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淺釋▪P16

  ..續本文上一頁了,牙也掉了。頭發也白了,“漸漸雞皮鶴發”,那時面上好像雞皮似的,頭發就像白鶴那麼白。“看看行步龍鍾”,老得眼睛、耳朵、牙都退休了,腿也要退休。兩只腳本來想往前走,但是它向後退,打轉轉。“走路時腳盡畫零”,在那兒左一個零,右一個零,在那兒畫圈圈。那麼,畫這個零,也就是說這個數目是很大的—百萬!百萬!百萬!(million)不知道有多少個百萬!走路還畫著那圈圈,大概是因爲在銀行裏存款存得太多,用手寫也寫不過來,就用腳在地上畫圈圈。腳,腿也不要聽招呼了,你教它走路:它也懶惰了,看看行步龍鍾,龍鍾就是一邊走路一邊畫圈圈。“假饒金玉滿堂”啊!在這時候,你“金銀堆成山,閉眼全都撂,空手見閻君,悔心把淚掉。”此時就好像魚在水裏頭躍上躍下的,“魚在水裏躍,人在世上鬧”,人在世上就這麼好像開玩笑似的,做了很多不聰明的事情,自己還給自己做辯護律師,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明明做錯了,還自己給自己講道理,所以人在世上鬧,就在這兒鬧鬧吵吵的。“不知爲善德”,不知道做善做德。“虧心把孽造”,虧心盡造很多孽。所以才說“金銀堆成山”,金子、銀子堆得像山那麼多。“閉眼全都撂”,空手而來,空手而去,眼睛一閉,腿一伸,什麼都沒有了。金山也不跟著去,銀山也不跟著去,只有孽隨身,那個孽障可要跟去了。“空手見閻君”,空著兩個手去見閻羅王,那個時候後悔也遲了。“悔心把淚掉”,閻羅王說:“你們現在哭也沒有用,太晚了。”所謂後悔遲啊,你看看,行步龍鍾,那有多苦!“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痛苦?縱有千般快樂,無常終是來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你若是能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這個老是很苦的,人一老就很痛苦,但是人老了更怕有病,生種種的病。頭痛得忍受不住,或者眼睛痛,或者鼻子痛,或者牙痛,或者種種的痛苦。有了種種的痛苦,就生出種種的煩惱,所以這病也是苦的。可是病苦還沒有死苦那麼厲害,死的時候就好像活牛剝皮那麼樣地痛苦,活牛,你沒等它死,就把它身上的皮給剝起來,你說那牛有多痛苦?所以生、老、病、死,這些都是苦。佛就因爲見到生、老、病、死這四種的苦,所以發心修道,抛棄王位,了生脫死。

  又有愛別離苦,男女互相愛戀,但是有一種特別的因緣,必須要分開,這一種痛苦也是用言詞說不完的那麼多,這是愛別離苦,不想離,但一定要離開,這時候,你那難割難舍的這種情感非常地刺激,這叫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怨”,你不高興這個人,討厭這個人,你想離開他,到另外一個地方。可是到了別的地方,又遇到這樣一個人,所以越是你所不高興遇到的人,越會湊在一起,冤家路窄。本來想逃避這種的境界,一轉身又碰到一起了,很奇怪的,這叫怨憎會苦,你越不歡喜這事情,越會碰著。又有求不得苦,你所希求的,所貪的,總是不能得到,不能滿你的願,你說這苦不苦?這是求不得苦。又有五陰熾盛苦,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這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五陰就像一堆火似的,把人燒得顛顛倒倒、糊糊塗塗的,所以這也是苦。以上是八苦,若是再往詳細來說,苦有無量無邊那麼多,說也說不完,講也講不完。

  “集”,就是聚集到一起,聚集什麼到一起呢?聚集種種煩惱的種子在一起,所以就要受苦。苦、集—集就是苦的因,苦就是集的果,這是世間的法。苦就是從集那兒聚集而成,變成一個果。而“道”就是出世的因,“滅”就是出世的果。這四谛法是世間的因果和出世的因果。

  佛最初成佛時,就先到鹿野苑爲五比丘轉四谛的*輪。現在佛將要入涅槃了,所以又問一切的七衆弟子,對這個四谛法有沒有什麼懷疑,如果有所懷疑的話,那麼就要趕快問法、請法。所以我每天講完了經,問你們有什麼問題沒有,也就是這個意思,看看你們不懂的是不是已經懂了;若是不懂你再不問,那你永遠都不懂了,所以你所不懂的道理,必須要趕快問。“證決”是證明四谛法是真實不虛的,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提出他的問題來問。所以佛說可疾問之,你要趕快地問,趕快地來討論。

  我們要護持道場,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共同把佛的道場建立起來。大家都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歸宿,所以這是很重要的。因爲我常在這兒,我若是常在這兒,我都可以去做工,在萬佛聖城我也常常做工的。現在萬佛聖城的十六呎觀音菩薩就要開光了。這一開光,觀音菩薩就放光,誰到那兒參加開光典禮,都能得到佛光普照。那麼你若是沒有去呢?只要有誠心的,那個光也可以照到你,只要拿出真心來就是了。今年萬佛聖城的暖氣也開了,接收這麼多年,一直都是沒有暖氣的日子,今天開暖氣,那麼,每一個月大概就要用叁萬多塊錢(美金)的燃料。今年十一月四日觀音菩薩開光時,希望你們各位百忙之中都能抽空來參加典禮。另外在洛杉矶的這個道場也要把它整理起來。整理好了,若是來得及,或者明年春天,也可以開幕。

