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這兔子往前一跳,就跳到他脊背上,不走了。所以他就馱著這只兔子回家,教他太太出來一看,原來這兔子變成一只金兔子,是金子的。他賣了這金子,從此就發達,因此叫“無貧”。本來他還有很多的公案,現在只說一個大概,讓你們大家知道供養叁寶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什麼叫“辟支佛”呢?辟支佛就是證果的聖人。有佛出世時修行成了叫“緣覺”,無佛出世時,修行成了就叫“獨覺”。獨覺也就是辟支佛,具足叫辟支迦羅。這個獨覺的聖人,你供養他一頓飯,就得到那麼大的果報,所以在家人要供養叁寶,也就是這個意思。這說起來要比你販賣房地産都賺錢賺得多,比看風水那來得更快,所以這一點你們各位要知道,供養叁寶這才真正的風水,真正走八字了。因此你們各位要明白這一點,不要糊糊塗塗的盡往那個末梢上去跑,一天跑了不知多遠,結果還是白跑了。這位無貧尊者,就是這樣子發的財,並沒有人給他批八字,更沒有人給他看風水,他自己就是字兒,自己就發達了。這是爲什麼呢?就因爲他供養辟支佛,所以就發達,以後九十九億個大劫—那時間不知多長啊?都是有錢的,所以叫無貧尊者。
這位無貧尊者他觀察所有在會大衆的心理。“而白佛言”:對著佛說,“世尊,月可令熱”:修行得了道的人,他可以令月亮變成熱的。本來月亮是冷的、涼的,他可以把它變成熱的。“日可令冷”:這個太陽呢?他也可以教它冷了。這是奪天地的造化,變化無窮,爲什麼呢?就是因爲他有神通,有神通他可以令這一杯茶變成火。你不相信?就是這樣子的,你沒有法子不相信。他就因爲有神通,什麼事情都可以改變的,移山倒海,灑豆成兵。移山,這座山本來是在紐約那兒,他把它搬到叁藩市來,搬到洛杉矶來了。這一條小河本來在洛杉矶,他又可以把它搬到另一個地方去。就是可以這麼妙,這麼妙不可言的。怎麼樣搬呢?你在洛杉矶有一幢房子不要了,把它搬到另外一個州去,到那兒造一個新的,這不是搬嗎?所謂移山倒海,甚至也可以把海改變了,譬如這水往東流的,他也可以把它改成向西流。隨心如意,變化無窮,只要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叫如意通。
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月亮可以用神通教它熱,太陽也可以用神通教它冷,晚間可以變成白天,白天也可以變成晚間。晚間可以熱,白天可以冷,所以神通是這樣的。可是“佛說四谛”:佛所說四谛的道理。“不可令異”:沒有法子改變,這是一定的,是決定的,這個道理是真實不虛,不可更改的,沒有人可以改得了。“佛說苦谛”:佛所說的這個苦谛啊!“實苦,不可令樂”:佛所說的這個苦谛是真實的,這種苦可以改變爲樂的嗎?不可以的,決定就是苦的,苦得比黃連還要苦,你沒有法子改變它的味道。“集真是因”:集就是苦的因,集聚煩惱就是苦的因。苦呢?就是集的果。“更無異因”:沒有旁的道理可說的,苦就是苦,樂就是樂。聚集很多的煩惱,就會有苦的,更無異因,沒有兩樣的道理。“苦若滅者”:苦若是滅了,“即是因滅”:就是苦的因滅了。“因滅故果滅”:因爲苦的因滅了,所以苦的果也沒有了。“滅苦之道”:滅苦有個道,要修這個道,你若是不修這個道,那麼,苦是不能滅的。“實是真道”:這個滅苦的道,就是真正所應該修的道。“更無余道”:再沒有旁的道可以把苦滅了。“世尊,是諸比丘”:說這一切的比丘啊。“于四谛中”:現在所有的比丘對這四谛法。“決定無疑”:一點懷疑都沒有,大家都相信佛所說的這個道理。
叁、斷疑流通
1、顯示余疑
于此衆中。所作末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證決流通這一分裏邊,又分出第二科,就是“斷疑流通分”,斷衆生的疑,而令衆生生信,斷疑生信流通分。那麼在這一個“斷疑生信流通分”裏邊又有叁科:(1)顯示余疑(2)爲斷彼之疑(爲斷一切衆生的疑)(3)爲重說有爲無常相勸修。
“于此衆中”:阿冕樓馱說,這個法會大衆裏邊。“所作未辦者”: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是修道人最後的成就。所謂製之一處,無事不辦,把你這個心製到一起,所有一切的事情就都辦完了。你就是因爲不能把心製之在一起,在一處,所以你什麼事情也沒有辦好。那麼所作未辦者,就是修道沒有修成,還差一點,還沒證果的這些人。“見佛滅度”:自己的本份事沒有做好,見到佛入涅槃。“當有悲感”,這一類人一定會痛哭流涕,悲哀不止的。
