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笑,打妄语,身轻浮妄动。“其心则乱”:那心就会杂念纷纷,散乱不定。“虽复出家,犹未得脱”:虽然已经出家了,但是不会得到解脱自在的。
“是故比丘”:所以各位比丘!各位佛子!“当急舍离杂乱心戏论”:要赶快舍弃扰乱心性的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假如你要得到寂灭的真正快乐。“唯当善灭戏论之患”:唯一的方法,是要善于灭除戏论的过失,以求得最圆满的毕竟功德。“是名不戏论”:这样称为不戏论。
丙、流通分
前边所讲的经文是正宗分,后边是流通分。从下面这段经文开始,一直到最后,叫流通分。什么叫流通分呢?“流”,就像水流似的,什么地方低下,它就向什么地方流。“通”,就是通达无碍,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没有障碍,这叫流通分。也就是好像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这叫流通到中国了。再从中国又传到日本,这叫流通到日本。从日本又流通到其他的国家,
这都叫流通。也有流通到暹罗、缅甸、锡兰,这也都叫流通。总而言之,佛法到什么地方,这都叫流通。所以在佛教里头有佛经流通处,这个也是叫流通。这一种流通就像水似的,从各处流,流归到海里,我们佛法在世界各处流通,归到佛法最兴盛的国家,这叫流通分。
初、劝修流通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念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汝等比丘”:这包括所有的众生。“于诸功德”:对所有的一切功德,“常当一心”:常常要一心摄持你们的正念,来护持这功德。“舍诸放逸”:不要一天到晚尽贪放逸。放逸也就是随随便便的,自己想各处去玩一玩。就像小孩子似的,你和他一边讲佛法,他在那儿一边说我要出去玩一玩。〞I would like to go to play〝那么这个就是放逸。“如离怨贼”:好像离开罪恶怨毒的贼一样的。不可以放逸,不可以有戏论。“大悲世尊”:大悲世尊—佛。“所说利益”:所说的利益。“皆已究竟”:他都说到究竟处了,说到最好的地方了。“汝等但当勤而行之”:你们应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若于山间”:或者在深山穹谷里头。“若空泽中”:或者在旷野、大川泽里边。“若在树下”:或者在树下。“闲处静室”:或者在空闲处,或者在静室。“念所受法”:不要忘记你所学习的,所接受的这一些佛法。“勿令忘失”:不要把它忘了,所学的一切法都不要忘了。“常当自勉”:时时刻刻都应该自己勉励自己!自己好好的修行。“精进修之,无为空死”:你不要把时间都空过了,等到死后才来后悔,那时你再后悔也没有用了。
“我如良医”:佛说,我就好像良医似的。“知病说药”:知道众生的病,给众生配药方,给众生药品吃。“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我给了你药,你或者吃这个药,或者不吃这个药,这不是医生的过错,是你自己的事情。“又如善导”:又好像善于导游的人,做人一家的一个引路人。“导人善道”:领导这个人到善道上边。“闻之不行”:已知道这个法,但你不修行。“非导过也”:这不是那个导师的过错,这是自己不修行。
我再告诉你们,我们从今天开始,以后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最好都不要讲话,慢慢地吃,把它嚼细了再咽下去,才容易消化。你若是一边讲话,就会慌慌张张地吃下东西,那是很不容易消化的。我说这话是有科学根据,不是随随便便讲的。我们是吃饭,不是吃话,若是吃饭乱讲话,身体就不愿意做工了,它不愿意做工,也就不消化。我们的胃不消化,那么吃东西也就不能吸收。吃东西不能吸收,新陈代谢就有问题了。那么若是不讲话呢?这里边的机器它走得很好的,所以这个对卫生上是最有关系的了。因此古人说:“食不语,君子自重”,吃饭不讲话,这是君子自己尊重自己。“寝不言,古人良规”,躺著的时候,也不要讲话,躺著一讲话也就睡不著觉了,躺著时不讲话,可以念佛。念佛,佛光就普照你,所以晚上睡觉也不讲话,这都是很好的规矩。但是我们人就是这么奇怪,你越教他守规矩,他偏偏不要守规矩。你若是不对他说吃饭不要讲话,他也不会讲话;若是你说吃饭不讲话,那他就好像一定非讲不可,人就有这么个怪脾气。晚上睡觉不要讲话,他也偏要讲话,甚至于作梦他也要讲话。
处处修行,处处都要回光返照,譬如我们念经上香的时候,不是说我抢到前边去上一炷香,这就有了功德。好事,应该让给旁人,每一天上香,最多三个人就够了,不要更多,也不要每一次都是自己抢到前边去,要轮著,大家看前一次是谁没有上香,这一次就教他去上香,不要总是自己抢著去上香。你一争著上香,佛已经在想:“你这个人还学佛呢!你看你这么贪心,抢著来上香。”这上香,人家都是让给旁人的,你却来抢。所以这一点人人都要知道,不要抢著上香。你抢著上香,那菩萨一看,哦,你在那儿好像打架似的,和人争著来上香,这是没有功德的。我们念佛、诵经,都要郑重其事,恭恭敬敬的,不要马马虎虎,这些大家都要注意。
