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浅释▪P13

  ..续本文上一页菩提心。摄念,一念不生。摄念,把所有的念都皈依了。“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这种境界就是摄念,摄持这个念。

  摄念也就是《孟子》上说“操之则存”,就是摄(操)著,也就是管著自己的念头,也就是控制著自己的念,自己能做得主,不被痴心妄想所摇动。常常能回光返照,能反求诸己,能克己复礼,这都叫摄念的功夫。能把自己的私欲克除去,回归到天然的真理上,这就是克己复礼。摄念也就是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仁”,这个“仁”也就是摄念,你能摄念,就是在“仁”上了;你若是不能摄念,就离开“仁”了。

  那么颜渊又问:“什么叫克己复礼?”孔子就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看看这是不是摄念呢?非礼勿视,不合乎礼的,也就是不合乎法的这种境界你不要看。英文讲:You look too much。看看东,望望西,看看上边,又看看下边。这个眼睛一点也不老实,睁得比牛眼睛还大,各处去管闲事,这都叫没有摄念。你看,那个人常常闭目养神,坐在那个地方,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这就叫摄念。不东张西望的,南看北看的,这都叫摄念。所以“非礼勿视”,不合乎法的,不合乎礼的,都不要看它,不去看它,也不想看它,这就叫摄念。

  “非礼勿听”,不但不合乎礼的事物不看,就是不合乎礼的声音也不听。你听那一些个流行曲,把你听得心里都乱七八糟的,妄想纷飞,那就叫不摄念了,所以要“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不合乎礼节的,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这都叫摄心。

  “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事情你不要去做。勿动,不是摇动,就是不要去做,不能去做,这就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也就是摄心,所以名词不同,意义是一样的。

  那么摄心就是摄持其心,总管著自己的心,坐有坐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行路有行路的样子,睡觉有睡觉的样子,行住坐卧,这叫四大威仪。四大威仪都是要回光返照,不要向外驰求,这就是摄念。心令这个念常常“操之则存”,在心要操之,就是管著它,操守著它。“舍之则亡”,如果你不摄持它,不管它,它又跑了,这个菩提心就没有了,亡就是没有菩提心了。

  “若失念者”:假设你没有正念。“则失诸功德”:就把一切的功德都丢了。你若是能摄念,随时心里没有贪嗔痴,不犯杀盗淫了,这是摄念。能摄念,口也没工有四恶,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了,这都是摄念。你若是不摄念,则失诸功德,一切的功德也就丢了,没有了。“若念力坚强”:若是这个摄念的念力非杳常坚固。“虽入五欲贼中”:虽然就是走到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里边去了,或者是色声香味触五欲里边。走到这里边也不要紧的,你若是念力坚强,这个念就是正念,正念坚强,虽然到这个五欲的境界里边,而五欲好像土匪似的,它尽抢你的珍宝。“不为所害”:它也害不了你,因为你有个正念,有个菩提心,不会被这些个境界所摇动,什么样的欲也引诱不了你,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就好像将军或者军队;穿上铠甲,穿上盔甲了。“入阵则无所畏”:穿上了盔甲,顶盔冠甲,就是入到敌人的阵里头,也不怕。为什么不怕呢?就因为自己有了保障,因为你能摄念,摄念就不会为外边的境界所摇动,这叫有如穿上铠甲一样的,所以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这就是不忘失你那个正念的功德。

  六、禅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禅定”,定就是三昧,现在讲禅那三昧的功德。禅那—思惟修,又叫静虑。思惟修有四禅。四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没有五禅。另外,四空处就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禅、四空合起来,就叫八定。所以诸禅定就是包括这四禅八定,这八定都有它的功德,所以叫做禅定的功德。

