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淺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服了。行也不自由,坐也不自由,臥也不自由,總是有一些個拘束,不自由。

  在這個世界中,人互相來欺騙,環球小姐想要找一個漂亮的男孩子,找也找不著,就覺得苦惱得不得了。那麼,英俊的男孩子,又想要找個漂亮的女孩子,或者費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功夫、時間,也找不著,也是非常的苦惱。所以這個世界上都是妄想所造成的,才有這麼多的苦。而且每一個人有他的苦悶,女孩子等一過十八、九歲,二十多歲以後,苦惱就來了,一天到晚不是哭、就是喊,麻煩就多了,這個問題來,那個問題也現出來了,所以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最要緊的,各位都知道有一個伊朗王,這個伊朗王是世界最有錢的人。在每一個大的國家、小的國家,他都買一棟最漂亮的房子、別墅。那麼,錢也是最多,也做皇帝,可是現在人家把他的政權給推翻了。推翻了不要緊,雖然有這樣多錢,但是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也不歡迎他。有房子在那兒,也不能住;有錢在銀行裏存著,也拿不出來,你看這個苦不苦?到處流離失所,過著流亡的生活,那麼多錢,一點用也沒有了,派不上用場。不管到什麼地方,人們都要刺殺他,伊朗又出了幾十萬錢要買回他的頭。你們各位想一想,錢多了又有什麼用呢?有財有勢,有太多權力,一倒了,就什麼權力也沒有了,有錢也沒有用了,不管存在那一個銀行,人家也不給他,你說這可憐不可憐?既然這樣子,你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所以打這個不明白的妄想,就做一個糊塗人,醉生夢死,這是很可憐的。

  二、知足功德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爲五欲所牽。爲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第二,知足的功德。有知足就有功德,不知足就沒有功德。你知足就常樂,不知足就常苦、常憂。知足的人,就好像顔回那樣,“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就是知足。這是說孔子的大弟子—顔回,他是一個知足的人,也就是一個達觀的人。他吃飯沒有飯碗,喝水也沒有茶杯。吃飯用什麼來吃呢?就用一個竹筒子。竹子有一節一節的,他把它割斷了,留一個節,上邊也把它割去,就用這竹筒子來裝飯吃。爲什麼呢?就因爲他沒有錢買碗,買陶器,所以就用一截竹子來做飯碗,這叫做“一箪食”。這個箪,就是竹筒子。“一瓢飲”,他喝水也沒有一個茶杯,用什麼來喝水呢?用一個瓢,就是葫蘆瓢,拿葫蘆瓢到有水的地方取了一瓢水來喝。那麼燒水更不用說了,也沒有燒水的水壺,更沒有沖茶的茶壺。爲什麼這樣子?因爲窮嘛!所以叫“一瓢飲”。“在陋巷”,他住在很簡陋的巷子裏邊,房子既不漂亮,門也沒有,連一個茅蓬都不如。他在陋巷裏頭住,“人不堪其憂”,誰看見了,誰都替他憂愁,誰見到他,誰就說這個顔子窮得這樣子,實在太可憐了,都替他憂愁。可是顔子呢?不改其樂。他雖然窮,但是他窮得快樂,他知足。所以才說知足常樂,能忍自安。他也不貪,也無所求,雖然窮啊!但是他也沒有貪心,無所希求,沒有一種攀緣心,說我想法子弄一點錢,買一個飯碗,買一個茶杯,買一雙筷子。沒有的,他不打這個妄想,所以說“回也不改其樂”。他呀!是很快樂的。由這個就知道,顔回他是一個達人、知命的人。君子安貧,達人就知命。

  他知道他的命運就是如此,所以一點也不向外去攀緣。

  那麼其他方向的知足又怎麼樣呢?無論什麼事情,你能退一步想,都會知足啦!退一步想,不要生一種貪而無餍的心。所以你若是知足,就有功德;你不知足,就會造出種種的過錯來。學佛的人,也要學知足的這種法門。譬如我們吃的雖然不好,但是都能吃飽了。你應該想一想,越南那些逃出來的難民啊!在水上、在船上,朝不保夕,早晨不知道到了晚間會死了沒有,不要說吃飽飯,連生命都沒有保險。生命都沒有保險,那豈不是太苦?我們若是這樣想一想,即使我們吃的不很好,但是都沒有那些危險啊!你這麼樣一想,就知足了。所以你和那些難民一比,就知足了。難民還是最危險的,再比一比那些窮困的國家,也是很多人沒有飯吃,甚至于餓死很多人。而我們現在還沒有餓死,這就應該知足。又如世界上有很多人沒有衣服穿,而我們現在還有衣服穿,這就知足了,知足就會常樂。還有,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沒有房子住,而我們現在還有房子住,有飯吃,有衣服穿,這也應該知足了。如果再找一點工作,那更餓不死,所以這都是知足。你一切一切若是知足,就會常樂;你若不知足呢?就會常苦。因此你能知足,就不會有貪心;不會有貪心,就是功德。所以你立功立德,到什麼地方去立呢?只要你知足,沒有貪心,這就是功德了。

