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師曰。奇哉斯問之要也。凡人臨命終時。欲得往生淨土者。須先准備。不得怕死貪生。常自思念。我現在之身多有衆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舍此穢身。即得往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見佛聞法。離苦解脫。乃是稱意之事。如脫臭弊之衣。得著珍禦之服。放下身心。莫生貪著。才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念待死。須囑家人看病人。往來揖問人。凡來我前。但爲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雜閑之事。家緣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咒願安樂之詞。此皆是虛華不實殃及之語。及至病重。命將不可之時。家人親屬。不得來前垂淚哭泣。發嗟歎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記取阿彌陀佛。一時高聲。爲我念佛。守令氣絕。待氣盡了。方可哀哭。更或有明解淨土之人。頻來策勵。其理最佳。若如此者。千萬往生。必無疑慮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當信而行。問求醫服藥應不用耶。答此但論用心矣。其藥醫療不妨自求然藥只能醫病。豈能醫命耶。命若盡藥豈奈何。問神祇禍福求禱如何。答人命長短生下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世人迷惑。反更求邪。殺害衆生。祭祀神鬼。但增罪業。倍結冤仇。反損壽矣。大命若盡。小鬼奈何。空自慞惶。必無所濟。切宜謹之。當以此文帖。安堂前吃食之處。及來往要路之間。令時時見之常記于心。免見臨危忘失。問平生不曾念佛者。還用得否。答此法僧人俗人不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決無疑矣。余多見世人。于平常時念佛禮拜。發願往生。及到病患臨終。但只怕死。都不見言此事。直待形消氣絕識投冥界。方始十念。譬如賊去關門。濟何事耶。而況死門事大。須自著便宜。一念蹉跎。曆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
命終請僧念佛感應 出寶珠集(集傳姑蘇法雲講主息陰集)
近時姑蘇長老悟公。退居陽山。並絕世緣。日常念佛。嘉其專志。借問何緣致此笃信。悟忻然雲。頃寓萬壽。遇集維那厥疾不瘳。余資二次請衆念佛。命終後居衆寮中。譏其傲慢。入堂將臥。聞梁上雲。集生淨土。驚駭伫思。疑無淨業。奚得往生。斯須複雲。臨終兩次衆念佛故。嗟歎良久。自此投誠。余聞悟說已因思。道氤法師對唐明皇雲。佛力法力。叁賢十聖。亦不能測。則知塵世人。難以識情圖度。但當仰信而行。斯可矣