  這可以說是一個求法的世界,因爲我到外邊,一方面給人家說法,一方面向所有的人來求法,所以也可以說是到各處去學習,例如去向馬來西亞的大德高僧來學習。一切的事情你往好的想,就是好;你往不好的想,就是不好,所謂“一切唯心造”,就是這樣子。譬如萬佛聖城那麼樣苦,聞居士到這兒,她就認爲是樂。說萬佛聖城那麼樣地樂,有某些人到這兒來,他們卻認爲是苦了,所以我們知道,這就因爲人容易被境界轉,而不容易轉境界。如果我們人能轉境界,就是不好的地方,也是覺得好;人若是不能轉境界,好的地方也覺得不好。所以永嘉大師說,你若是得道了,“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這就是一切唯心造的道理。

  你們心裏有所懷疑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可疾問之”,現在可以快點來問我。爲什麼呢?因爲我就要入涅槃了,如果你們現在不問的話,將來是沒有機會再問了,等我入涅槃之後,你們永遠不能解決你們的問題,你們的懷疑就常常會有的。你現在若能以不失這個時候來問我,那麼就能解決你心裏所懷疑的這些問題。所以說“毋得懷疑”:不要保留你們懷疑的這種思想而不問。“不求決也”:你不求決疑,不求爲你們解決有疑問的問題。

  “爾時世尊”:在這個時候,世尊—佛。“如是叁唱”:像這樣子說了叁次。這是叁番羯磨,說了叁次所以叫叁唱。“人無問者”:問大家有什麼問題沒有?所有的人都明白這個四谛法,因此沒有人再來請問。“所以者何”:這個所以然的理由是什麼呢?“衆無疑故”:因爲在當時法會大衆的人,都沒有所懷疑,心裏所懷疑的問題都解決,所以大家也沒有什麼問題請問了。

  “時阿雀樓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佛的弟子,叫阿免樓馱,又叫阿那律,也叫阿免樓多,這些不過都是翻譯上的一些小小的不同,因爲印度文翻譯成華文,每一個法師所翻譯的音就稍微有點不同,字也有的不同,但是同樣都是這一個人。這個人啊!你猜怎麼樣呢?他就歡喜睡覺,佛一說法,他就睡覺;要是不說法的時候,他就不睡覺。一說法,佛這一開口,他就睡覺了,沈沈入睡,入了睡覺的叁昧。佛看這個弟子這個樣子,于是乎就大罵一頓:“咄咄胡爲寐”,咄咄就是一種怪責之詞,說“你啊!你啊!你這個人啊!咄咄胡爲寐,你爲什麼要睡覺?早你也不睡,晚你也不睡,一聽法你就要睡覺。”然後下邊又一句說:“螺蛳蛤蚌類”,你就是海裏的海螺,海裏的小蟲子之類的,或者是蛤蜊,或者是海裏的海蚌、蛤蚌類,是這一類的。“一睡幾千年”,那個蛤蜊。蚌在殼子裏頭,這麼一睡就能睡幾千年。“不聞佛名字”,就連佛的名字都聽不見的。這就是說業障太重了,也就是今天聞居士所說的“睡魔”,是睡魔來幫助他睡覺,而他也不願意趕跑這個睡魔,也不願意和睡魔作戰,所以佛一說法,他就鼻息如雷的打呼,打得連佛說法的聲音都給遮蓋住,所以大家聽不見佛說什麼法,只聽見阿冕樓馱在那兒打呼,打得聲音像雷那麼響。因爲這樣子,所以佛就罵他,罵得他生大慚愧,就站在那個地方不睡覺,一站站了七天,你說這誠心不誠心?我們這兒誰能站七天?他在那兒站了七天不睡覺,把眼睛弄瞎了,雖然眼睛瞎了,可是得到天眼通,開了五眼。阿冕樓馱他這個天眼是第一的,他看叁千大千世界,一切的塵塵刹刹,一切粗細的事物,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就像看掌中的一個水果,那麼清楚,絲毫都不會錯的。那麼,得了天眼通後,他就會觀察前因後果,前觀八百大劫,後觀八百大劫,他都能觀察這其中的因果。

  阿冕樓馱翻詳成中文叫“無貧”。他爲什麼叫無貧呢?就是他永遠都不窮,生生世世都是富貴的,他怎麼得到這個果報呢?因爲他在往昔是個農人,是在田裏種田的,每天一早起來,就帶著飯到田裏去。他早上在家裏吃,中午是在田裏頭吃中飯,因爲如果回家裏吃飯會浪費很多的時間,他爲了節省時間,能多做一點工,所以在田裏頭吃飯。這一天來了一個比丘,這個出家人是證果的辟支佛,一看阿冕樓馱的機緣來了,于是就向他化緣,化他中午的飯。這個辟支佛現出瘦而露骨,好幾天沒有吃飯的樣子,人人看見他那個餓的樣子,都生一種可憐心。他就向這個農夫來化緣,化齋吃。他說:“我很多天都沒有吃飯,你發發慈悲心,布施給我一碗飯吃,免得我可能會餓死了。”這個農人一看這人真的餓得很可憐,于是乎就想:我一頓飯不吃不要緊,我應該布施給這個比丘!于是乎,他就把他中午應該吃的飯,布施給這個辟支佛吃。因爲他給辟支佛飯吃,所以以後九十九億的大劫中,他都不受貧窮的苦,生生世世都有錢,都是富貴,所以叫“無貧”。

  這位無貧尊者在那兒供養辟支佛,據說還有這麼一個感應,什麼感應呢?他那一天沒吃飯,供養辟支佛,等到晚上要回家的時候,就來一只兔…

《佛遺教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