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樣?▪P2

  ..續本文上一頁特性來看,勉強只具備十分之一二而已,這種庸俗的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

  2.有余依涅槃-庸俗的涅槃只是小學程度,有余依涅槃就是中學水平的涅槃。在有余依涅槃的境界裏,雖然還有肉體存在,仍有饑寒苦樂,可是,心性能斷盡一切煩惱,不受饑寒苦樂的影響,平靜安然面對人生世事,這就是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雖已破除我執、斷盡煩惱,但還不能真正進入無苦的天地,因爲還有一個身體在,餓了要吃、冷了要穿,會疲勞、會辛苦,易老、易病,還不是完全究竟的涅槃。但是能證入有余依境界,就不會因身苦而引起憂愁煩惱等心苦,在證入法性時,也能即身體驗到不生不滅的法味。在世界各地,包括西藏甚至我們臺灣,證得有余依涅槃的人還是有的。我現在舉出兩位已證得涅槃的人介紹給大家:一個是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葉尊者,他雖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人物,但身體還活在這個世界上。大迦葉尊者奉了佛陀的慈命,捧著佛陀的袈裟衣缽,要等到六十七億年以後,彌勒菩薩降生成佛,龍華叁會時,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交給彌勒菩薩;幾十年前,法國的柏克森博士在印度的雞足山大迦葉尊者涅槃的地方還見過尊者,並且皈依在他的座下。

  另外一位是十八羅漢中的長眉羅漢,也就是阿彌陀經中的賓盧頗羅墮尊者,他奉了佛陀慈命,要在末法時期度化癡迷衆生;我在中國的佛教高僧曆史裏,曾經叁次翻到有關長眉羅漢的記載,如東晉時候的道安法師就曾經與長眉羅漢對答過,這兩位尊者至今還住世接引大衆,真是希有微妙的事。

  3.無余依涅槃-這種涅槃的境界是大學的階段了,這時候,業報已盡,身體亦無,身與心的組合都離散了,不再引發新的身體、新的苦果,而能將自己的真如本性流露于造化之間,與萬事萬物合而爲一,無迹可尋,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無邊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就是說明這種通天人、合內外的無余依涅槃。

  在《增一阿含經》中,曾經記載通天梵志尊者證得神通,能一眼看出各人的宿命和造化,如果有人指著一堆死人的骸骨請他辨認,他只稍略看一眼,就立刻可以斷知這是某人某人的,死于某年某月,絲毫沒有差錯。有一次,佛陀指著一堆骷髅要他辨認,梵志凝神看了很久,天上地下叁世十方都辨認過了,就是看不出是誰,也不知死因及往生處所,佛陀才開示他:“這是已經證悟涅槃的人,他的精神已經提升到無始無終、無內無外的光明世界,能夠無生無死,契理契機,橫遍十方,貫通法界;所以,你無法從他遺留下來的骨灰中辨識出來,因爲他就是東方世界普香山的南優陀延比丘!”可見證得無余依涅槃的阿羅漢,是無法從肉身滅處來指認的,因爲他早就業盡報息,完全不受凡身牽系挂礙了。

  4.大涅槃-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如來的法身。勝鬘經中說;“法身即如來大般涅槃的體”,大涅槃是諸佛的法界,是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樂我淨的境界。《法華經》裏面也有一段闡釋解說:“惟如來證大菩提,究竟圓滿一切智能,是名大涅槃。”

  說過了上面四種涅槃的層次後,我還要順帶講說一下唯識家所講說的四種涅槃。這四種涅槃是:

  1.自性清淨涅槃-一切的法相真如,雖然會受外在的影響而有汙染的情形,但是法身自性是清淨不變的,具有無數無量的微妙功德,可以無聲無滅,澄明虛空,一覽無遺。這個真如本性是一切有情萬物衆生平等共有的,與一切法不一不異,任何人都可以不假外求的證得這個清淨自性。

  2.有余依涅槃-與前面所說的有余依涅槃相同,這時真如已脫離煩惱障,雖然還有微苦所依未滅,但是種種煩惱都已經了斷,不再受衆苦交迫了。

  3.無余依涅槃-能出離生死輪回苦海,煩惱既斷,余依亦滅,所有微苦皆已離盡,和前面講的“無余依涅槃”相同。

  4.無住涅槃-如前面的“大涅槃”一般,此時真如已出所知障,以大悲大智而應化世間,圓融無礙。因爲有真正的慈悲心胸,所以不會貪著于涅槃境界的安樂,而能觀照衆生疾苦,倒駕慈航,常爲衆生的依怙。有了真實的般若智能,必然不會沾滯于生死輪回的空假,而能覺知諸法的虛妄,引導迷津,常爲衆生的明燈。經上說:“因智能故,不住生死;因慈悲故,不住涅槃。”能夠證悟無住涅槃,就能悲智雙運、染淨俱超。好比“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天”一樣,包容一切而不自以爲包容,擁有一切而不自以爲擁有,這種用而常寂的境界,就是菩薩不住一法而善運一切法的涅槃妙境。

  從以上各種涅槃的層次,可以了解涅槃的境界並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證得,如釋迦牟尼佛叁十歲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早已證悟了涅槃,只是還有身體的依報在,爲有余依涅槃;八十歲在娑羅雙樹下寂滅證入的是無余依涅槃;而佛陀五十年間行化各地、接應群機,過的是無著無染的無住涅槃生活,這種住而不住、應化自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大涅槃。

  我們講完了涅槃的種類和層次以後,爲了使各位能更深一層的了脫塵勞、求斷瞋恚,我接下來還要講“涅槃之後安住在哪裏裏?”