还有我们信佛的人,不要尽放不下金钱,白天也想著,我要怎么样发财啊!晚间也想著,我要怎么样当官啊!总想著这些问题,不可以的。所以以后大家学佛,研究佛法的人,不要今天叫这个给他批八字,明天叫那个给批八字,后天又请那个给看风水。不要这样,你若是真有德行,不论什么都会好的;若是没有德行,批八字,批九字也没有用的,你批九字也不会走字的。那么看风水也是一样,若是没有德行,就是有好的地方,也会受不了,也得不到的。因为你没有德行,擎不住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人出现呢?又有批八字的?又有算命的?又有看风水的?这就是给你来个考验,给你来个当面关,看你遇到这个境界,你动不动心,是不是还是一个财迷?是不是一听说发财就跟著钱跑了?看你有没有定力。“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对境若不识,须再从头炼。”
果德!你要注意修德,不要尽挂念著儿孙,“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你把他栽培大了,他自己愿意跑就跑了嘛!为什么还要那么样放不下?他跑了,就是解放你!解放你,就是教你好好修行。这你自己还不认识,还要哭哭喊喊,又叫天,又叫地的,不要那样子。要拿出志气来,儿子跑了,谁愿意跑,谁就跑。你跑!有地方跑,就教你跑嘛!就怕你没地方跑。不要懦弱,那么软弱,那么没出息。要拿出志气来!
二、证决流通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冕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设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证决流通”,证就是证明,证明决定,没有可怀疑的了,这种法是应该流通到全世界去,所以叫“证决流通分”,这是流通分里头的第二项。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佛说你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这七众弟子。“若于苦等四谛”:你们对于我以前所说的苦、集、灭、道这四种的法门,“有所疑者”:若有所怀疑,“可疾问之”:现在快点问。
在苦、集、灭、道中,苦有苦苦、坏苦、行苦这三苦;还有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再要往多的说,就有无量诸苦,有无量无边说不完那么多的苦。所以这个世界是一个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世界。我们如果懂得这个世界是万苦交煎的,那么对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所留恋;知道它是万恶充满的,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就应该做一切的善事,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希望改变这个万恶充满的世界。苦不尽,对谁言呢?对谁去说这个苦呢?没有人可说的。所以我们面对这个现实的环境,苦的环境,就应该接受这种苦。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们若是没有贪心,也就没有苦了,苦就是从贪那儿来的。
所谓苦苦是苦中之苦,苦上加苦,苦包括没有穷尽那么多。什么叫苦苦呢?譬如这个人穷得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只有一间破木屋,这已经是很苦的生活了,可是又遇到大飓风,这飓风一来,把木屋全都给吹跑了,吹到天上,吹到虚空里去了。本来住在木屋里头已经很苦了,又刮大飓风又下大雨的,把房子也给冲跑了。既没有衣服穿,也没有饭吃,也没有地方住了,这叫苦中之苦。
坏苦呢?苦苦是贫穷的困苦,坏苦就是富贵的坏苦。富贵人没有苦吗?也不是,富贵会变坏、消失的。钱很多,产业也很多,可是或者被火把房子都给烧了,烧得钱也都没有,这是叫坏苦,富贵有坏苦。
那么说我既然没有贫穷的困苦,又没有富贵的坏苦,那我没有苦了吧?不是的,还有苦,什么苦呢?行苦。这“行苦”就是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迁流,念念不停,时时刻刻都打很多妄想,总觉得不满足,这一生都非常的苦恼,这叫行苦。以上就是三苦。
又有八苦,八苦之一“生苦”,就是在人出生的时候,好像生龟脱壳似的,一只活的乌龟,把壳都脱去了,那是非常地痛苦。所以小孩子一生出来,他就会哭,为什么哭呢?就是因为他觉得痛苦,所以就呱呱叫,那么这是生苦。
“老苦”,年老的人,眼睛花了,看东西看不清楚;耳朵也聋了,也不帮忙,要罢工了。那么,眼睛花,耳朵聋,牙也不帮忙,要退休了。牙说,眼睛退休,耳朵退休,我虽这么硬,但也不是很好,所以也退休…
《佛遗教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