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当从心里断除嗔恨,心平气和、心甘情愿地承担他人对自己的伤害。
我们这些凡夫没有智慧,觉得这样的要求很过分,很难做到,实际上不是这样。因为他人欺骗、殴打、伤害你,是帮你消业,帮你积福。如果你有智慧、有修行的话,就会把这当成最好的对境。你心甘情愿地承担了,才是修持忍辱了,才能增加你的智慧,积累你的福报。
你能够安忍了,能够忍辱了,从心里没有怨、没有恨,心没有动,那个时候才有功德!修忍辱非常难,尤其是在对境当中修很难很难。如果真正能够在对境中修成了、修好了,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他打骂你、欺骗你、伤害你,这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其中肯定有因缘。因为往昔我们肯定曾经这样对待过他,今生他才来找你讨债。这是你曾经种的因,在今生结的果。这是你应该承受的,没有什么不应该的,忍是应该的,让是应该的。如果还继续怨恨,继续伤害他,这就又种因了,以后还要感受这样的果报。
如果你这次忍了、让了,这个缘就了了,以后就不用再遭受别人的欺骗、伤害、殴打和毁谤了。这是了缘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怎么了这个缘?怎么了这个因果呀?一切都是因业力所现,因业力所感,都是自己造的业,都是报应!不修忍辱的话,我们不能增加智慧,也不能成佛。
你所谓的敌人、仇人,他能看出来,甚至还能说出来你的毛病。通过他的诽谤、批评,你知道自己有毛病,肯定会悔改。知道了自己的毛病,这就是觉!改变了毛病,就是解脱!多好啊!如果你有智慧的话,他才是你真正的善知识,他就是你的上师啊!
但是我们看不出来自己的毛病,也不敢承认自己的毛病。周围的亲戚朋友、善知识,他们看出来了也不会说,也不敢说。因为他们太喜欢你、太爱你、太在乎你了,怕你生气、怕伤害你,而你的敌人、仇人就不会考虑这些。一定要好好地修忍辱,如果不修忍辱,彼此继续对抗,以后还要感受这样的果报,而且在心里哪怕有一刹那的嗔恨心,也会摧毁自己在一千个大劫当中积累的福慧资粮。
嗔恨心的过患多可怕,还敢生起嗔恨心么?我天天这样说,有的人还不做回向,有的人一天只做一两次回向。还有人问我,“需要做那么多次么?一天做一次就行吧?”你自己看,从早上开始发心,一直到晚上做回向,这之间你能把握得住吗?你所做的功德、所积的福德,都做回向了,就能保存住,生气了也没有事。在相续中生起邪见了,也没有事。如果没有做回向,一旦在你的相续中生起嗔恨心,生起邪见了,这些功德、福德会立即消失、毁灭。所以我们要统统回向,马上回向,越快越好,越多越好!
(2.2)求法苦行之安忍
为了修持正法,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天气冷,不去了;现在困,不念了;今天有事,不修了……不能这样,一定要历尽苦行,精进修持。
我们看那些大德高僧的传记,他们都是饱经艰辛与磨难,都是通过精进修持而获得成就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所以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全力以赴、百折不挠地修持佛法;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点。
(2.3)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有的人,一讲空性、大圆满,还有密宗有些特殊的修持方法,就心生疑惑,甚至出口诽谤。以前佛宣讲空性的时候,很多小阿罗汉都承受不了,吐血而亡,最后堕落地狱。现在也是,当我们讲密宗里很多殊胜的修持方法的时候,如果你暂时还不能理解,也不要生起邪见,不能怀疑,不能诽谤。一定要培养信心,恭敬顶礼这些殊胜的传承法要,这才是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8、行菩提心,修持六度之精进度
前天、昨天讲的都是行菩提心的学处,布施、持戒、忍辱。今天讲精进。精进有擐甲精进、加行精进和不满精进三种。
擐甲精进也是发誓精进。是从内心里发誓、发愿、下决心、做决定:从今以后再也不能懈怠、懒惰,而要竭尽全力、一心一意地修学。这个决心就是擐甲精进,也叫发誓精进。
从世尊到后来所有的高僧大德,没有一个不是靠精进努力而圆满福慧资粮,最后证得菩提果的。精进就是对善法充满欢喜踊跃快乐的心态,热衷于修持善法。
我们听到诸佛菩萨、上师善知识,那些大成就者、大德高僧们,为了求得正法,修持正法,历尽了无数艰难困苦、艰辛磨难,我们不应该想:他们是佛菩萨,他们能做到,而我是凡夫,我做不到。而应该这样想:那些诸佛菩萨、大德高僧们,尚且要如此精进努力,我这样一个区区凡夫、一个初学者,更应该修苦行,更应该以这样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去修学,我是他们的追随者,尽管我无法超过他们,但我应该向他们学习,为了修持正法,也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也要不顾一切严寒酷暑,精进认真闻思修行。这叫擐甲精进,也叫发誓精进。
加行精进,也是行为精进。刚才是在心里发誓、发愿,但是现在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做。
学佛、修行不能一拖再拖,一定要抓紧时间,就像胆小的农夫怀里钻进了蛇,会立即把毒蛇赶跑。美女最在乎自己的容貌,当她的头上起火的时候,她一刻也不能等,会立即灭火。我们为了解救众生脱离苦海而学佛修行、解脱成佛,更是刻不容缓,更要迫不及待地抓紧时间,认认真真地学,老老实实地修。这叫行为精进,也叫加行精进。
