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開示(一)▪P24

  ..續本文上一頁同的財。你有時候贊歎贊歎,有時候供奉供奉,他們就會好好保護財産,這樣就會吉祥,都會圓滿,這麼做不是很容易嗎?其實跟他們很好相處,跟人相處才不容易呢。你看身邊的人,有的是冤親債主,你無論怎麼做他也不滿意,還會傷害你。這些鬼神都特別講道理,你對他們好了,他們肯定對你好,很容易高興,很容易滿意,跟人不一樣。你跟他們成爲好朋友,人和神的力量結合在一起,那樣一切都會順利的。

  這些鬼神也是衆生,都有佛性啊,我們一切都要觀清淨嘛!你沒有觀清淨,還把他們當成鬼,當成自己的障礙了,這都是自己的心!你把他當成鬼,他就是鬼;你把他當成佛,他就是佛。我們還沒有認識到這些,真正認識到了,他們就是佛;我們沒有認識到,他們就是衆生。我們不是對每個衆生都發慈悲心、都發菩提心嗎?那個時候你的慈悲心哪裏去了?你的菩提心哪裏去了?皈依法的時候說,不能傷害衆生,一定要饒益衆生,這個時候你怎麼做的?這些不都是衆生嗎?你傷害了他們,這不是傷害衆生了嗎?

  8、恭敬心是一切功德的來源

  僅僅對上師叁寶有一顆恭敬心,也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和福德。皈依的學處雖然很不容易做到,事實上也是一顆心。

  有一個公案,一個小泥塔成就了兩個人。有一個人在路邊看見了一個小泥塔,他擔心小泥塔被雨淋濕,就從附近找到了一個破鞋底蓋在上面。過了一會兒,又來了一個人,看見小泥塔上面蓋著破爛的鞋底,心裏想這太不恭敬了,就把它扔了。憑借這樣的因,這兩個人後來都做了國王,最後都解脫成就了。完全相反的行爲,都發自純正的恭敬心,所以他們的行爲也都是善的。

  做善業還是做惡業,製造快樂還是製造痛苦,完全掌握在自已的手裏,就是一顆心。恭敬心也是一樣。沒有恭敬心,表面上看起來很恭敬,然而實際上都是不恭敬的行爲。有恭敬心攝持,所有的行爲才都是恭敬的。

  比如說念佛,只要你對佛的心是恭敬的,那麼你坐著念也行,躺著念也行,怎麼都行;如果你的心不恭敬,你坐著念也不行,躺著念也不行,怎麼都不行!很多人都說“睡覺的時候不能念”,佛說過這樣的話嗎?沒有!你內心裏沒有恭敬,即使在行爲上、表面上恭敬也沒有用,都是假的。這不是欺騙上師叁寶嗎?這也是一種罪過。

  供品也是。在藏地,供品已經供給佛了,自己就不能用了,一定要送到清淨的地方。在漢地就不一樣了,供品一定要吃,一點也不能丟掉。這兩種情況看起來是截然相反的,但是實際上並不矛盾。藏地人認爲既然供品已經供養給佛菩薩,自己就不能再拿回來;而漢地人認爲,供品是佛菩薩賜予自己的加持品,裏面有加持力。這兩個行爲都是發自恭敬心,所以都是恭敬的行爲,都是如理如法的。如果你供養佛菩薩了,還心存吝啬,自己又拿來吃,這樣的發心就是不恭敬的,你吃供品的行爲有罪過。如果你把供品送到清淨的地方,自己不吃,但還是覺得很可惜,這樣的發心也是不恭敬的,你不吃供品的行爲也有罪過。

  供養上師叁寶,是恭敬心的一種表現,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可以供。如果你把好的東西留做自己用,不好的東西供養給上師叁寶,那就有罪過了,因爲你的心不正。如果你的心是完全清淨、完全恭敬的,那麼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可以供的。你看見的、聽見的、想到的都應該供養給上師叁寶,不能有貪心。聽見好聽的音樂、看到和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那個時候不能有貪心,應該在心裏供養給上師叁寶。自己吃的、喝的、用的,包括穿戴的衣服和裝飾品,對這些都不要有貪心。你在穿新衣服之前,可以在空中甩動一下,這是一種表法。不這樣做也行,你在心裏先供養給上師叁寶,然後自己再穿,這不僅沒有罪過,反而還有功德。這都是修行的方法。

  有的人說,我想皈依,但是我家裏不能設佛堂,所以我不敢皈依。家裏設佛堂和你皈依沒有直接的關系。家裏設佛堂、供佛,這不是皈依,皈依是對上師叁寶的四種決心。家裏沒有這個條件可以不設佛堂,也可以不供佛,心裏有佛就行,把佛堂設在心裏,把佛供在心裏。如果條件允許,就應該設佛堂、應該供佛,因爲你是佛門弟子,應該把佛像當做真佛供在家裏。你有家,有住的地方,佛堂也代表佛住的地方,所以應該把佛像請過來。自己有什麼好東西應該先供上,什麼時候都不忘記上師叁寶。

  願意供佛就供佛,願意供菩薩就供菩薩,願意供叁身佛就供叁身佛,願意供西方叁聖就供西方叁聖,這都沒有什麼區別。家裏有條件,佛堂設大一些,多供幾尊,供品也多一點。如果家裏沒有這個條件,佛堂就小一點,供一尊佛,都是根據自己的條件。

  還有的人說,上午可以供佛,下午不能供。上午和下午有什麼區別?佛菩薩過午不食嗎?真是笑話。持齋時爲什麼過午不食?是怕你昏沈。佛菩薩哪有昏沈的時候?佛沒有無明,沒有煩惱,沒有昏沈,永遠是清醒的。另外,也不是佛菩薩把你供的東西直接拿去吃,這是你對佛菩薩的心意,自己的心到位了,佛菩薩心領了,就行了。早上、晚上都可以供佛,任何時候都可以供佛。

