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浅释▪P17

  ..续本文上一页子,这兔子往前一跳,就跳到他脊背上,不走了。所以他就驮著这只兔子回家,教他太太出来一看,原来这兔子变成一只金兔子,是金子的。他卖了这金子,从此就发达,因此叫“无贫”。本来他还有很多的公案,现在只说一个大概,让你们大家知道供养三宝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什么叫“辟支佛”呢?辟支佛就是证果的圣人。有佛出世时修行成了叫“缘觉”,无佛出世时,修行成了就叫“独觉”。独觉也就是辟支佛,具足叫辟支迦罗。这个独觉的圣人,你供养他一顿饭,就得到那么大的果报,所以在家人要供养三宝,也就是这个意思。这说起来要比你贩卖房地产都赚钱赚得多,比看风水那来得更快,所以这一点你们各位要知道,供养三宝这才真正的风水,真正走八字了。因此你们各位要明白这一点,不要糊糊涂涂的尽往那个末梢上去跑,一天跑了不知多远,结果还是白跑了。这位无贫尊者,就是这样子发的财,并没有人给他批八字,更没有人给他看风水,他自己就是字儿,自己就发达了。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供养辟支佛,所以就发达,以后九十九亿个大劫—那时间不知多长啊?都是有钱的,所以叫无贫尊者。

  这位无贫尊者他观察所有在会大众的心理。“而白佛言”:对著佛说,“世尊,月可令热”:修行得了道的人,他可以令月亮变成热的。本来月亮是冷的、凉的,他可以把它变成热的。“日可令冷”:这个太阳呢?他也可以教它冷了。这是夺天地的造化,变化无穷,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有神通,有神通他可以令这一杯茶变成火。你不相信?就是这样子的,你没有法子不相信。他就因为有神通,什么事情都可以改变的,移山倒海,洒豆成兵。移山,这座山本来是在纽约那儿,他把它搬到三藩市来,搬到洛杉矶来了。这一条小河本来在洛杉矶,他又可以把它搬到另一个地方去。就是可以这么妙,这么妙不可言的。怎么样搬呢?你在洛杉矶有一幢房子不要了,把它搬到另外一个州去,到那儿造一个新的,这不是搬吗?所谓移山倒海,甚至也可以把海改变了,譬如这水往东流的,他也可以把它改成向西流。随心如意,变化无穷,只要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叫如意通。

  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月亮可以用神通教它热,太阳也可以用神通教它冷,晚间可以变成白天,白天也可以变成晚间。晚间可以热,白天可以冷,所以神通是这样的。可是“佛说四谛”:佛所说四谛的道理。“不可令异”:没有法子改变,这是一定的,是决定的,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不可更改的,没有人可以改得了。“佛说苦谛”:佛所说的这个苦谛啊!“实苦,不可令乐”:佛所说的这个苦谛是真实的,这种苦可以改变为乐的吗?不可以的,决定就是苦的,苦得比黄连还要苦,你没有法子改变它的味道。“集真是因”:集就是苦的因,集聚烦恼就是苦的因。苦呢?就是集的果。“更无异因”:没有旁的道理可说的,苦就是苦,乐就是乐。聚集很多的烦恼,就会有苦的,更无异因,没有两样的道理。“苦若灭者”:苦若是灭了,“即是因灭”:就是苦的因灭了。“因灭故果灭”:因为苦的因灭了,所以苦的果也没有了。“灭苦之道”:灭苦有个道,要修这个道,你若是不修这个道,那么,苦是不能灭的。“实是真道”:这个灭苦的道,就是真正所应该修的道。“更无余道”:再没有旁的道可以把苦灭了。“世尊,是诸比丘”:说这一切的比丘啊。“于四谛中”:现在所有的比丘对这四谛法。“决定无疑”:一点怀疑都没有,大家都相信佛所说的这个道理。

  三、断疑流通

  1、显示余疑

  于此众中。所作末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证决流通这一分里边,又分出第二科,就是“断疑流通分”,断众生的疑,而令众生生信,断疑生信流通分。那么在这一个“断疑生信流通分”里边又有三科:(1)显示余疑(2)为断彼之疑(为断一切众生的疑)(3)为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

  “于此众中”:阿冕楼驮说,这个法会大众里边。“所作未办者”: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是修道人最后的成就。所谓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把你这个心制到一起,所有一切的事情就都办完了。你就是因为不能把心制之在一起,在一处,所以你什么事情也没有办好。那么所作未办者,就是修道没有修成,还差一点,还没证果的这些人。“见佛灭度”:自己的本份事没有做好,见到佛入涅槃。“当有悲感”,这一类人一定会痛哭流涕,悲哀不止的。

