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二▪P19

  ..續本文上一頁好,但說苦、空、無常、無我、不淨觀,偏于頑空而非中道,故言形色憔悴。“無威德者”:即不具十力四無所畏。意謂菩薩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徐徐教化之。“此有作處”:見、修兩道,即二果叁果羅漢位。外道苦行等,只能伏惑而不能斷盡惑。惑可分爲:粗惑和細惑。見思惑是粗惑,塵沙惑是細惑,無明惑是微細惑。外道能伏惑者,可以到達色界、無色界,卻自以爲到了天國樂園,以爲究竟,實未出叁界,猶處于火宅中。“倍與汝直”:今汝修四谛十二因緣法,可斷無明惑,了生脫死,超出叁界。“窮子若許”:即有機可得者,則設教化,若不對機者則不設教化。“雇汝除糞”:表示四谛中之苦、集二谛,除見思二惑。“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表示菩薩所現二乘之身,亦共同修小乘之行。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于時菩薩化成二乘人,到窮子處(衆生處),觀機逗教,審知有機,故言得之。二人爲彼等說小乘之事,即除集、苦之糞與道滅。然窮子猶恐受騙,故先要領取工錢而後受雇,意謂要先慕滅而後方肯修道。其父見子,愍其取小乘果,而怪其不求佛道。

  “先取其價”,此“價”亦可喻爲法華經之不可思議微妙價值。請到這兒,忽然想起一個公案:在中國晉朝有一位昙翼法師,前生是一只山雞,今生卻得以投生爲人而修成正果。雲何山雞能投生爲人?原來每當法智大師在演說法華經時,總是見到一只山雞在旁聽法,七年如一日。後來此山雞死了,法智大師卻于當晚夢見一位童子說:“我就是日日聽您說法之山雞,現憑聽法之力量,我已往生黃居士家,將來要跟著大師出家。”

  幾年後,黃居士設齋恭請法智大師,其幼兒一見大師到來即歡呼曰:“我的師父來了!”法智大師說:“哦!你就是那山雞!”他們脫下小孩之上衣,果見其身上有叁條羽毛。其父見之,即許可他拜法智大師爲師及出家修道。

  昙翼法師專心持誦法華經,並建了一座法華精舍,于內勤修辦道,十年如一日。一天,忽有一花枝招展之女人,提了一個籃子,內有一頭小白豬及兩顆蒜,她要求留宿一晚,昙翼法師堅決拒之于門外,但此女人卻死賴不走,法師唯有留她在屋內草堆上住一晚。孰知在半夜,此女忽然又哭又叫,呻吟聲中,謂其肚痛,要求法師爲她按摩。法師見狀嚴重,故以布包其錫杖,立于遠處,以錫杖按摩此女人之腹部,令她複元。

  雞曉天明之際,卻見此女人所穿之花綠衣裳,騰空而起,化成五色祥雲,那頭小白豬已變成了白象,兩顆蒜則成了兩朵蓮華。一朵蓮華在大象腳下,卻見普賢菩薩立于另一蓮華上,並說是言:“過幾天你就可以到我的法會來,所以,我要先來試驗你修道的程度。果然不錯,你可以作爲我的眷屬。”爾時整個虛空大放祥瑞之光,皇帝見到此祥光,不禁心中大悅,遂建造了一座法華大寺院。山雞聽法尚有此感應,我們身爲人,更勿錯過修學此甚深微妙法的機會。

  梁武帝在位時,有一位比丘尼,名道記,別號總持,她是菩提達摩祖師之高徒,獨自在一小茅蓬內精勤持誦法華經。在她圓寂後,信徒們將她埋在小茅蓬外。七、八年後,墓竟長出一朵青色蓮華。當皇帝獲悉此事,即令人開墓查究蓮華之來處。發現此蓮華乃由該尼師口中長出,蔚爲奇迹!故此證明誦持法華經之不可思議力量。

  又有一位比丘尼,名華手,每當她誦持法華經一遍,手上就現出一朵蓮華。由是之故,兩手皆長滿蓮華,皇帝得悉此聞,特爲召見,並封予華手之法號。

  能有機會聽聞法華經,乃至一句一偈,或法華經名字的人,皆有大善根,否則不得入此法門。

  有一位法雲法師,善巧演說法華經,辯才無礙,乘著大願力而來度化一切衆生。當時就有一位和尚,甚爲景仰法師之德行,並發如是願:要生生世世有同等于大師之相好、辯才無礙及大願力。在彼發願後的晚上,夢見有人告訴他,法雲大師遠在然燈佛時已開始演說法華經,非一朝一日有此成就,你若要像他一般的辯才無礙,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由此可知法華經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難見難可說的微妙法門。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汙穢不淨。即脫璎珞細緛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

  “又”,鄭重義。“他”,二乘人以權教作爲己教,而將實教認作他人之教理。“日”,解爲時間或智慧。“于窗牖中”,意謂佛不立于中門而于旁立,換言之,佛爲教化二乘人而暫不立于中道,特地處于偏空,遙觀其舍大法之子。