(還丹一粒。點鐵成金。真理一言。革凡成聖。彌陀教觀。真點鐵成金之妙藥也。彼佛自塵點劫來修行。成身成國。發四十八願。終能克果。威德光明不可思議。觀經一聞佛名號。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至于五逆十惡者。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十念。即得往生。是知。請衆念佛。宜有此顯應。奈何世人。不知念佛是點鐵成金之藥而求往生。雖知者亦不能起大深信。因循怠忽。甘心五濁。流轉生死。枉受諸苦。實可憐憫。人之安健之時。能請衆念佛。忏罪解冤。爲往生決定之法。況當疾革之際。恐怖生死之時。而能勇猛發心。請久修淨業人。大作佛事。以助西往。實爲要門。觀集維那臨終念佛事。誠爲世人之龜鑒雲爾)
入觀睡時發願見佛(出大藏集諸經禮忏儀)
修淨業者。凡入觀與睡時。應先起立合掌。一心向西。十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衆竟。次對佛發願曰。弟子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哀憫。垂手接引。弟子不識彌陀世尊身相光明。願佛菩薩。示現身相及彼世界莊嚴等事。說此語已。一心正念。即便入觀及睡。或有于正發願時見諸瑞相。或于觀中得見。或于睡夢得見。此願比來大有現驗。不能具述。惟勵意行之者。方信不虛
慶忏禮佛會疏 草庵法師道因
右伏以。彌陀依衆生心而發現。衆生依彌陀智願而出纏。應外無機。即衆生心中之諸佛。機外無應。乃諸佛心中之衆生。生佛一如。感應同致。百非皆遣。四運俱推。如是則念念不生疑。聲聲皆解脫。欣逢妙事。願結勝因。裒聚資糧廣邀缁素。大衆之道心俱發。十年之勝集偶圓。內外欣歡。恭伸慶忏。伏惟彌陀慈父釋迦導師。一折一攝。而共熟機緣。無黨無偏。而同成勝業。所冀遠近情盡。淨穢見忘。不待彌勒之下生。速證寂光之上品。鐵鈎鈎象。盡陪蓮社之遊。蠟印印泥。即預華池之上。投身殒命。刻骨銘肌。上扣洪慈。仰惟昭鑒謹疏
樂邦文類卷第四
樂邦文類卷第五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賦銘(各一家)
神棲安養賦 智覺禅師 延壽
進安養賦奉製文 吳越錢王 俶
日觀銘 慈雲忏主 遵式
偈(六家)
畫阿彌陀佛像偈 東坡居士蘇 轼
釋華嚴賢首贊佛偈 慈雲忏主 遵式
依修多羅立往生偈 同前
寫彌陀經施發願偈 同前
姚行婆日輪見佛偈 妙行法師 法怡
贊喻彌陀偈 朝議大夫丁 性
頌(二十家)
十六觀頌(二十叁首) 慈雲忏主 遵式
十六觀頌(一十六首) 樝庵法師 有嚴
十六觀頌(二十四首) 大智律師 元照
勸化徑路修行頌 京師比丘 善導
勸念佛頌(四首) 慈覺禅師 宗赜
西方淨土頌(十叁首) 同前
觀佛叁昧頌 樝庵法師 有嚴
勸念佛頌(五首) 慈受禅師 懷深
示陳行婆頌(二首) 慈辯法師 從谏
勸修淨業頌(二首) 大智律師 元照
化導念佛頌(叁首) 清照律師 慧亨
念佛心要頌 草庵法師 道因
雕彌陀香像頌 解空法師 可觀
頌淨土並辭世 法鏡法師 若愚
稱贊西方頌 幻住居士任 彪
勸修淨土頌 桐江法師 擇瑛
白蓮淨社頌 右街鑒義 從正
淨業佛魔頌 壽安法師 良弼
勸修淨業頌 昌國宰王 存之
勸世念佛頌 失作人名
詩(二十二家)
淨土詠 晉康樂謝 靈運
念佛叁昧詩(四首) 晉琅玡王 喬之
念佛叁昧詩(四首) 慈雲忏主 遵式
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 草堂先生杜 子美
東林寺臨水坐 香山居士白 居易
吊天竺寶月大師 東坡居士蘇 轼
除夜(並叁四句) 後山居士陳 無已
錢唐勝事寄馬侍郎 慈雲忏主 遵式
瑞竹悟老種蓮 次公楊 傑
廬山白蓮社 禦溪釋 懷悟