  還有的人說,我不能天天供佛,所以我不敢設佛堂。沒有關系,你可以初一、十五、二十五,或者是有時間的時候供,這樣也不是舍棄,也不是不恭敬。不要輕易忘掉供佛的事情,不能懈怠,不能懶惰,盡到自己的心,就行了。佛是圓融的,佛是容納的,佛無所不在、無所不知,佛菩薩的心胸像大海一樣,我們不要用凡夫的思想和行爲來衡量。

  有的人說“請佛容易送佛難”,所以家裏就不供佛了,不能那麼說。請佛的時候你的心到位了,你的行爲也到位了,一切都圓滿了。後來家裏不方便要送走,那個時候你可以把佛像送到寺院或者是其他清淨的地方,送佛像別送佛。真正的佛堂在心裏,真正的佛在心裏,真正的供養也在心裏。請的時候是從心裏請的,送的時候是表面上送的,心裏沒有送,不會有任何的罪過。我說過,每時每刻都管住這顆心,調整好這顆心,什麼事都沒有。

  上香也是,上多少柱都行。一柱香,代表一切;叁柱香,代表佛法僧叁寶;四柱,代表上師、佛、法、僧,也可以代表佛、法、僧、護法。沒有固定的數目,也沒有固定的時間。禮拜也是,有時候叁拜,有時候四拜,越多越好,不是固定的,你實在不方便不拜也行,對上師叁寶有恭敬心就行。既不能小看形式,也不能有貢高傲慢的心。

  9、佛弟子應斷除的兩種心態

  今天我考了幾個人,皈依的基礎是什麼?皈依的方式是什麼?皈依的學處是什麼?但是有的人沒有答上來。我問他,你是沒有皈依還是已經皈依了?他說已經皈依了。我又問,那你皈依的時候怎麼皈依的?你也沒有方式,你也不會。他就沒有話說了。什麼叫虛僞?“我才不虛僞呢,天天參加,還記錄呢!天天聽,還看重播呢!”這就叫虛僞!我們學習皈依已經多少天了?還有人,皈依佛門修習佛法好幾年了,親近過很多上師,跟我在一起也很長時間了。到現在還沒有皈依!還不會皈依!這叫虛僞。

  學佛修行不能虛僞啊!認認真真、老老實實才有收獲,才能得到加持,才能解脫。你天天糊裏糊塗的,也參加了、也看了、也聽了,但是實際上什麼也沒有記住,什麼也沒有明白,有什麼用呢?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衆生就是這樣,特別的虛僞,學什麼都一樣。在學校裏學其它的學問,老師給他們講,讓他們背,雖然都背下來了,實際上什麼也沒有學會。考試的時候,誰背下的多就得高分,但是一畢業都忘了。

  我們學佛也是,天天誦經、念佛、持咒。誦經是爲了什麼?爲了悟!經文裏講的這些要去悟啊!光念,時間長了誰都會念,我們都念過經,實際上什麼也沒有明白。我現在問,《阿彌陀經》裏都講些什麼?重要的內容是什麼?都答不上來。

  我們天天做早晚課、平時做會供的時候都念《普賢行願品》,裏面有七支供的修法。什麼是七支供?七支供的修法是怎麼回事?誰也說不上來。一天念《普賢行願品》好幾次,但是含義沒有明白。誦經持咒的時候要邊念邊觀想,沒有觀想就不算念。心要到位啊,都是心!斷惡也是一種心,行善也是一種心,不在形式上,不在表面上。

  我們學佛的人當中,有很多很多人到現在還沒有斷惡,還沒有行善,這多可惜啊!念佛、誦經沒有用心,相當于沒有念佛、沒有誦經,這也是虛度光陰、荒度人身啊,一樣是造業,用佛法來造業更嚴重。很多學佛人都成爲佛家的油子了,還覺得自己很有層次、很有學問似的。你看看自己的所作所爲!你看看自己的表現!

  現在社會上對佛法有很多看法、很多疑惑,甚至産生了很多誹謗,這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自己沒有做好,還到處說我是學佛人、我是修行人。你像學佛人嗎?像修行人嗎?心胸那麼狹窄,內心那麼複雜,一會兒發火,一會兒生氣,一會兒挑這個理,一會兒挑那個理,光看別人的毛病,不看自己的毛病。對佛法有一點點的了解,就開始議論別人,拿佛法來造業。我們常說,要把佛法當鏡子照自己,但是你只照別人,就是不照自己!哪有這樣的學佛人?

  我們現在是佛門弟子,是佛的代表啊!我們應該好好地表法,應該給佛的臉上添光。但是我們那麼自私、那麼自利、那麼自愛,執著心那麼強,總覺得自己很不錯。學佛人應該有謙虛的態度,不能有傲慢的態度,用不著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你跟他們有什麼區別?他們有煩惱你也有煩惱,他們有痛苦你也有痛苦,都是貢高我慢,根本沒有功德!誰有傲慢,誰就沒有功德,真正有功德的人總帶著謙虛的態度。我們都有傲慢心,有嫉妒心,這很難看出來。

  那天有一位居士說:“我沒有傲慢心。”我問他:“你真沒有傲慢心?那你到街上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人,沒有分別的,給每一個人磕一個頭,能行不?”他說他不幹。你看還是有傲慢心。如果在你的相續中徹底沒有傲慢心了,這沒有什麼可難的。

  還有嫉妒心,凡…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開示(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