不满精进,就是永远都不满足。自己通过修学,掌握了一点点佛法的知识,有了一点点的变化与进步,得到了一点点的收获与成就,不应该心满意足,而要像饥饿的牦牛吃草一样。饥饿的牦牛吃草,前一口没有吃完,就看着下一口。我们也应该这样,前一个修法没有修完,心里就计划着学习下一个法门。
在修行的路上,不能有丝毫的满足。佛法博大精深,我们任重道远,不能看了几本书,听了几片光盘,懂得了一点佛法里讲的道理,就觉得自己已经都得到了,都学好了,然后就狂傲地向人吹嘘。
我们都是修持大乘佛法的人,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救度父母众生脱离苦海,这是我们的目标与方向,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但是我们累生累世积聚的业障让我们养成了懈怠懒惰的恶习。如果我们修行不精进,就已经说明了我们的出离心没有修出来。如果我们真正知道死神正在一旁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我们,我们还能呼呼大睡、懈怠懒惰、得过且过么?
我们在今生已经遇到了具德的上师,也获得了如意宝般暇满的人身,也听闻思惟了正法,如果不精进,反为懈怠烦恼所控制,那自己的未来就如同网中的鸟、上钩的鱼,绝不会有丝毫脱离痛苦烦恼的机会。有的人虽然也向往安乐,希求解脱,然而只是在短时间内修持上师所传授的对治烦恼习气的相应法门,但并不坚持修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刚刚改掉的毛病又死灰复燃。
还有的人修行有极高的目标,但却惯于懈怠,性情娇弱不能吃苦耐劳,修法稍有一点难度,就放弃不做了。而为了追求所谓的享乐,造恶业却是频频不休,方法也是五花八门,身口意三门所作的一切总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还有一种人也明白一些因果、无常方面的道理,但是仍不愿放弃闲散度日的习惯,只顾享受安逸,而不想去修习善法,虽然知道人生死期不定,死后也会因恶业而堕落恶趣受苦,然而因恶业习气力量的推动,仍贪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不去面对现实。不肯精进修习却希望得到安乐成就。这些思想和行为,好比明知前面是火坑,却仍然不回头的愚蠢之举一样,它的下场必定是在苦痛中煎熬。所以如果不改变自己懈怠懒惰的恶习,我们总有一天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所以人要有一种精神,要有一种勇气、志气与骨气,人要学会适当给自己一点压力,甚至是在必要的时候自己逼迫自己,因为我们恶习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
有些人懒惰习气非常深重,开始修行时,念一句咒语都觉得特别困难,身心被懈怠烦恼牢牢地捆绑着,有时甚至觉得自己永远没有战胜懒惰的希望。这种怯懦、自暴自弃其实没有任何必要。虽然懒惰习气势力强大,但是也可以被斩草除根,只要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再一步步踏踏实实地积集福慧二种资粮,以正知正念修持自心。便可以水滴石穿,彻底战胜恶习。
不同的修行人有不同的根基。有的人在修学中,不用别人劝说,就能主动精进。有的人不但自己不能主动精进地修持,对他人的忠告也充满怀疑:我这样业障、烦恼、习气深重的凡夫,根本不可能成就,精进又有什么用呢?这种人大部分都属于缺乏信心、缺乏智慧。所以对佛法生起不退转的正信是每一个学佛者首要的任务。
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能证得佛果的想法没有任何理由。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三世诸佛无上正等觉的果位也是因他们发菩提心、精进修持而得到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自己不行,说自己不能呢?
只要我们依照上师的教言,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百折不挠、勇猛精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为救度众生而成佛的愿望!
9、行菩提心,修持六度之禅定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禅定,也可以说是静虑。它分三种: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和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耽著明乐无分别的觉受。明乐无分别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境界,那个时候沉迷在明乐无分别的美妙的觉受里,特别执着那样的觉受,这叫凡夫行静虑。
第二、义分别静虑:对明乐无分别的觉受没有执着,没有贪著,但是在那个时候特别执着空,以及对空性的见解。认为执着空性的见解就能对治一切烦恼和习气。这种禅定叫义分别静虑。
第三、缘真如静虑:这才是最究竟的禅定。把自己的心安住于无分别的法性之中,对觉受的味道、对空性也没有执着。这种禅定叫做缘真如静虑。
我们所说的禅定是把自己的心专注在一种正知正见上,这就是禅。把自己的起心动念放在证悟一切法的本性是无常的这个见解上,这也是一种禅;知…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开示(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