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笑,打妄語,身輕浮妄動。“其心則亂”:那心就會雜念紛紛,散亂不定。“雖複出家,猶未得脫”:雖然已經出家了,但是不會得到解脫自在的。
“是故比丘”:所以各位比丘!各位佛子!“當急舍離雜亂心戲論”:要趕快舍棄擾亂心性的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假如你要得到寂滅的真正快樂。“唯當善滅戲論之患”:唯一的方法,是要善于滅除戲論的過失,以求得最圓滿的畢竟功德。“是名不戲論”:這樣稱爲不戲論。
丙、流通分
前邊所講的經文是正宗分,後邊是流通分。從下面這段經文開始,一直到最後,叫流通分。什麼叫流通分呢?“流”,就像水流似的,什麼地方低下,它就向什麼地方流。“通”,就是通達無礙,不管到了什麼地方,也沒有障礙,這叫流通分。也就是好像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這叫流通到中國了。再從中國又傳到日本,這叫流通到日本。從日本又流通到其他的國家,
這都叫流通。也有流通到暹羅、緬甸、錫蘭,這也都叫流通。總而言之,佛法到什麼地方,這都叫流通。所以在佛教裏頭有佛經流通處,這個也是叫流通。這一種流通就像水似的,從各處流,流歸到海裏,我們佛法在世界各處流通,歸到佛法最興盛的國家,這叫流通分。
初、勸修流通
汝等比丘。于諸功德。常當一心。舍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于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念所受法。勿念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爲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汝等比丘”:這包括所有的衆生。“于諸功德”:對所有的一切功德,“常當一心”:常常要一心攝持你們的正念,來護持這功德。“舍諸放逸”:不要一天到晚盡貪放逸。放逸也就是隨隨便便的,自己想各處去玩一玩。就像小孩子似的,你和他一邊講佛法,他在那兒一邊說我要出去玩一玩。〞I would like to go to play〝那麼這個就是放逸。“如離怨賊”:好像離開罪惡怨毒的賊一樣的。不可以放逸,不可以有戲論。“大悲世尊”:大悲世尊—佛。“所說利益”:所說的利益。“皆已究竟”:他都說到究竟處了,說到最好的地方了。“汝等但當勤而行之”:你們應該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若于山間”:或者在深山穹谷裏頭。“若空澤中”:或者在曠野、大川澤裏邊。“若在樹下”:或者在樹下。“閑處靜室”:或者在空閑處,或者在靜室。“念所受法”:不要忘記你所學習的,所接受的這一些佛法。“勿令忘失”:不要把它忘了,所學的一切法都不要忘了。“常當自勉”:時時刻刻都應該自己勉勵自己!自己好好的修行。“精進修之,無爲空死”:你不要把時間都空過了,等到死後才來後悔,那時你再後悔也沒有用了。
“我如良醫”:佛說,我就好像良醫似的。“知病說藥”:知道衆生的病,給衆生配藥方,給衆生藥品吃。“服與不服,非醫咎也”:我給了你藥,你或者吃這個藥,或者不吃這個藥,這不是醫生的過錯,是你自己的事情。“又如善導”:又好像善于導遊的人,做人一家的一個引路人。“導人善道”:領導這個人到善道上邊。“聞之不行”:已知道這個法,但你不修行。“非導過也”:這不是那個導師的過錯,這是自己不修行。
我再告訴你們,我們從今天開始,以後在中午吃飯的時候,大家最好都不要講話,慢慢地吃,把它嚼細了再咽下去,才容易消化。你若是一邊講話,就會慌慌張張地吃下東西,那是很不容易消化的。我說這話是有科學根據,不是隨隨便便講的。我們是吃飯,不是吃話,若是吃飯亂講話,身體就不願意做工了,它不願意做工,也就不消化。我們的胃不消化,那麼吃東西也就不能吸收。吃東西不能吸收,新陳代謝就有問題了。那麼若是不講話呢?這裏邊的機器它走得很好的,所以這個對衛生上是最有關系的了。因此古人說:“食不語,君子自重”,吃飯不講話,這是君子自己尊重自己。“寢不言,古人良規”,躺著的時候,也不要講話,躺著一講話也就睡不著覺了,躺著時不講話,可以念佛。念佛,佛光就普照你,所以晚上睡覺也不講話,這都是很好的規矩。但是我們人就是這麼奇怪,你越教他守規矩,他偏偏不要守規矩。你若是不對他說吃飯不要講話,他也不會講話;若是你說吃飯不講話,那他就好像一定非講不可,人就有這麼個怪脾氣。晚上睡覺不要講話,他也偏要講話,甚至于作夢他也要講話。
處處修行,處處都要回光返照,譬如我們念經上香的時候,不是說我搶到前邊去上一炷香,這就有了功德。好事,應該讓給旁人,每一天上香,最多叁個人就夠了,不要更多,也不要每一次都是自己搶到前邊去,要輪著,大家看前一次是誰沒有上香,這一次就教他去上香,不要總是自己搶著去上香。你一爭著上香,佛已經在想:“你這個人還學佛呢!你看你這麼貪心,搶著來上香。”這上香,人家都是讓給旁人的,你卻來搶。所以這一點人人都要知道,不要搶著上香。你搶著上香,那菩薩一看,哦,你在那兒好像打架似的,和人爭著來上香,這是沒有功德的。我們念佛、誦經,都要鄭重其事,恭恭敬敬的,不要馬馬虎虎,這些大家都要注意。
