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心。攝念,一念不生。攝念,把所有的念都皈依了。“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這種境界就是攝念,攝持這個念。
攝念也就是《孟子》上說“操之則存”,就是攝(操)著,也就是管著自己的念頭,也就是控製著自己的念,自己能做得主,不被癡心妄想所搖動。常常能回光返照,能反求諸己,能克己複禮,這都叫攝念的功夫。能把自己的私欲克除去,回歸到天然的真理上,這就是克己複禮。攝念也就是像“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爲仁。””克己複禮就是“仁”,這個“仁”也就是攝念,你能攝念,就是在“仁”上了;你若是不能攝念,就離開“仁”了。
那麼顔淵又問:“什麼叫克己複禮?”孔子就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你看看這是不是攝念呢?非禮勿視,不合乎禮的,也就是不合乎法的這種境界你不要看。英文講:You look too much。看看東,望望西,看看上邊,又看看下邊。這個眼睛一點也不老實,睜得比牛眼睛還大,各處去管閑事,這都叫沒有攝念。你看,那個人常常閉目養神,坐在那個地方,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這就叫攝念。不東張西望的,南看北看的,這都叫攝念。所以“非禮勿視”,不合乎法的,不合乎禮的,都不要看它,不去看它,也不想看它,這就叫攝念。
“非禮勿聽”,不但不合乎禮的事物不看,就是不合乎禮的聲音也不聽。你聽那一些個流行曲,把你聽得心裏都亂七八糟的,妄想紛飛,那就叫不攝念了,所以要“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不合乎禮節的,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這都叫攝心。
“非禮勿動”,不合乎禮的事情你不要去做。勿動,不是搖動,就是不要去做,不能去做,這就叫克己複禮。克己複禮也就是攝心,所以名詞不同,意義是一樣的。
那麼攝心就是攝持其心,總管著自己的心,坐有坐的樣子,站有站的樣子,行路有行路的樣子,睡覺有睡覺的樣子,行住坐臥,這叫四大威儀。四大威儀都是要回光返照,不要向外馳求,這就是攝念。心令這個念常常“操之則存”,在心要操之,就是管著它,操守著它。“舍之則亡”,如果你不攝持它,不管它,它又跑了,這個菩提心就沒有了,亡就是沒有菩提心了。
“若失念者”:假設你沒有正念。“則失諸功德”:就把一切的功德都丟了。你若是能攝念,隨時心裏沒有貪嗔癡,不犯殺盜淫了,這是攝念。能攝念,口也沒工有四惡,沒有绮語、妄言、惡口、兩舌了,這都是攝念。你若是不攝念,則失諸功德,一切的功德也就丟了,沒有了。“若念力堅強”:若是這個攝念的念力非杳常堅固。“雖入五欲賊中”:雖然就是走到財色名食睡這五欲裏邊去了,或者是色聲香味觸五欲裏邊。走到這裏邊也不要緊的,你若是念力堅強,這個念就是正念,正念堅強,雖然到這個五欲的境界裏邊,而五欲好像土匪似的,它盡搶你的珍寶。“不爲所害”:它也害不了你,因爲你有個正念,有個菩提心,不會被這些個境界所搖動,什麼樣的欲也引誘不了你,不爲所害。“譬如著铠”:就好像將軍或者軍隊;穿上铠甲,穿上盔甲了。“入陣則無所畏”:穿上了盔甲,頂盔冠甲,就是入到敵人的陣裏頭,也不怕。爲什麼不怕呢?就因爲自己有了保障,因爲你能攝念,攝念就不會爲外邊的境界所搖動,這叫有如穿上铠甲一樣的,所以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這就是不忘失你那個正念的功德。
六、禅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爲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爲定。
“禅定”,定就是叁昧,現在講禅那叁昧的功德。禅那—思惟修,又叫靜慮。思惟修有四禅。四禅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但沒有五禅。另外,四空處就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四禅、四空合起來,就叫八定。所以諸禅定就是包括這四禅八定,這八定都有它的功德,所以叫做禅定的功德。
禅定就是攝心,攝心也就是思惟修,也就是靜慮。你攝心就是製心,製你這個心,所以說製之一處,無事不辦。而這個“製之一處,無事不辦”,就是在禅定裏頭,也就是禅定的境界。製之一處,是專一其心,心念歸一。心念專一,在這個時候,一念也沒有了,就是“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叁者你都明白了,就知道有個空理,你若是再能明白,實際上連這個空理都沒有了,空也無所空,能空、所空都沒有了,“能所雙亡”,在這個時候,能空和所空都沒有了,就是一種湛然寂靜的境界。若連這個湛然寂靜的境界也不生,這時候一念也都沒有了,你說你的欲念從什麼地方産生呢?找不著這個欲念了。什麼叫五欲?什麼叫六欲?都不知道了。這時候也就是禅定,也就是真正的攝心了,那麼自然就會生出無量的自在功德,無量的神通妙用,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佛說,“汝等比丘”:還是跟前邊一樣的。