方大士來此土聞經。或爲契機而應化爲聲聞,謂之應化二身。譬如商賈將實法遍入叁界,教化利益衆生,事畢而歸法身,即入滅,故雲亦甚衆多。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曆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貧窮子”:即二乘人。“遊諸聚落”:即遊于叁界火宅,遭受諸苦,深起厭倦,欲求出離。“經曆國邑”:即長途跋涉,經過無數異土及居所,意謂觀察五陰聚落及十八界國土(六根六塵六識),由此入邑(棘園),即觀十二因緣,處處求于正助衣食。由此困境爲機,感佛大悲,有得寂滅之義,故雲遂到其父所止住城也。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億其子。複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複憂慮。

  “父每念子”:佛時常億念大乘根機之諸佛子。與子別離如“五十余年”,代表天、人、畜生、餓鬼及地獄衆生等。但他久未曾對人言,佛既不說,衆菩薩會知此事否?知道。但佛不言,菩薩們亦不宣,因知衆生之大乘根機未熟。如來心懷悔恨,當初殷勤教誨大法,以致彼等退失本心。複爲逃子之愚癡及背覺合塵而憂心。

  “自念老朽”:喻佛應世,來教化衆生之事將…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