  “羸”,無大智慧。“瘦”,福力不足。他們不了解佛陀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之理,故身體羸瘦。“憔悴”,內怖無常而外遭五陰八苦。四住塵爲糞土;無明煩惱爲塵坌。有此無知塵及四住塵所纏繞,見思二惑未斷,攀緣心不製止,故言之汙穢不淨。出家之修道者,慎勿向人借錢或想要得到他人之供養,此乃不淨之念頭,最爲汙穢不淨。應本著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之宗旨作爲出家人之本份。韋陀菩薩曾發願言:若有人修得叁分德行,即有七分之感應。在我年輕時,曾遭人誣謗及被絕糧數日,但未因遭此類難題而松懈修行,故感得韋陀菩薩爲我解除種種障難。

  “即脫”等者,譬喻佛之報身與應身之無量功德。佛陀爲不願窮子驚畏,故隱其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而現丈六高之老比丘相,故謂之脫璎珞及細緛上服嚴飾之具,而穿粗弊垢膩之衣。“粗”,隱蔽盧舍那百丈之軀,而現丈六高之身體。“弊”,即生忍與法忍。有漏、有煩惱、有爲者謂之“塵土坌身”。右手者譬喻以權巧方便法教化二乘人。“除糞之器”:譬喻對治見惑及思惑之法門。自以此法斷盡諸惑,而得成就佛道,複又用此法教化人,故名執持。

  “狀有所畏”:佛陀爲了教化衆生,時或示現怖畏生死之相。今述琉璃王誅釋種之因緣。琉璃大王一日嗔心大起,欲殺釋種,歎無兵權。有一使臣,名曰好苦,勸王弑父奪兵權,興兵至迦毗羅衛國,大興殺戮七晝夜。是時諸大弟子,請佛救之,佛默然不語,而且佛的頭也痛了叁天。目連尊者不忍,乃將佛之親屬五百人用缽盛之,置虛空中。至七天後兵退,均已化爲膿血。諸大弟子問佛是何原因?佛曰:“過去有一國,名曰捕魚。彼國因天旱遭大饑荒。其國有一大湖,湖中魚鼈甚多。國民迫于饑餓,遂于湖中取魚爲食。湖水漸幹,中有魚王名弼魚,取之于岸,魚跳躍之。一小孩見,覺得好玩,以木棒將魚頭敲了叁下。現在舍衛國之兵馬,來誅殺迦毗羅衛國民者,即昔日湖中之魚也。其好苦使臣等,即魚王之魚眷。今迦毗羅衛國被殺之人民,即昔日捕魚國之人民。當日敲了叁下魚頭的小孩,即我身是也。我當初雖未食魚,今日雖已成佛,尚遭頭痛之果報,故說因果不昧也。”佛即複說偈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中國唐朝有一位悟達國師(詳情可參考法華經第一品淺釋)。皇帝賜他一個沈水香木寶座時,國師生一念貢高自滿心,即時招來往昔之冤孽要討還他的命債。原來過去在漢朝時,國師身爲袁盎,因嫉妒晁錯,設計殺之,事後深悔不已而出家。由于精勤辦道,守戒精嚴,一連十世爲高僧,卻冤孽于千裏。可是今生貴爲國師,一念驕傲,善神隱退,冤鬼乘虛而入,在國師膝蓋上長了個人面瘡,幾乎要了他的命。可見因果絲毫不爽,而我慢心,的確害人不淺!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複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複余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面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複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余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爲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語諸作人”:即佛爲諸修行者宣說四念處法:(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叁)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有許多人將自己的身體看得很重要,結果將本有的家珍都丟了,不能識自本性。這個“身體”本非真我,只能說這是我的身體,但決不能說這個身體就是我。若人太愛戀貪著自己的身體,則會日漸沈淪墮落,益加愚癡。應知身如房子,乃暫宿之旅館,非常住真性,何必對它愛戀不舍?

  今將四念處淺釋如下:

  (一)觀身不淨:身體乃最不淨物,活著時,九孔常流不淨:眼、耳、鼻皆有淚水、耳屎、鼻涕等穢物排泄,口內又有口水及痰,再加上大小便,此爲九孔不淨。然而人不但不視之爲不淨,反而刻意裝飾外表,使它享盡美食,穿盡華服。殊不知人越貪愛享樂,其自性愈爲染汙。當人要死亡,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多做善業者,將往生叁善道;而恣情縱欲,造惡者,必墮叁塗。

  世間上無論最英俊貌美之男子女人,死後無一不是形像恐怖,身體腫脹腐爛,遍體生蛆,穿筋齧骨,最後成爲白骨一堆,或焚燒後化成灰,你又在那裏?雖是父子夫婦,眼前骨肉已非真,恩愛反成仇恨。富貴如春夢,功名似浮雲,但念無常,勿再執著臭皮囊!

  (二)觀受是苦:能對治緣受執樂之顛倒妄見。

  (叁)觀心無常:則能由此觀照之慧力,使心念遠離執常妄見之過患。

  (四)觀法無我:宇宙萬法,皆因緣和合而成。我們的身體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組合所成,一旦四大不調,五蘊離散,身體便死亡。諸法本空,故言之觀法無我。修四念處,可以斷除染愛執著而得戒定慧。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譬喻修四正勤,能發暖位。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要時時刻刻,念玆在玆此四正勤,如人鑽木取火,非要繼續努力不可。稍一懈怠,則取火不成。故言…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