“若攝心者”:你若是能攝持其心。“心則在定”:這個心就是在定中。“心在定故”:因爲你心在定的緣故,就有一種智慧。有這種智慧,就“能知世間生滅法相”:世間的生滅法相就是成、住、壞、空,這世間是怎麼樣成的?怎麼樣住?怎麼樣壞?怎麼樣空?法相就知道了。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一增一減爲一個小劫。“增”是由人壽的十歲開始,每一百年增加一歲,譬如人的壽命十歲,再過一百年就是十一歲了,再又過了一百年那就是十二歲。那麼身量高度,每一百年增加一寸,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然後再減。“減”,也是每一百年,身量高度減去一寸,壽命減去一歲,再減到人的壽命十歲爲止,這麼一增一減,就叫一個“劫”。一千個“劫”,叫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算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算一個大劫。在世界上,“成”有二十個小劫,“住”是二十個小劫,“壞”又是二十個小劫,“空”也有二十個小劫。那麼二十個小劫算一個中劫,所以成、住、壞、空,四個中劫合起來,就叫一個大劫。世間生滅的這種法相,有定力的人就會都明白,都知道了。
“是故汝等”:因爲這個,所以你們各位佛的弟子,“常當精勤”:時時刻刻都不應該懶惰,都應該精勤。精勤做什麼呢?“修習諸定”:修習一切的叁昧。“若得定者”:假設你得到定力,得到叁昧了。“心則不散”:心裏的智慧光明就不會散亂,不會消失,不會沒有了。你有了正念,有了不妄念,就不失正念了。“譬如惜水之家”:就好像是愛惜水的這種人家似的,“善治堤塘”:他善于治理水壩和水塘。堤塘,他知道怎麼樣修理,令它不漏,令這些水不跑失了。“行者亦爾”:修行的人也就好像善治堤塘的這個人一樣的,“爲智慧水故”:爲存留這個智慧之水,“善修禅定”:善于修禅定的堤壩。“令不漏失”:令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法寶不丟、不漏,不失去了。“是名爲定”:這就叫真正禅定的功德。
七、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于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闇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食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第七是智慧的功德。你們各位說一說,什麼叫智慧?不愚癡,就有智慧了嘛!也就是無明破了,真正的智慧就現出來了。煩惱即菩提,菩提是覺道,但不能說菩提是智慧。你發菩提心可以現出智慧,因爲發菩提心就可以斷煩惱,斷煩惱就是證菩提。這就和反掌是一樣的,煩惱的反面就是菩提,菩提也就是煩惱,只要一翻過來就是了。若是不翻過來的話,那煩惱還是煩惱,菩提還是菩提;而你一翻過來,煩惱就變成菩提, 了。也就是晚間到極處時,就變成白天;白天到極點就變成晚間,這是一種輪流轉。所謂智慧,是對著愚癡而言,你若是沒愚癡,就是有智慧。智慧,也就是說這個人聰明,聰明到極點,就變成智慧了。很聰明的人,就有智慧;但是若是愚癡、煩惱多,就沒有智慧了。所以智慧的功德,功德的智慧,你有功德,才能有智慧”,你有智慧,才能做功德。沒有智慧,你的功德也沒有;你若是沒有功德,智慧也現不出來了。所以這是相因相循,互相由藉的。
佛說“汝等比丘”:汝等出家人,汝等在家人,汝等大人,汝等小孩子,汝等男人,汝等女人,也都包括在內了。汝等是包括所有的一切人。“比丘”,只是代表衆生的一個名詞。“若有智慧”:你們假設要有真正的智慧,不愚癡了。“則無貪著”:有真正智慧的人,有什麼表現呢?就不貪著了,也不貪名,也不貪財,也不貪色,也不貪吃,也不貪睡,什麼都不貪了。既然什麼都不貪,也就無所求了;既然無所求;這就是有了真正智慧的表現。你若是有真正智慧,就能不貪著;如果沒有真正的智慧,你一定會貪著。“常自省察”:常常自己省察諸己,也就是“常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這就是省察。
曾子說:“吾日叁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這個叁省,省的是什麼呢?他說,“爲人謀而不忠乎”?我爲人做了什麼事?我是不是不忠心對人?“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我對待朋友,與朋友交往,是不是一點信用都沒有呢?我是不是天天欺騙朋友呢?我是不是盡轉彎抹角來騙朋友呢?我是不是盡想利益自己,而損害他人呢?這叫做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師父教我的佛法,及所有師父教我的內容,我是不是溫習過呢?我是不是好像耳邊風似的,吹過去就沒有了呢?我是不是聽了之後,回到家裏再加以研究呢?這叫傳不習乎。曾子有這麼樣的叁…
《佛遺教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