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服了。行也不自由,坐也不自由,卧也不自由,总是有一些个拘束,不自由。
在这个世界中,人互相来欺骗,环球小姐想要找一个漂亮的男孩子,找也找不著,就觉得苦恼得不得了。那么,英俊的男孩子,又想要找个漂亮的女孩子,或者费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功夫、时间,也找不著,也是非常的苦恼。所以这个世界上都是妄想所造成的,才有这么多的苦。而且每一个人有他的苦闷,女孩子等一过十八、九岁,二十多岁以后,苦恼就来了,一天到晚不是哭、就是喊,麻烦就多了,这个问题来,那个问题也现出来了,所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最要紧的,各位都知道有一个伊朗王,这个伊朗王是世界最有钱的人。在每一个大的国家、小的国家,他都买一栋最漂亮的房子、别墅。那么,钱也是最多,也做皇帝,可是现在人家把他的政权给推翻了。推翻了不要紧,虽然有这样多钱,但是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也不欢迎他。有房子在那儿,也不能住;有钱在银行里存著,也拿不出来,你看这个苦不苦?到处流离失所,过著流亡的生活,那么多钱,一点用也没有了,派不上用场。不管到什么地方,人们都要刺杀他,伊朗又出了几十万钱要买回他的头。你们各位想一想,钱多了又有什么用呢?有财有势,有太多权力,一倒了,就什么权力也没有了,有钱也没有用了,不管存在那一个银行,人家也不给他,你说这可怜不可怜?既然这样子,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所以打这个不明白的妄想,就做一个糊涂人,醉生梦死,这是很可怜的。
二、知足功德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第二,知足的功德。有知足就有功德,不知足就没有功德。你知足就常乐,不知足就常苦、常忧。知足的人,就好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知足。这是说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他是一个知足的人,也就是一个达观的人。他吃饭没有饭碗,喝水也没有茶杯。吃饭用什么来吃呢?就用一个竹筒子。竹子有一节一节的,他把它割断了,留一个节,上边也把它割去,就用这竹筒子来装饭吃。为什么呢?就因为他没有钱买碗,买陶器,所以就用一截竹子来做饭碗,这叫做“一箪食”。这个箪,就是竹筒子。“一瓢饮”,他喝水也没有一个茶杯,用什么来喝水呢?用一个瓢,就是葫芦瓢,拿葫芦瓢到有水的地方取了一瓢水来喝。那么烧水更不用说了,也没有烧水的水壶,更没有冲茶的茶壶。为什么这样子?因为穷嘛!所以叫“一瓢饮”。“在陋巷”,他住在很简陋的巷子里边,房子既不漂亮,门也没有,连一个茅蓬都不如。他在陋巷里头住,“人不堪其忧”,谁看见了,谁都替他忧愁,谁见到他,谁就说这个颜子穷得这样子,实在太可怜了,都替他忧愁。可是颜子呢?不改其乐。他虽然穷,但是他穷得快乐,他知足。所以才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他也不贪,也无所求,虽然穷啊!但是他也没有贪心,无所希求,没有一种攀缘心,说我想法子弄一点钱,买一个饭碗,买一个茶杯,买一双筷子。没有的,他不打这个妄想,所以说“回也不改其乐”。他呀!是很快乐的。由这个就知道,颜回他是一个达人、知命的人。君子安贫,达人就知命。
他知道他的命运就是如此,所以一点也不向外去攀缘。
那么其他方向的知足又怎么样呢?无论什么事情,你能退一步想,都会知足啦!退一步想,不要生一种贪而无餍的心。所以你若是知足,就有功德;你不知足,就会造出种种的过错来。学佛的人,也要学知足的这种法门。譬如我们吃的虽然不好,但是都能吃饱了。你应该想一想,越南那些逃出来的难民啊!在水上、在船上,朝不保夕,早晨不知道到了晚间会死了没有,不要说吃饱饭,连生命都没有保险。生命都没有保险,那岂不是太苦?我们若是这样想一想,即使我们吃的不很好,但是都没有那些危险啊!你这么样一想,就知足了。所以你和那些难民一比,就知足了。难民还是最危险的,再比一比那些穷困的国家,也是很多人没有饭吃,甚至于饿死很多人。而我们现在还没有饿死,这就应该知足。又如世界上有很多人没有衣服穿,而我们现在还有衣服穿,这就知足了,知足就会常乐。还有,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没有房子住,而我们现在还有房子住,有饭吃,有衣服穿,这也应该知足了。如果再找一点工作,那更饿不死,所以这都是知足。你一切一切若是知足,就会常乐;你若不知足呢?就会常苦。因此你能知足,就不会有贪心;不会有贪心,就是功德。所以你立功立德,到什么地方去立呢?只要你知足,没有贪心,这就是功德了。
