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當從心裏斷除嗔恨,心平氣和、心甘情願地承擔他人對自己的傷害。
我們這些凡夫沒有智慧,覺得這樣的要求很過分,很難做到,實際上不是這樣。因爲他人欺騙、毆打、傷害你,是幫你消業,幫你積福。如果你有智慧、有修行的話,就會把這當成最好的對境。你心甘情願地承擔了,才是修持忍辱了,才能增加你的智慧,積累你的福報。
你能夠安忍了,能夠忍辱了,從心裏沒有怨、沒有恨,心沒有動,那個時候才有功德!修忍辱非常難,尤其是在對境當中修很難很難。如果真正能夠在對境中修成了、修好了,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如果他打罵你、欺騙你、傷害你,這絕不會是無緣無故的,其中肯定有因緣。因爲往昔我們肯定曾經這樣對待過他,今生他才來找你討債。這是你曾經種的因,在今生結的果。這是你應該承受的,沒有什麼不應該的,忍是應該的,讓是應該的。如果還繼續怨恨,繼續傷害他,這就又種因了,以後還要感受這樣的果報。
如果你這次忍了、讓了,這個緣就了了,以後就不用再遭受別人的欺騙、傷害、毆打和毀謗了。這是了緣的機會,如果沒有這個機會,怎麼了這個緣?怎麼了這個因果呀?一切都是因業力所現,因業力所感,都是自己造的業,都是報應!不修忍辱的話,我們不能增加智慧,也不能成佛。
你所謂的敵人、仇人,他能看出來,甚至還能說出來你的毛病。通過他的誹謗、批評,你知道自己有毛病,肯定會悔改。知道了自己的毛病,這就是覺!改變了毛病,就是解脫!多好啊!如果你有智慧的話,他才是你真正的善知識,他就是你的上師啊!
但是我們看不出來自己的毛病,也不敢承認自己的毛病。周圍的親戚朋友、善知識,他們看出來了也不會說,也不敢說。因爲他們太喜歡你、太愛你、太在乎你了,怕你生氣、怕傷害你,而你的敵人、仇人就不會考慮這些。一定要好好地修忍辱,如果不修忍辱,彼此繼續對抗,以後還要感受這樣的果報,而且在心裏哪怕有一刹那的嗔恨心,也會摧毀自己在一千個大劫當中積累的福慧資糧。
嗔恨心的過患多可怕,還敢生起嗔恨心麼?我天天這樣說,有的人還不做回向,有的人一天只做一兩次回向。還有人問我,“需要做那麼多次麼?一天做一次就行吧?”你自己看,從早上開始發心,一直到晚上做回向,這之間你能把握得住嗎?你所做的功德、所積的福德,都做回向了,就能保存住,生氣了也沒有事。在相續中生起邪見了,也沒有事。如果沒有做回向,一旦在你的相續中生起嗔恨心,生起邪見了,這些功德、福德會立即消失、毀滅。所以我們要統統回向,馬上回向,越快越好,越多越好!
(2.2)求法苦行之安忍
爲了修持正法,要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天氣冷,不去了;現在困,不念了;今天有事,不修了……不能這樣,一定要曆盡苦行,精進修持。
我們看那些大德高僧的傳記,他們都是飽經艱辛與磨難,都是通過精進修持而獲得成就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所以我們一定要抓緊時間、全力以赴、百折不撓地修持佛法;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這一點。
(2.3)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
有的人,一講空性、大圓滿,還有密宗有些特殊的修持方法,就心生疑惑,甚至出口誹謗。以前佛宣講空性的時候,很多小阿羅漢都承受不了,吐血而亡,最後墮落地獄。現在也是,當我們講密宗裏很多殊勝的修持方法的時候,如果你暫時還不能理解,也不要生起邪見,不能懷疑,不能誹謗。一定要培養信心,恭敬頂禮這些殊勝的傳承法要,這才是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
8、行菩提心,修持六度之精進度
前天、昨天講的都是行菩提心的學處,布施、持戒、忍辱。今天講精進。精進有擐甲精進、加行精進和不滿精進叁種。
擐甲精進也是發誓精進。是從內心裏發誓、發願、下決心、做決定:從今以後再也不能懈怠、懶惰,而要竭盡全力、一心一意地修學。這個決心就是擐甲精進,也叫發誓精進。
從世尊到後來所有的高僧大德,沒有一個不是靠精進努力而圓滿福慧資糧,最後證得菩提果的。精進就是對善法充滿歡喜踴躍快樂的心態,熱衷于修持善法。
我們聽到諸佛菩薩、上師善知識,那些大成就者、大德高僧們,爲了求得正法,修持正法,曆盡了無數艱難困苦、艱辛磨難,我們不應該想:他們是佛菩薩,他們能做到,而我是凡夫,我做不到。而應該這樣想:那些諸佛菩薩、大德高僧們,尚且要如此精進努力,我這樣一個區區凡夫、一個初學者,更應該修苦行,更應該以這樣的堅持不懈、努力奮鬥去修學,我是他們的追隨者,盡管我無法超過他們,但我應該向他們學習,爲了修持正法,也要不顧一切艱難困苦,也要不顧一切嚴寒酷暑,精進認真聞思修行。這叫擐甲精進,也叫發誓精進。
加行精進,也是行爲精進。剛才是在心裏發誓、發願,但是現在要在實際行動中去做。
學佛、修行不能一拖再拖,一定要抓緊時間,就像膽小的農夫懷裏鑽進了蛇,會立即把毒蛇趕跑。美女最在乎自己的容貌,當她的頭上起火的時候,她一刻也不能等,會立即滅火。我們爲了解救衆生脫離苦海而學佛修行、解脫成佛,更是刻不容緩,更要迫不及待地抓緊時間,認認真真地學,老老實實地修。這叫行爲精進,也叫加行精進。
不滿精進,就是永遠都不滿足。自己通過修學,掌握了一點點佛法的知識,有了一點點的變化與進步,得到了一點點的收獲與成就,不應該心滿意足,而要像饑餓的牦牛吃草一樣。饑餓的牦牛吃草,前一口沒有吃完,就看著下一口。我們也應該這樣,前一個修法沒有修完,心裏就計劃著學習下一個法門。
在修行的路上,不能有絲毫的滿足。佛法博大精深,我們任重道遠,不能看了幾本書,聽了幾片光盤,懂得了一點佛法裏講的道理,就覺得自己已經都得到了,都學好了,然後就狂傲地向人吹噓。
我們都是修持大乘佛法的人,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不是爲自己,而是爲了救度父母衆生脫離苦海,這是我們的目標與方向,這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
但是我們累生累世積聚的業障讓我們養成了懈怠懶惰的惡習。如果我們修行不精進,就已經說明了我們的出離心沒有修出來。如果我們真正知道死神正在一旁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我們,我們還能呼呼大睡、懈怠懶惰、得過且過麼?