  禅定就是摄心,摄心也就是思惟修,也就是静虑。你摄心就是制心,制你这个心,所以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而这个“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就是在禅定里头,也就是禅定的境界。制之一处,是专一其心,心念归一。心念专一,在这个时候,一念也没有了,就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你都明白了,就知道有个空理,你若是再能明白,实际上连这个空理都没有了,空也无所空,能空、所空都没有了,“能所双亡”,在这个时候,能空和所空都没有了,就是一种湛然寂静的境界。若连这个湛然寂静的境界也不生,这时候一念也都没有了,你说你的欲念从什么地方产生呢?找不著这个欲念了。什么叫五欲?什么叫六欲?都不知道了。这时候也就是禅定,也就是真正的摄心了,那么自然就会生出无量的自在功德,无量的神通妙用,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还是跟前边一样的。“若摄心者”:你若是能摄持其心。“心则在定”:这个心就是在定中。“心在定故”:因为你心在定的缘故,就有一种智慧。有这种智慧,就“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世间的生灭法相就是成、住、坏、空,这世间是怎么样成的?怎么样住?怎么样坏?怎么样空?法相就知道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一增一减为一个小劫。“增”是由人寿的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譬如人的寿命十岁,再过一百年就是十一岁了,再又过了一百年那就是十二岁。那么身量高度,每一百年增加一寸,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然后再减。“减”,也是每一百年,身量高度减去一寸,寿命减去一岁,再减到人的寿命十岁为止,这么一增一减,就叫一个“劫”。一千个“劫”,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算一个大劫。在世界上,“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是二十个小劫,“坏”又是二十个小劫,“空”也有二十个小劫。那么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所以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合起来,就叫一个大劫。世间生灭的这种法相,有定力的人就会都明白,都知道了。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常当精勤”:时时刻刻都不应该懒惰,都应该精勤。精勤做什么呢?“修习诸定”:修习一切的三昧。“若得定者”:假设你得到定力,得到三昧了。“心则不散”:心里的智慧光明就不会散乱,不会消失,不会没有了。你有了正念,有了不妄念,就不失正念了。“譬如惜水之家”:就好像是爱惜水的这种人家似的,“善治堤塘”:他善于治理水坝和水塘。堤塘,他知道怎么样修理,令它不漏,令这些水不跑失了。“行者亦尔”:修行的人也就好像善治堤塘的这个人一样的,“为智慧水故”:为存留这个智慧之水,“善修禅定”:善于修禅定的堤坝。“令不漏失”:令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法宝不丢、不漏,不失去了。“是名为定”:这就叫真正禅定的功德。

  七、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闇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食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第七是智慧的功德。你们各位说一说,什么叫智慧?不愚痴,就有智慧了嘛!也就是无明破了,真正的智慧就现出来了。烦恼即菩提,菩提是觉道,但不能说菩提是智慧。你发菩提心可以现出智慧,因为发菩提心就可以断烦恼,断烦恼就是证菩提。这就和反掌是一样的,烦恼的反面就是菩提,菩提也就是烦恼,只要一翻过来就是了。若是不翻过来的话,那烦恼还是烦恼,菩提还是菩提;而你一翻过来,烦恼就变成菩提, 了。也就是晚间到极处时,就变成白天;白天到极点就变成晚间,这是一种轮流转。所谓智慧,是对著愚痴而言,你若是没愚痴,就是有智慧。智慧,也就是说这个人聪明,聪明到极点,就变成智慧了。很聪明的人,就有智慧;但是若是愚痴、烦恼多,就没有智慧了。所以智慧的功德,功德的智慧,你有功德,才能有智慧”,你有智慧,才能做功德。没有智慧,你的功德也没有;你若是没有功德,智慧也现不出来了。所以这是相因相循,互相由藉的。

  佛说“汝等比丘”:汝等出家人,汝等在家人,汝等大人,汝等小孩子,汝等男人,汝等女人,也都包括在内了。汝等是包括所有的一切人。“比丘”,只是代表众生的一个名词。“若有智慧”:你们假设要有真正的智慧,不愚痴了。“则无贪著”:有真正智慧的人,有什么表现呢?就不贪著了,也不贪名,也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吃,也不贪睡,什么都不贪了。既然什么都不贪,也就无所求了;既然无所求;这就是有了真正智慧的表现。你若是有真正智慧,就能不贪著;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你一定会贪著。“常自省察”:常常自己省察诸己,也就是“常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这就是省察。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这个三省,省的是什么呢?他说,“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为人做了什么事?我是不是不忠心对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对待朋友,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一点信用都没有呢?我是不是天天欺骗朋友呢?我是不是尽转弯抹角来骗朋友呢?我是不是尽想利益自己,而损害他人呢?这叫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师父教我的佛法,及所有师父教我的内容,我是不是温习过呢?我是不是好像耳边风似的,吹过去就没有了呢?我是不是听了之后,回到家里再加以研究呢?这叫传不习乎。曾子有这么样的三…

《佛遗教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