“汝等比丘”:所有的大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等。“若欲脱诸苦恼”:你们各位,假如想要离开种种苦恼,离苦得乐的话,就应该“当观知足”:应该常常观察,研究这个知足的方法,不要不知足。你若想知足,就要没有贪心。“知足之法”:什么叫知足的法呢?“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常乐,所以有如富人,他不贪,没有忧愁,这就是安稳之处。安稳之处就是知足。不要有贪而无餍的心,要时时刻刻都能回光返照。能少欲知足;前边那个“少欲”,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贪心,现在要知足了。知足就不要尽向外驰求。“知足之人”:知足的人,“虽卧地上”:虽然他没有房子住,也没有床睡觉,他只能躺在地上睡觉,也就是在街边上睡觉。虽卧地上,虽然他是睡在地上,“犹为安乐”:他也觉得安乐,也觉得是很好的。“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虽处天堂”:虽然他在天堂上住著。天堂就是譬如富有之家,有高广大床,一切都非常舒服。但睡弹簧床,还觉得不圆满,又想尽方法怎么样能睡得舒服。“亦不称意”:就是睡得再好的地方,也觉得不满意。称意就是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呢?就是不知足嘛!不知足,对什么环境也都觉得不满现实,不称意。“不知足者”:不知足的这个人啊!“虽富而贫”:虽然他再富有,但是也如一个贫人。因为他总有一种贪心,贪而无餍,这就是贫嘛!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知足的人虽然他是贫,但是他也比富有的人还快乐。知足者贫亦乐,虽然贫穷,他也乐。不知足者呢?富亦忧。即使富贵,他也忧愁。所以修行的人都叫贫道!贫道!贫僧!贫僧!没有说我是富道!富道!富僧!富僧的。“穷释子,口称贫”,出家人说自己是贫僧,这是口称贫,“虽是身贫道不贫”,可是他身虽然是贫,但他有道,这有道也就是知足的道。“贫则身常披缕褐”身上穿的衣服是坏色衣,人家都不愿意穿的这种衣服,他穿。“富则身藏无价珍”,可是他有道,则身藏无价珍,有道也就是身上有无价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这就知足了。因此他虽然贫,也就是富贵。“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常为五欲所牵”:常常为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所牵制,为色、声、香、味、触这五欲所牵绊。“为知足者之所怜愍”:知足的人常常怜愍这一类的人。“是名知足”:因为他能怜愍其他人的痛苦,所以他自己本人就常常知足了。
我们要“常随佛学”:常随佛学就是念佛也精进,拜佛也精进,诵经也精进,礼忏也精进。这所谓的精进,就是要很虔诚的随喜一切的佛事,不要懈怠。在佛诞的日子,或是菩萨诞的日子,或者是定期,譬如今天是十五,大家聚会在一起来拜忏修行。对这一点,各位就要多辛苦一点。早一点到佛堂来,随喜拜忏,随喜念佛,随喜用功修行。不是说等到人家都拜完了忏,才到这儿来,这样子就表示不出来自己的虔诚。好像有一个人他要做生日,人人都应早一点去参加恭贺的典礼。你若是等到人家都贺完了才去,那就不好意思了。所以学佛的人在每逢佛菩萨的圣诞,必须要早一点来参加拜佛的仪式,这才是对的。
还有,到庙上来,不论有没有佛事,或者有没有讲经的时候,都不可嘻嘻哈哈的笑个不停,或者小孩子和小孩子在那儿打打骂骂、蹦蹦跳跳的,这是不应该的。尤其年龄大的人更不应该带著一些青年人在那儿嘻嘻哈哈的。这对道场来说,既不庄严,又不恭敬。还有在道场里边更不应该在那儿抽香烟啊!或者拿出什么好吃的东西,在那儿吃一吃,这都是不合乎佛法的。我看见这种情形有很久了,我也没有说,希望说了之后,无论大人、小孩子,都不要那么放逸。你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这都叫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对佛是不恭敬的。在庙上讲话,应讲一点佛法的事情,不要尽讲张家长,李家短,是是非非的,又什么三只蛤蟆六只眼的,不要尽讲这些。尽讲这个,就是越讲越堕落,越堕落,越不容易学习佛法。为什么你诵咒总也记不住?就因为你太散乱了。所以啊!散乱无章的,把你的智慧都遮盖住,记忆力也都给搬跑了。因此诵经也不能背诵,持咒也不能背诵。在这个佛堂里边跟著旁人来混,旁人拜,我也拜;旁人念佛,我也念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问了也不知道。这样子的话,你就是混了一辈子也不会有所成就的,因为这个,所以希望各位注意这一点。
三、远离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息。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第三是远离的功德。远离闹市,也是远离;远离财、色,也是远离;远离名、食、睡,也都叫远离。你能远离,就有功德;你若是不能远离呢?就有罪过。所以修道的人必须要修远离行,远离一切诸恶,亲近一切众善。远离诸恶,首先要离开恶知识;亲近众善,也就是亲近善知识。
所…
《佛遗教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