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車禍啊!很平安的,那不是很好的嗎!所以什麼事情都有兩面的。這個“正事良藥,爲療形枯”,吃東西就是真正的藥,真正治我們饑餓的病。
(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我們吃飯是爲甚麼呢?要修行,成就我們的道業因爲想要修道、成道,所以要吃食物。因此在受飲食的時候,就要有上列五種的觀想。
“于好于惡,勿生增減”:對于色香味都非常好的、美的食物,看了就生了食欲。一看菜青青、綠綠的,真是好吃,貪心就出來了,好像在喉嚨裏伸出一只手來,想去抓好吃的東西。這是于好,生了貪心;于惡,惡就是不好吃的,看得也難看,很難看的樣子,一看就作嘔了,不要說吃,就要吐了,這就是惡。你不生分別心,對好吃和不好吃的都要平等,不分別好、不好,不分別好醜。所以修行不是那麼容易的,在這一點上就不容易修行,你說那一個老修行能在飲食上不分別?能在飲食上不生貪心?不生貪心,這就是如法;你生出貪心,這就沒有功夫。所以吃東西時,見到不好吃的,你若是能吃,那就是有點功夫了;好吃的,你能少吃一點,那是有功夫了。不過這要真正有這種境界,而不是說我故意造作,我裝出來的。好吃的,我故意在大家面前表示我是老修行,我不吃那麼多,等沒有人的時候,我就拚命來吃,把肚子都撐得爆開。
修道的要點就在這個地方,有人、沒有人都是一樣的。不是說人多,就做出一個假面具來,裝模作樣給人看。你看,我是老修行,我不願意吃好東西,好東西留著給你們吃;不好吃的東西,我故意多吃一口,教你們好認識我是個老修行,這都不對了。你故意造作出來的,故意勉強弄出這個樣子,那又錯了,那和貪是一個樣子。所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也不生想要吃多一點,也不生對那不好的想吃少一點,就是吃飽就夠了。所以甚麼事情不要特別造作,不要故意裝出假面具給人家看,修道是給自己修的,不是給人家修的;你給人家看,那不論修到甚麼時候,也不會有所成就的。
“趣得支身”:就是你能得到支持身體活著,就可以了。“以除饑渴”:能把饑渴的毛病除去。“如蜂采華”:就好像蜜蜂去采蜜的時候,它采這花上的粉。“但取其味”:它只取一點點花上那種粉的味道。“不損色香”,它對花的顔色也不損害,對花的香也沒有損害。“比丘亦爾”:比丘吃東西也應該這樣,不貪好的,也不要吃得太多,結果瀉肚,拉得一天的時間就去了一百趟廁所,你說這多麻煩?“受人供養”:你受人供養的時候,“趣自除惱”:只要是把自己這個饑餓的煩惱除去,就對了。“無得多求”:不需要貪著好味、好飲食。“壞其善心”:你貪吃的多,就把你的善心所壞了,生出一種貪心,那就有過。“譬如智者”:再舉一個譬喻,就好像有智慧的人,“籌量牛力”:看這條牛有多大力量?它能載一噸的東西,你若是給它兩噸,它就拉不動,它沒有那麼大力量。若你的肚皮只能吃一碗飯,而你吃了十碗,把肚皮也撐得不舒服了。所以籌量牛力,是你知道這牛有多大力量,“所堪多少”:它所能負擔的有多少力量?“不令過分”:不令它太過分了,它負擔不了那麼重的分量。“以竭其力”:令牛都給累死了,它拉不動了嘛!拉不動就竭力,力量都沒有了。所以修道的人對飲食這方面特別要不執著,不執著飲食的滋味。不但飲食不執著,穿衣服也不要執著,不要貪華美和不華美,不要執著這個。睡覺也不要貪得一天二十四鍾頭,我要睡二十五個鍾頭,總要貪多一點。
最近中國大陸有一個姓唐的小孩,十歲,據報紙上說他會用耳朵來認字,不用眼睛。怎麼用法呢?你把一個字寫在一張紙上,再把這張紙搓成一團,然後他拿起來放到耳朵一聽,就知道這個字是什麼字,怎麼念,這個字是用毛筆寫的,鉛筆寫的,鋼筆寫的,還是用原子筆寫的,他也一聽就聽得出來。你們各位想一想,世界上有沒有這麼奇怪的事情?你若是說有,沒人看見,沒人聽過;你若是說沒有,現在就有這樣的小孩,他可以這樣聽,就知道這個字的來源。而中國這些個糊塗蟲,就用科學的頭腦來研究這問題,你說這樣簡直是天地懸殊,天和地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可是全中國都是糊塗蟲,沒有人懂這個道理,所以就用科學來研究他,化驗他,又考試他,這一弄啊!把這個小孩就弄糊塗了。因爲他不是屬于科學所能明白的,所以用科學的腦筋,用科學的方法,用科學的常識來研究他,根本就沒有用的,根本就是大錯特錯。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告訴你們各位!不論那一個小孩子,男孩子、女孩子,十叁歲以前都有五眼六通,好像方才這個小孩子,說他看見釋迦牟尼佛,這就是一種天眼,可是他還沒有怎樣去利用它,只能看見,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因爲他沒有開真正的智慧。而四川這個小孩子也是一樣,他雖然沒汙染,但是他也不知道怎麼用。