還有我們信佛的人,不要盡放不下金錢,白天也想著,我要怎麼樣發財啊!晚間也想著,我要怎麼樣當官啊!總想著這些問題,不可以的。所以以後大家學佛,研究佛法的人,不要今天叫這個給他批八字,明天叫那個給批八字,後天又請那個給看風水。不要這樣,你若是真有德行,不論什麼都會好的;若是沒有德行,批八字,批九字也沒有用的,你批九字也不會走字的。那麼看風水也是一樣,若是沒有德行,就是有好的地方,也會受不了,也得不到的。因爲你沒有德行,擎不住的。爲什麼會有這些人出現呢?又有批八字的?又有算命的?又有看風水的?這就是給你來個考驗,給你來個當面關,看你遇到這個境界,你動不動心,是不是還是一個財迷?是不是一聽說發財就跟著錢跑了?看你有沒有定力。“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煉。”
果德!你要注意修德,不要盡挂念著兒孫,“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爲兒孫做馬牛。”你把他栽培大了,他自己願意跑就跑了嘛!爲什麼還要那麼樣放不下?他跑了,就是解放你!解放你,就是教你好好修行。這你自己還不認識,還要哭哭喊喊,又叫天,又叫地的,不要那樣子。要拿出志氣來,兒子跑了,誰願意跑,誰就跑。你跑!有地方跑,就教你跑嘛!就怕你沒地方跑。不要懦弱,那麼軟弱,那麼沒出息。要拿出志氣來!
二、證決流通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叁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衆無疑故。時阿冕樓馱。觀察衆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設四谛。不可令異。佛說苦谛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世尊。是諸比丘。于四谛中。決定無疑。
“證決流通”,證就是證明,證明決定,沒有可懷疑的了,這種法是應該流通到全世界去,所以叫“證決流通分”,這是流通分裏頭的第二項。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佛說你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這七衆弟子。“若于苦等四谛”:你們對于我以前所說的苦、集、滅、道這四種的法門,“有所疑者”:若有所懷疑,“可疾問之”:現在快點問。
在苦、集、滅、道中,苦有苦苦、壞苦、行苦這叁苦;還有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再要往多的說,就有無量諸苦,有無量無邊說不完那麼多的苦。所以這個世界是一個萬苦交煎,萬惡充滿的世界。我們如果懂得這個世界是萬苦交煎的,那麼對這個世界,就不會有所留戀;知道它是萬惡充滿的,那麼我們對這個世界,就應該做一切的善事,諸惡不作,衆善奉行,希望改變這個萬惡充滿的世界。苦不盡,對誰言呢?對誰去說這個苦呢?沒有人可說的。所以我們面對這個現實的環境,苦的環境,就應該接受這種苦。所謂:“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們若是沒有貪心,也就沒有苦了,苦就是從貪那兒來的。
所謂苦苦是苦中之苦,苦上加苦,苦包括沒有窮盡那麼多。什麼叫苦苦呢?譬如這個人窮得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沒有房子住,只有一間破木屋,這已經是很苦的生活了,可是又遇到大飓風,這飓風一來,把木屋全都給吹跑了,吹到天上,吹到虛空裏去了。本來住在木屋裏頭已經很苦了,又刮大飓風又下大雨的,把房子也給沖跑了。既沒有衣服穿,也沒有飯吃,也沒有地方住了,這叫苦中之苦。
壞苦呢?苦苦是貧窮的困苦,壞苦就是富貴的壞苦。富貴人沒有苦嗎?也不是,富貴會變壞、消失的。錢很多,産業也很多,可是或者被火把房子都給燒了,燒得錢也都沒有,這是叫壞苦,富貴有壞苦。
那麼說我既然沒有貧窮的困苦,又沒有富貴的壞苦,那我沒有苦了吧?不是的,還有苦,什麼苦呢?行苦。這“行苦”就是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時時刻刻都打很多妄想,總覺得不滿足,這一生都非常的苦惱,這叫行苦。以上就是叁苦。
又有八苦,八苦之一“生苦”,就是在人出生的時候,好像生龜脫殼似的,一只活的烏龜,把殼都脫去了,那是非常地痛苦。所以小孩子一生出來,他就會哭,爲什麼哭呢?就是因爲他覺得痛苦,所以就呱呱叫,那麼這是生苦。
“老苦”,年老的人,眼睛花了,看東西看不清楚;耳朵也聾了,也不幫忙,要罷工了。那麼,眼睛花,耳朵聾,牙也不幫忙,要退休了。牙說,眼睛退休,耳朵退休,我雖這麼硬,但也不是很好,所以也退休…
《佛遺教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