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開示(一)▪P30

  ..續本文上一頁道輪回是苦海,把己的心專注在知道輪回是苦海這種正知上,這也是一種禅。

  但是佛說,最好的禅定是把自己的心安住于本覺當中,把自己的心融入到本來就有的覺悟、覺心當中,這是最高的、最殊勝的、最圓滿的禅定。有了這種禅定才能徹底解脫、徹底清淨。把心專注于一種正知正見,也是一種禅定,但不是究竟圓滿的禅定。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坐禅,也願意坐禅,但是他們根本不會坐禅,因爲沒有正知正見,根本不知道本來具有的覺性是什麼,不知道一切法的本性是什麼,也不知道佛性在哪裏。如果你沒有正知正見,怎麼能把自己的心專注在正知正見上?

    “我想把心靜下來,把心定下來。”先不要著急把心定下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正知正見,有沒有證悟這個本性、本覺。如果你真的證悟了,你才有禅定。之前你所謂的“安心”,都是虛妄的。

  現在人坐禅,都認爲不應該有任何念頭、任何想法,要把它們全部控製起來。坐禅的時候控製思想,控製情緒,因爲認爲有思想、有情緒不是禅,沒有任何起心動念,那才是禅,然後就刻意把心定在那個狀態中。你這樣把心定下來了,也許能坐很多天、很多月、甚至很多年。但這並沒有什麼用處,因爲這都不是真正的禅,都不是出世間的禅,都是輪回的因。如果沒有斷惡行善的話,不好的投生爲傍生,最好的結果是轉生天上,到長壽天,還是脫離不了輪回。現在修禅、坐禅的人,大部份都是這種情況。

  在一種正確的知見的基礎上,或者是在本來覺悟的覺心當中,把心安住、定住,讓心自在,這才是禅定。現在我們觀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你知道了人身有這麼難得,然後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這個道理上,放在這個認識上,這也是一種禅。

  不能要求自己什麼想法、什麼念頭都沒有,這是不可能的。有心就肯定有思想、肯定有情緒,就像有太陽就肯定有光芒,有大海就肯定有波浪,但是只要不執著、不追求就行了!你看波浪和大海,大海不執著波浪,波浪也不影響大海,大海裏起波浪,波浪的來處是大海,最後的歸處也是大海。大海的本身就是波浪,波浪的本身也是大海,都是一體的。心和心的想法也是一體的,有心就有思想,所有的思想也好,所有的情緒也好,都是從心裏來的,最後的歸處也是心。

  現在好多人都把心控製起來,這是一種束縛,一種執著,並不是什麼解脫。不要去控製它,也不要放縱它,這兩者都是修行的障礙。讓它自然——起的時候讓它自然起,消的時候讓它自然消,這些都不會影響你。

  但是我們現在都不會用這個竅訣。所以有的人也想把心定下來,但是真正定下來的時候也是一種執著,也是一種煩惱。並且人也都要生活、都要工作,誰也不可能永遠不起任何念頭。

  這個心,你特意去安住的時候根本安不住。越安,越安不住;越想定下來,就越定不下來;越想靜,它就越亂。那怎麼辦?要把自己的身口意叁門完全放松下來,在一種特別自然的狀態中——那是本來的狀態——才能找到自己的本覺,找到自己的本性,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你會放松的時候你就會安心了,不會放松的時候你就不會安心。

  你認識它了,這叫覺。你不離開它,把自己的心安住在本覺當中的時候,那不是糊塗,也不是麻木,而是一種特別清晰、特別明了的狀態。

  你想把自己的心定下來,就刻意去定,那個時候根本定不下來。你想定,念頭出來了,又想定,念頭又出來了……這是增加妄念、增加執著,根本不是禅定。現在我們的心就像一匹脫缰的野馬,想直接去抓它是不可能的,你越追它跑得越快;你不去追它的時候,它自然就會停下來。我們安心的時候也是——你不讓它追隨過去,不讓它執著現在,也不讓它迎接未來時候,它就自然停了。就像風刮的沙,風一停,沙自然就落到地面。風停是什麼意思?你不要執著這些,不要特意去想過去的事,不要特意去想現在的事,不要特意去想未來的事,那個時候它自然就落定。

  在特別自然的狀態中,會出現思想和念頭,那個時候你就觀照它的來去,不要去做什麼。你觀照它的時候它就消失,因爲它本身也是自然。它一起來的時候你就讓它起,不用特意控製它,不要跟隨它,你不跟隨它的時候它立即就停住了。這是最好的禅定。

  我們在誦經、持咒、觀想、觀呼吸的時候,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所做的內容裏,這也是一種禅。通過這些方法才能修出禅定。