  “汝等比丘”:所有的大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等。“若欲脫諸苦惱”:你們各位,假如想要離開種種苦惱,離苦得樂的話,就應該“當觀知足”:應該常常觀察,研究這個知足的方法,不要不知足。你若想知足,就要沒有貪心。“知足之法”:什麼叫知足的法呢?“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常樂,所以有如富人,他不貪,沒有憂愁,這就是安穩之處。安穩之處就是知足。不要有貪而無餍的心,要時時刻刻都能回光返照。能少欲知足;前邊那個“少欲”,就是沒有那麼多的貪心,現在要知足了。知足就不要盡向外馳求。“知足之人”:知足的人,“雖臥地上”:雖然他沒有房子住,也沒有床睡覺,他只能躺在地上睡覺,也就是在街邊上睡覺。雖臥地上,雖然他是睡在地上,“猶爲安樂”:他也覺得安樂,也覺得是很好的。“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雖處天堂”:雖然他在天堂上住著。天堂就是譬如富有之家,有高廣大床,一切都非常舒服。但睡彈簧床,還覺得不圓滿,又想盡方法怎麼樣能睡得舒服。“亦不稱意”:就是睡得再好的地方,也覺得不滿意。稱意就是滿意。爲什麼不滿意呢?就是不知足嘛!不知足,對什麼環境也都覺得不滿現實,不稱意。“不知足者”:不知足的這個人啊!“雖富而貧”:雖然他再富有,但是也如一個貧人。因爲他總有一種貪心,貪而無餍,這就是貧嘛!

  “知足之人,雖貧而富”:知足的人雖然他是貧,但是他也比富有的人還快樂。知足者貧亦樂,雖然貧窮,他也樂。不知足者呢?富亦憂。即使富貴,他也憂愁。所以修行的人都叫貧道!貧道!貧僧!貧僧!沒有說我是富道!富道!富僧!富僧的。“窮釋子,口稱貧”,出家人說自己是貧僧,這是口稱貧,“雖是身貧道不貧”,可是他身雖然是貧,但他有道,這有道也就是知足的道。“貧則身常披縷褐”身上穿的衣服是壞色衣,人家都不願意穿的這種衣服,他穿。“富則身藏無價珍”,可是他有道,則身藏無價珍,有道也就是身上有無價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這就知足了。因此他雖然貧,也就是富貴。“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常爲五欲所牽”:常常爲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所牽製,爲色、聲、香、味、觸這五欲所牽絆。“爲知足者之所憐愍”:知足的人常常憐愍這一類的人。“是名知足”:因爲他能憐愍其他人的痛苦,所以他自己本人就常常知足了。

  我們要“常隨佛學”:常隨佛學就是念佛也精進,拜佛也精進,誦經也精進,禮忏也精進。這所謂的精進,就是要很虔誠的隨喜一切的佛事,不要懈怠。在佛誕的日子,或是菩薩誕的日子,或者是定期,譬如今天是十五,大家聚會在一起來拜忏修行。對這一點,各位就要多辛苦一點。早一點到佛堂來,隨喜拜忏,隨喜念佛,隨喜用功修行。不是說等到人家都拜完了忏,才到這兒來,這樣子就表示不出來自己的虔誠。好像有一個人他要做生日,人人都應早一點去參加恭賀的典禮。你若是等到人家都賀完了才去,那就不好意思了。所以學佛的人在每逢佛菩薩的聖誕,必須要早一點來參加拜佛的儀式,這才是對的。

  還有,到廟上來,不論有沒有佛事,或者有沒有講經的時候,都不可嘻嘻哈哈的笑個不停,或者小孩子和小孩子在那兒打打罵罵、蹦蹦跳跳的,這是不應該的。尤其年齡大的人更不應該帶著一些青年人在那兒嘻嘻哈哈的。這對道場來說,既不莊嚴,又不恭敬。還有在道場裏邊更不應該在那兒抽香煙啊!或者拿出什麼好吃的東西,在那兒吃一吃,這都是不合乎佛法的。我看見這種情形有很久了,我也沒有說,希望說了之後,無論大人、小孩子,都不要那麼放逸。你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這都叫不守規矩,沒有禮貌,對佛是不恭敬的。在廟上講話,應講一點佛法的事情,不要盡講張家長,李家短,是是非非的,又什麼叁只蛤蟆六只眼的,不要盡講這些。盡講這個,就是越講越墮落,越墮落,越不容易學習佛法。爲什麼你誦咒總也記不住?就因爲你太散亂了。所以啊!散亂無章的,把你的智慧都遮蓋住,記憶力也都給搬跑了。因此誦經也不能背誦,持咒也不能背誦。在這個佛堂裏邊跟著旁人來混,旁人拜,我也拜;旁人念佛,我也念佛,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問了也不知道。這樣子的話,你就是混了一輩子也不會有所成就的,因爲這個,所以希望各位注意這一點。

  叁、遠離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爲安樂。當離愦鬧。獨處閑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舍己衆他衆。空閑獨處。思滅苦本。若樂衆者。則受衆惱。譬如大樹。衆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息。世間縛著。沒于衆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第叁是遠離的功德。遠離鬧市,也是遠離;遠離財、色,也是遠離;遠離名、食、睡,也都叫遠離。你能遠離,就有功德;你若是不能遠離呢?就有罪過。所以修道的人必須要修遠離行,遠離一切諸惡,親近一切衆善。遠離諸惡,首先要離開惡知識;親近衆善,也就是親近善知識。

  所…

《佛遺教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