  二.涅槃之後安住在哪裏裏? 

  大家都知道:我們衆生住在世間,住在五欲六塵的煩惱裏,住在夜眠八尺的房子裏,可是大家知道涅槃之後的菩薩、羅漢住在哪裏裏嗎?佛經裏面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就是說涅槃的菩薩是在虛空之中。各位一聽到住在虛空之中,心裏也許立刻就會想到“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消失了”的那種虛空,心裏會感到害怕?不要怕!因爲對證悟涅槃的菩薩來說,這個虛空是無所不在的空,無處不有的空,無相無不相的空,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那種千古亘在常存的空,住世時是一種清淨滿月的人格,出世時是一種自在明星的天慧;你如果懂得涅槃,那麼,虛空宇宙之間,無處不爲你的法身自性所遍滿,畢竟空的境界,就是“處處無家處處家”的安住之所。

  佛經上曾經記載了這樣一段典故:有一次,唐順宗問佛光如滿禅師佛涅槃後的情形說:

  “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無住,佛今在何處?”

  禅師就回答他:

  “佛從無爲來,滅向無爲去;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爲衆生來,去爲衆生去。

  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

  意思就是說:佛的法身遍滿虛空,理體常住于清淨真如海裏,是無爲而爲,無住而住的,不可以一般識見忖度。而唐順宗不了解“無住而住”的涅槃境界,就繼續問禅師:

  “佛向王宮生,佛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皈盡,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因爲順宗只從一般世俗的色身生滅去體會佛陀的存在問題,不能了悟佛陀的法身理體是無所不在的,因此佛光如滿禅師又再一次開示他說:

  “佛體本無爲,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衆生,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

  佛陀的法身等然虛空,沒有生滅缺漏,只是我們一般人用世俗膚淺的眼光去分別,起了迷妄之情,以爲佛陀也有生老病死的生滅現象,反而不能體悟這個等然虛空的真如佛性是不生不滅的。事實上佛爲了救度衆生的一大事因緣,從真如而來應化于世;因緣既盡則滅向真如而去,而法身“如來”、“如去”,不增不滅,佛陀這種不住一法的涅槃境界,縱然是禅定功夫深厚的大菩薩,如果還有一絲不毫的迷情貪住,也無法到達涅槃的清淨世界,金碧峰禅師愛缽幾乎失卻慧命的公案,就是一個佐證:

  他雖然成道證悟了,能夠放下對其它諸緣的貪愛,唯獨對于這個吃飯用的玉缽愛不釋手,每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細地把玉缽收好,然後才安心地進入禅定的境界裏。

  有一次,閻羅王因爲他的世壽終了,便差幾個小鬼要來捉拿金碧峰禅師,金碧峰預知時至,就進入甚深禅定的境界裏,幾個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得;眼看沒有辦法向閻王交差,就去請教土地公,請他幫忙想個計謀,使金碧峰禅師出定。土地公想想說:“這個金碧峰,最喜歡他的玉缽,假如你們能夠想辦法拿到他的玉缽,他心裏挂念,就會出定了!”小鬼們一聽,就趕快找到金碧峰的玉缽,拼命地搖動它;金碧峰一聽到他的玉缽被搖得澎澎地響,心一急,趕忙出定來搶救,小鬼見他出來了,就拍手笑道:

  “好啦!現在請你跟我們去見閻王吧!”

  金碧峰禅師刹那間大徹大悟,了知一時的貪愛幾乎毀了他的千古慧命,立刻把玉缽打碎,再次入定,並且留下一首千古名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當下進入了無住涅槃的境界。

  所以要進入涅槃的虛空境界,必須不染一絲迷情妄念,如此進入涅槃空境,則凡情不能擾,世道不足慮,就能無處不安住了。

  涅槃雖然是遠離世俗而安住虛空之中,可是這個澄明空境卻並非脫離現實生活而證得,那麼這個離俗而又住世的涅槃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內容呢?下面我就和各位談談涅槃之後的實際生活面貌。

  住世的涅槃生活,至少要能隨遇而安、隨緣而住、隨心自在、隨機應化:

  1.隨遇而安的生活-像六祖慧能大師悟真法之後,爲了避開四處爭奪衣缽的人,在獵人隊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每天雖然也隨著獵人們到深山打獵,可是只要一看到有什麼小動物誤入陷阱,總會設法開網放生,又常常在休息的時候對獵人們宣說佛法慈悲大意。逢到獵人們把打來的野獸升火煮食的時候,慧能大師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樹葉、野菜回…

《人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