  這些都是最好的禅。我們靜坐的時候,就要這樣觀修,不要盲目地坐。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坐禅多好也沒有用,結果有兩個:不好的話,墮落爲傍生;好的話,轉生爲天人。

  10、行菩提心:修持六度之般若(智慧)度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六度中的第六個內容:般若,也叫智慧。

  智慧分爲聞慧、思慧和修慧。

  聞慧是通過聞法而得來的智慧。這裏所說的智慧,就是上師所講的一切正法。自己聽聞後,如理如法地受持了,這也是一種智慧。

  思慧就是對上師所講的一切法義,不應滿足于表面的聽聞了解,而應在相續中反複觀察、思惟,有不懂的地方請教善知識,這是升起定解。

  修慧,是通過修行而得來的智慧。

  聞慧是通過聞法而得來的智慧;思慧是通過思維而得來的智慧;修慧是通過修行而得來的智慧。通過修行而證悟空性、證悟本性、證悟一切法的實相真理,這才是圓滿的智慧。

  我們是修持大乘佛法的,大乘佛法主要講的是方便與智慧。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條件,可以說,我們這些生存在末法時期的衆生,想修行、想解脫成佛比登天還難。怎樣把我們的衣食住行、起心動念全部變爲修行的方便,這就需要智慧。有智慧才有方便,有方便就有智慧。

  如果你有智慧、有方便的話,都是殊勝,都是圓滿!怎麼都行,沒有不行的;什麼都好,沒有不好的!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把一切都做得圓滿而又殊勝,這才能法喜充滿,這才是有修行,這才是極樂世界,這才是佛!

  “這個不好,那個不對。”心裏有這些障礙的人,就是沒有修行的人,就是個不清淨的人。執著了,就沒有方便!

  如果在你的相續中沒有菩提心,你吃好的、穿好的,這都是貪。真正有了菩提心以後,我們所作所爲都有功德。我們爲了衆生要成佛,爲了成佛要修行,爲了修行我們可以吃好,可以穿好,可以休息好,可以工作好,可以生活好……

  如果我們沒有健康的身體,怎麼學佛和修行

  發出了菩提心以後,我們的身體就是修行的工具,是承辦利益衆生的工具,不能輕視它,不能傷害它,一定要好好地保護它。心情不好、疲憊煩悶的時候,通過什麼方式調整心情都行,可以散散心,可以玩一玩。爲了修行而吃喝玩樂,都是有功德的,沒有罪過。我現在講的這些,都是以發菩提心爲前提的。在密宗裏吃喝玩樂都有功德,都是供養——供養壇城,供養佛。

  在你的相續中已經有菩提心了,那個時候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積累功德和福德。如果在你的相續中沒有菩提心,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消耗福報。比如兩個人吃飯,一個人相續中有菩提心,另外一個人相續中沒有菩提心。前者吃飯是一種善業,有功德;後者吃飯是一種惡業,有罪過。因爲前者吃飯是利益衆生,而後者吃飯是因貪心而吃,是自私自利。

  吃飯和吃飯不一樣,你吃和我吃不一樣。同一時間吃,吃的也是一樣的,但是結果不一樣,一個是造業,一個是做功德。

  你真正能夠發出來菩提心了,那時候所有的業障都會立刻消失,無論業障有多深。就像一個黑暗的屋子,無論黑暗了多久、多深,只要陽光一照進來,所有的黑暗都會立即消失。

  發勝義菩提心不是很容易,但是發願行菩提心沒有什麼可難的,誰都能發出來。當你發出來願行菩提心後,一切都圓滿了,一切都圓融了,而且從今以後再也不會造業了。如果你的心沒有到位,一切都不到位。如果你連願行菩提心都沒有發出來,你根本不是大乘佛法的法器。如果你有菩提心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爲衆生的——爲了衆生,無論做什麼都是善事。僅僅爲了自己獲得人天福報,爲了自己的兒女,或者爲了自己能夠解脫、能夠往生,念佛、拜佛、燒香、磕頭,都是造業!好好地觀察自己,你燒香拜佛的時候,到底是在造業,還是在修行?

  如果沒有發菩提心,無論做什麼事都是惡事,都逃不出輪回,都不能成爲成佛的因。你拜佛拜得再多、燒香燒得再多,誦經誦得再好,都是輪回的因,有什麼用?

  如果你學佛是爲了成佛,成佛是爲了救度衆生,這就行了,你以後怎麼做都行了,恭喜你!

  今天就講到這裏,祝大家吉祥圓滿,紮西德勒!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開示(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