那麼最初怎麼發現這個情形呢?最初是有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袋裏帶著一包香煙,而這個唐宇就問這個小孩:“你幹什麼去呀?”他說:“我去買一包香煙。”唐宇說:“你可不可以給我一支香煙抽?”這個小孩子就說:“可以的,只要你能猜到我這個袋裏是什麼香煙,我就給你。”唐宇不知怎麼啊!不知不覺就用耳朵碰這個小孩的袋底下,碰上這個袋呢!他的頭腦裏頭就起了一種變化,一變化就知道袋裏頭是飛燕牌的香煙。唐宇說:“你這個是飛燕牌的香煙。”這個小孩就很奇怪說:“你怎麼知道我這盒香煙是飛燕的?”那麼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兩個多月,誰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又有一次,唐宇碰到一班石匠在那兒打石頭,打完石頭就休息,在休息的期間,石匠就猜石頭來玩。怎麼樣猜?把小小的石頭用手握起來,教你猜這個石頭,在那一個手裏頭。那麼這個小孩一猜就猜到了,說:“你們這個還不算,我們可以猜字來玩。怎樣猜字呢?你把字寫在紙上,我來猜是什麼字。”這些石匠本來也沒有什麼信心,就這樣寫了一個字叫他猜。這小孩子就拿到耳朵上這麼一聽,一聽就說這是什麼什麼字,這些個石匠都非常驚喜,以後,就這個叫他猜這個,那個也叫他猜那個,無論猜什麼,他用耳朵一聽,就知道這是個什麼字,或者是兩、叁個字,或者是一句什麼話。只要寫上叫他一聽,他就知道是什麼字,也知道用什麼筆寫的,這個字有沒有寫錯,他也知道。那麼就這樣子,轟動全國,震動各科學院,科學家都用科學的知識來研究這個小孩子,但是研究呢,把這個小孩子就給弄糊塗了。這一糊塗,以後就不准了。
中國就說用科學來研究這個是不對的。的確是不對,的確是錯了。因爲這是小孩子在十叁歲以前都有五眼,他開了五眼,所以能看見這個字,並不是聽見。雖然他用耳朵來聽,但是他的耳朵也可以像眼睛似的,來看見東西。六根互用—我給你們講過,你們信不信?眼睛可以吃東西,耳朵可以吃東西,又可以說話。不要說六根互用,你就平時眼睛轉一轉,就講一句話,再轉一轉,又講一句話,有很多人懂得用眼睛說話的。那麼鼻子也可以聽東西,也可以看東西,口也可以看東西,也可以聽東西,六根互用嘛!每一根都具有六種的能力。這是因爲這個小孩子前生有善根,或者是個出家人,或者是個老修行,或者他是一個念佛、念經的,可是在前生他還沒有開五眼,然後他又托生來到這個世界,而他這種善根還沒有完全散失,所以在今生,無論他是童男、是童女,都會有這五眼的。他就是沒有睜開,沒有會用,沒有能看見東西,但是他的五眼都是有的,這是一種宿世的善根發現。
所以我才說全中國都沒有一個明白的人,沒有一個人懂得這是五眼的作用,沒有一個人懂得這是一種善根的表現。以全中國十億的人民,沒有人懂這個道理,你說這有多可憐?不但全中國沒人懂,就是全世界人類中,懂得這個道理的也很少,所以現在的人,真正的智慧都沒有了,只是舍本逐末,來追求世間的智慧,這是很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痛心的一件事。你看!全世界對五眼、六通這個道理都不認識,而用科學來研究。這是越研究越離這五眼六通越遠,所以這是很可憐的一件事。各位!我給你們講這個道理,你們不要馬馬虎虎當耳邊風,這個耳朵聽進去,那個耳朵就跑了,這是在佛教裏很重要的一種知識,我們學佛的人,都應該要特別明白這種的道理。
3、懈怠睡眠苦對治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第叁是懈怠心:懈怠心也就是懶惰的另外一個名詞。睡眠苦,一懶惰就想要睡覺,貪圖安逸自在。爲甚麼好睡眠呢?就因爲飲食不調。或者是吃得很多,就生出一種食困,吃完東西就想要睡覺。你若是把飲食調得恰到好處,吃東西也不太過,也無不及,也就是不太飽也不餓,在中道上,睡眠就會少一點。古人說:“節飲食,驅遣鬼使。”人身體裏邊有叁屍神,所以說:“你若吃得太多了,這叁屍神的力量就大了,就會教你睡覺,教你睜不開眼睛。”節飲食,節就是節約,吃得稍微少一點,這時候睡魔就跑了,就沒有那麼多的睡眠。所以說:“節飲食,驅遣鬼使”,驅遣這睡魔。懈怠心、睡眠,這是一種苦,爲甚麼呢?因爲甚麼事情也不能做。天天就睡覺,把光陰都空過了,對世界上一點利益也沒有,對自己本身也沒有什麼利益。所以你若想對治睡眠和懶惰,就要精勤,要勇猛精進,不停止的來修行。
所以佛才說:“汝等比丘”:你們這一般的比丘和比丘尼、優婆塞和優婆夷。“晝則勤心”:晝就是白天,有太陽的時候;勤心就是令你這個心不懶惰。“修習善法”:要修習種種的善法。“無令失時”:你不要把時間空過去,正好用功的時候,你卻把它空過去了。“初夜後夜”:初夜就是夜間剛剛開始,後夜就是將要天明的時候。“亦勿有廢”:不但白天要勇猛精進來修行善法,修習一切的善法,不要令時間空過。就是連夜…
《佛遺教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