我們在今生已經遇到了具德的上師,也獲得了如意寶般暇滿的人身,也聽聞思惟了正法,如果不精進,反爲懈怠煩惱所控製,那自己的未來就如同網中的鳥、上鈎的魚,絕不會有絲毫脫離痛苦煩惱的機會。有的人雖然也向往安樂,希求解脫,然而只是在短時間內修持上師所傳授的對治煩惱習氣的相應法門,但並不堅持修行。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剛剛改掉的毛病又死灰複燃。
還有的人修行有極高的目標,但卻慣于懈怠,性情嬌弱不能吃苦耐勞,修法稍有一點難度,就放棄不做了。而爲了追求所謂的享樂,造惡業卻是頻頻不休,方法也是五花八門,身口意叁門所作的一切總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還有一種人也明白一些因果、無常方面的道理,但是仍不願放棄閑散度日的習慣,只顧享受安逸,而不想去修習善法,雖然知道人生死期不定,死後也會因惡業而墮落惡趣受苦,然而因惡業習氣力量的推動,仍貪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不去面對現實。不肯精進修習卻希望得到安樂成就。這些思想和行爲,好比明知前面是火坑,卻仍然不回頭的愚蠢之舉一樣,它的下場必定是在苦痛中煎熬。所以如果不改變自己懈怠懶惰的惡習,我們總有一天會爲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所以人要有一種精神,要有一種勇氣、志氣與骨氣,人要學會適當給自己一點壓力,甚至是在必要的時候自己逼迫自己,因爲我們惡習的力量實在太強大了。
有些人懶惰習氣非常深重,開始修行時,念一句咒語都覺得特別困難,身心被懈怠煩惱牢牢地捆綁著,有時甚至覺得自己永遠沒有戰勝懶惰的希望。這種怯懦、自暴自棄其實沒有任何必要。雖然懶惰習氣勢力強大,但是也可以被斬草除根,只要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再一步步踏踏實實地積集福慧二種資糧,以正知正念修持自心。便可以水滴石穿,徹底戰勝惡習。
不同的修行人有不同的根基。有的人在修學中,不用別人勸說,就能主動精進。有的人不但自己不能主動精進地修持,對他人的忠告也充滿懷疑:我這樣業障、煩惱、習氣深重的凡夫,根本不可能成就,精進又有什麼用呢?這種人大部分都屬于缺乏信心、缺乏智慧。所以對佛法生起不退轉的正信是每一個學佛者首要的任務。
輕視自己,認爲自己不能證得佛果的想法沒有任何理由。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叁世諸佛無上正等覺的果位也是因他們發菩提心、精進修持而得到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說自己不行,說自己不能呢?
只要我們依照上師的教言,認認真真、老老實實、腳踏實地、百折不撓、勇猛精進,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爲救度衆生而成佛的願望!
9、行菩提心,修持六度之禅定度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禅定,也可以說是靜慮。它分叁種:凡夫行靜慮、義分別靜慮和緣真如靜慮。
第一、凡夫行靜慮:耽著明樂無分別的覺受。明樂無分別是修行過程中的一種境界,那個時候沈迷在明樂無分別的美妙的覺受裏,特別執著那樣的覺受,這叫凡夫行靜慮。
第二、義分別靜慮:對明樂無分別的覺受沒有執著,沒有貪著,但是在那個時候特別執著空,以及對空性的見解。認爲執著空性的見解就能對治一切煩惱和習氣。這種禅定叫義分別靜慮。
第叁、緣真如靜慮:這才是最究竟的禅定。把自己的心安住于無分別的法性之中,對覺受的味道、對空性也沒有執著。這種禅定叫做緣真如靜慮。
我們所說的禅定是把自己的心專注在一種正知正見上,這就是禅。把自己的起心動念放在證悟一切法的本性是無常的這個見解上,這也是一種禅;知…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開示(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