贈彌陀道者 直閣黃 诰
十六觀近體詩(十六首) 沙門 沖默
廬山蓮社(二首) 監簿喻 良能
次韻蓮社 釋褐 淳叟
廬山十八賢 東溪釋 祖可
懷安養故鄉詩(四首) 樝庵法師 有嚴
懷西方詩(並五言二首) 北山講僧 可旻
湖州覺海彌陀閣 祠部張 景修
西歸軒詩 蘿月禅師 昙瑩
憶佛軒詩(十首) 雪溪首座 希顔
讀往生傳有感 雲庵法師 了洪
淨土詠史(敘佛化緣並製作意共二十五首) 西湖居士李 濟
詞(七家)
和淵明歸去來兮 給事憑 楫
擬淵明歸去來兮 幻住任 彪
追和淵明歸去來 拙庵律師 戒度
贊淨土漁家傲(並詩各二十首) 北山講僧 可旻
贊西方漁家傲 西余禅師 法端
娑婆苦望江南(六首) 白雲法師 淨圓
西方好望江南(六首) 同前
神棲安養賦 智覺禅師延壽
彌陀寶刹安養嘉名。處報土而極樂。于十方而最清。二八觀門。修定意而冥往。四十大願。運散心而化生。爾乃畢世受持。一生歸命。仙人乘雲而聽法。空界作呗而贊詠。紫金臺上身登。而本願非虛。白玉毫中神化而一心自慶。詳夫廣長舌贊。十刹同宣。但標心而盡契。非率意而虛傳。地軸回轉。天華散前。一念華開。見佛而皆登妙果。千重光照。證法而盡廁先賢。考古推今。往生非一。運來而天樂盈空。時至而異香滿室。一真境內現相。而雖仗佛威。七寶池中。睹境而皆從心出。故知。聖旨難量感應猶長。變凡成聖。而頃刻即迷爲悟。而昭彰探出仙書。真是長生之術。指歸淨刹。永居不死之鄉。更有出世高人處塵大士。焚身臂以發行。挂胃捧心而立軌。仙樂來迎而弗從。天童請命而不喜。或火烈山項。光明境裹。絕聞惡趣之名。永抛胎獄之鄙。眼開舌固而立驗。牛觸雞[焰-炎+鳥]而忽止。處鐵城而拒王敕。須徇丹心。坐蓮臺而賴佛恩。難抛至理。其或誹謗叁寶。破壞律儀。逼風刀解體之際。當業鏡照形之時。遇知識現不思議。劍林變七重之行樹。火車化八德之蓮池。地獄消沈。湛爾而怖心全息。天華飛引。俄然而化佛迎之。慧眼明心。香爐墮手。應谶而蓮華不萎。得記而寶林非久。奇哉。佛力難思古今未有
(禅師一志西方。極言洪贊也如此。至于萬善同歸。亦力勸修治。乃知。通人無吝。惠利多方。校之滯寂沈空者遠矣。是賦師自有注本。事廣文長。此不暇錄。眇觀所屬。皆經文妙語。及往生傳中靈迹。惟博古尚道者。睹茲綱要。自悉綱目矣)
進安養賦奉製文 吳越國王錢俶
進呈奉製具悉。嘗聞。安養國中彌陀淨土。萬化將息。一念不迷。托彼聖胎。易于返掌。信及非及。俱是真如。予踐康莊。坦然明白。師提攜四衆。綱紀一乘。勸我以白月之因。助我以青蓮之果。人天善友。非師而誰。愧認之懷。早暮斯在。故茲獎谕。想宜知悉。遣書指不多及
日觀銘(並序) 慈雲忏主遵式
天禧四年。太歲庚申。春二月癸未朔。十有叁日乙未。耆阇飛來峰之南。古天竺寺宋沙門(遵式)于寺東嶺香林洞側。造日觀庵成。乃題石作日觀銘(出十六觀經)
杳彼曜靈 心乎葵傾 蒙氾余丈
六龍辍行 如鼓在懸 如壁之英
斂目作對 累念主成 赫赫圓象
惚恍中生 履霜堅至 存乎著明
導想向方 戒神遐征 室其在斯
故面長庚
畫阿彌陀佛像偈(並序) 東坡居士轼
錢塘元照律師。普勸道俗。歸誠西方極樂世界。眉山蘇轼。敬舍亡母蜀郡太君程氏簪珥遺物。命匠胡錫。畫阿彌陀佛像。追薦冥福。以偈頌曰
佛以大圓覺 充滿十方界
我以顛倒想 出沒生死中
雲何以一念 得往生淨土
我造無始業 一念便有余
既從一念生 還從一念滅
生滅滅盡處 則我與佛同
如投水…
《1969A 樂邦文類(宋 宗曉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