  “若有初入法者”:若刚刚明白一点佛法,就是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这一类人。“闻佛所说”:听见佛所说的法,“即皆得度”:他们都会即刻得度了。“譬如夜见电光”:就好像晚间见著电光一样的。“即得见道”:在这个时候即刻就悟道了,得到三果的阿罗汉。“若所作已办”:这是证到四果的阿罗汉,这叫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就是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不必再来做人,了生死了。初果、二果、三果,生死还没有完全了,等证得四果阿罗汉,见、思二惑都断了,也没有见惑,也没有思惑。没有见惑,就是对著一切的境界,都不会被境界所转了。没有思惑,就是心里没有妄念,什么妄想都没有了。说是没有妄想,但是只是粗的妄想没有,细的妄想还是有一点。

  什么叫见惑呢?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境界来了,就生出一种贪心,或者爱心,迷恋这个境界,对这境界不明白。见著一个什么东西就贪,譬如见著这录音机,心里就想这录音机真好,它录下音就会说话,这真是一种妙,是一种物质的神通。我若是有个录音机,你说多好!但是录音机要用钱买,可是想买录音机而没有钱,于是就打了妄想,我去偷,去打劫。打劫为什么呢?就为了买个录音机。那么这就是迷了,对境起贪爱,起出一种贪心和爱心。对物质是这样子,对其他一切也都是这样子,都是见著境界来了,就生出一种贪心和爱心,生出一种情感来,这样对境起贪爱,就叫见惑。

  什么叫思惑呢?思惑,就是思想的迷惑,思想的不明白。思想不明白,就迷理起分别,对理论不明白,于是在理论上生出种种的分别来,这是这样吗?不一定。这是那样吗?或者又不对。在心里头想来想去,总是有个分别心,这就叫思惑,迷理起分别。

  初果断了见惑,见惑有多少品呢?有八十八品那么多。思惑呢?有的说九品,又有的在教理下说有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另外还有尘沙惑,尘沙惑就像虚空中的尘和沙那么多,这太多了,细得没有法子计算。在我们的一念之中就有九百个生灭,有九百个生死,所以尘沙惑是计算不出来的,有恒河沙数那么多,有微尘那么多。这尘沙惑,也就是我们心里的妄想、念头。不是想这个,就是想那个,想得不知多少,在那个微细微细的地方,你还觉察不到时,那妄想就生出来了。等证得四果阿罗汉,见惑、思惑、尘沙惑都断了,但他只是断了粗的,那个微细微细的还没有完全断。所以这叫“所作已办”,也就是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所以生死了了,了生死了。“已渡苦海者”:已经超越生死的苦海,到了涅槃的彼岸。“但作是念”:但是这个四果的阿罗汉,他们还有一种念头,就作这一种的想法,“世尊灭度”:世尊为什么这么快就入涅槃?这太快了,这么快就入涅槃。若凡夫呢?就痛哭流涕。二乘人呢?也就是证初果、二果、三果的,他们还有点舍不得佛入涅槃。而四果阿罗汉,就只说佛为什么这么快入涅槃,他们就不是那样悲哀,也不是那样的著急,他们真正是有点定力了。所以只说“一何疾哉”:怎么佛这么快就入涅槃了呢?就这么说一说。这一段经文是阿冕楼驮对著大众说的。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最大的法,你若是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总是由有生以来到老死,迷迷糊糊的,也不懂得真理,也不懂因果,不承认自己在往昔做得不好。不要怨天,不要尤人,不管谁呀!都要认命。以前我对你们说过:“认命要知足,烦恼一概除,声色也不好,名利更不图,瞪我没看见,骂我把理服,打我忙跪倒,光笑不会哭。”你光笑就可以啦!“人间也未有,世上找不出,西方真衲子,怀揣摩尼珠。”你看,这多好!

  2、为断彼之疑

  阿冕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为断彼之疑”,就是断所有人的疑惑。

  “阿冕楼驮”,你们各位都知道,就是欢喜睡觉的那位尊者,因为欢喜睡觉,被佛骂了,骂得他七天七夜不睡觉,所以眼睛就瞎了。眼睛瞎了之后,就得到天眼通,成为天眼第一。他看三千大千世界,好像看掌上一个庵摩罗果一样,所以这位尊者是天眼第一。前面这一段经文就是他说的。“虽说此语”:他虽然说了前面那么多的话,而在大众里边,也“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他们这些法会的大众,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尼等等,都明白了四圣谛的道理。“世尊欲令此诸大众”:但佛想要令在法会的大众。“皆得坚固”:皆得坚固的信心,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明白这四圣谛法,真正明白世间的因果—苦、集二谛,和出世的因果—道、灭二谛;明白了世间和出世的因果。“以大悲心”:佛又用平等大慈悲的心。“复为众说”:又为他们大家来说这个法。“汝等比丘”:说你们各位修道的人,用功修行的人。…

《佛遗教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