“若有初入法者”:若剛剛明白一點佛法,就是證得初果、二果、叁果的這一類人。“聞佛所說”:聽見佛所說的法,“即皆得度”:他們都會即刻得度了。“譬如夜見電光”:就好像晚間見著電光一樣的。“即得見道”:在這個時候即刻就悟道了,得到叁果的阿羅漢。“若所作已辦”:這是證到四果的阿羅漢,這叫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也就是所應該做的事情已經做完,不必再來做人,了生死了。初果、二果、叁果,生死還沒有完全了,等證得四果阿羅漢,見、思二惑都斷了,也沒有見惑,也沒有思惑。沒有見惑,就是對著一切的境界,都不會被境界所轉了。沒有思惑,就是心裏沒有妄念,什麼妄想都沒有了。說是沒有妄想,但是只是粗的妄想沒有,細的妄想還是有一點。
什麼叫見惑呢?見惑就是對境起貪愛。境界來了,就生出一種貪心,或者愛心,迷戀這個境界,對這境界不明白。見著一個什麼東西就貪,譬如見著這錄音機,心裏就想這錄音機真好,它錄下音就會說話,這真是一種妙,是一種物質的神通。我若是有個錄音機,你說多好!但是錄音機要用錢買,可是想買錄音機而沒有錢,于是就打了妄想,我去偷,去打劫。打劫爲什麼呢?就爲了買個錄音機。那麼這就是迷了,對境起貪愛,起出一種貪心和愛心。對物質是這樣子,對其他一切也都是這樣子,都是見著境界來了,就生出一種貪心和愛心,生出一種情感來,這樣對境起貪愛,就叫見惑。
什麼叫思惑呢?思惑,就是思想的迷惑,思想的不明白。思想不明白,就迷理起分別,對理論不明白,于是在理論上生出種種的分別來,這是這樣嗎?不一定。這是那樣嗎?或者又不對。在心裏頭想來想去,總是有個分別心,這就叫思惑,迷理起分別。
初果斷了見惑,見惑有多少品呢?有八十八品那麼多。思惑呢?有的說九品,又有的在教理下說有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另外還有塵沙惑,塵沙惑就像虛空中的塵和沙那麼多,這太多了,細得沒有法子計算。在我們的一念之中就有九百個生滅,有九百個生死,所以塵沙惑是計算不出來的,有恒河沙數那麼多,有微塵那麼多。這塵沙惑,也就是我們心裏的妄想、念頭。不是想這個,就是想那個,想得不知多少,在那個微細微細的地方,你還覺察不到時,那妄想就生出來了。等證得四果阿羅漢,見惑、思惑、塵沙惑都斷了,但他只是斷了粗的,那個微細微細的還沒有完全斷。所以這叫“所作已辦”,也就是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他應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所以生死了了,了生死了。“已渡苦海者”:已經超越生死的苦海,到了涅槃的彼岸。“但作是念”:但是這個四果的阿羅漢,他們還有一種念頭,就作這一種的想法,“世尊滅度”:世尊爲什麼這麼快就入涅槃?這太快了,這麼快就入涅槃。若凡夫呢?就痛哭流涕。二乘人呢?也就是證初果、二果、叁果的,他們還有點舍不得佛入涅槃。而四果阿羅漢,就只說佛爲什麼這麼快入涅槃,他們就不是那樣悲哀,也不是那樣的著急,他們真正是有點定力了。所以只說“一何疾哉”:怎麼佛這麼快就入涅槃了呢?就這麼說一說。這一段經文是阿冕樓馱對著大衆說的。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每一個人知道自己的錯誤,這就是最大的法,你若是不知道自己的錯誤,總是由有生以來到老死,迷迷糊糊的,也不懂得真理,也不懂因果,不承認自己在往昔做得不好。不要怨天,不要尤人,不管誰呀!都要認命。以前我對你們說過:“認命要知足,煩惱一概除,聲色也不好,名利更不圖,瞪我沒看見,罵我把理服,打我忙跪倒,光笑不會哭。”你光笑就可以啦!“人間也未有,世上找不出,西方真衲子,懷揣摩尼珠。”你看,這多好!
2、爲斷彼之疑
阿冕樓馱雖說此語。衆中皆悉了達四聖谛義。世尊欲令此諸大衆皆得堅固。以大悲心。複爲衆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爲斷彼之疑”,就是斷所有人的疑惑。
“阿冕樓馱”,你們各位都知道,就是歡喜睡覺的那位尊者,因爲歡喜睡覺,被佛罵了,罵得他七天七夜不睡覺,所以眼睛就瞎了。眼睛瞎了之後,就得到天眼通,成爲天眼第一。他看叁千大千世界,好像看掌上一個庵摩羅果一樣,所以這位尊者是天眼第一。前面這一段經文就是他說的。“雖說此語”:他雖然說了前面那麼多的話,而在大衆裏邊,也“皆悉了達四聖谛義”:他們這些法會的大衆,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和式叉摩那尼等等,都明白了四聖谛的道理。“世尊欲令此諸大衆”:但佛想要令在法會的大衆。“皆得堅固”:皆得堅固的信心,每一個人都能夠真正明白這四聖谛法,真正明白世間的因果—苦、集二谛,和出世的因果—道、滅二谛;明白了世間和出世的因果。“以大悲心”:佛又用平等大慈悲的心。“複爲衆說”:又爲他們大家來說這個法。“汝等比丘”:說你們各位修道的人,用功修行的人。…
《佛遺教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