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特殊的教育法▪P2

  ..續本文上一頁《法華經》裏有名的“窮子”的譬喻,說明窮子有“土中寶藏,衣裏明珠”,但是自己卻不知道啊!

  有一個老父親,家財萬貫,因爲擔心兒子太小,將來等他長大了,家中的財富不知是否能維持到那個時候,就趕快把那許多金銀財寶埋藏在地下,希望兒子長大了,就可以用那些埋藏的金銀財寶。後來,不幸家裏遭了火災,窮了下來,老父親也死了,那個兒子怎麼辦呢?只好流落街頭做乞丐,他在外面乞討,不知道家中有財寶,他忘記了!

  這譬喻什麼?譬喻我們自性都有一個寶藏--真如佛性,可是我們自己不知道,任它流落在塵世間,貪好世間五欲六塵的蠅頭小利,去討那一點東西維生,本性寶藏反而不曉得善用。

  另一個“衣裏明珠”的譬喻也一樣:父母怕兒子未來生活窮困,又不能一直照顧著他,等到父母去了,他怎麼辦呢?就把一顆夜明珠密縫在他的衣服裏,希望這衣服跟隨他,將來沒錢時,把這顆衣裏明珠賣一賣,也能一生無憂啊!可是,這個窮子不知道衣裏有明珠,依舊終日乞討爲生。

  我們本性裏面有一個真如之光,一個佛性之光,我們也不曉得去用它,所以流轉叁塗六道,受種種的業報苦刑啊!

  佛經上說:衆生雖然是千差萬別,可是每個人的真如自性都是平等平等,一樣一樣的,不懂這個道理的人就懷疑了:“張叁、李四、老人、小孩、聖賢愚癡……,明明是有差別,怎麼說是平等平等呢?”

  這個道理,要把它說清楚,只有以事明理。舉一個例子來譬喻,就可以明白了。一群牛,有黃牛、黑牛、白牛、花牛等顔色的不同,但是,擠出來的牛奶,黃牛的牛奶是白色的,黑牛的牛奶是白色的,白牛的牛奶是白色的,花牛的牛奶也是白色的,你就可以明白:不同顔色的牛,擠出來的牛奶都同樣是白色;不同的衆生,佛性都相同,這道理還不懂嗎?

  佛陀所說的叁藏十二部教法裏,像“本事”、“本生”、“因緣”、“譬喻”等,多少部的經,都是以事來明理,可見事理兼融在弘法上的重要性。

  我們的佛學講座,承蒙大家來參加,如果光是講理,講理比較容易,但是講理不一定大家都可以接受;講事,各位不要以爲故事很好講、很淺,不是這樣。我每次要講演的時候,感到最苦的就是:佛經的道理很多,但是要舉大家都聽得懂的事例,大家一聽就明白的事例,這是不容易的。

  我現在說一段經裏面以事明理的譬喻,非常精采:

  有一個出外旅行的人,他經過一處曠野,忽然身後竄出了老虎,一路追趕他,爲了逃命,他想找個地方躲起來,曠野中沒有地方可以藏身,慌亂中一看,啊!有一口枯井,到枯井裏藏身不就好了嗎?這個旅行的人趕緊逃到井裏,一看,嚇!井底有四條毒蛇緩緩蠕動著,怎麼辦呢?還好,井裏頭有一條老藤垂下,旅人就吊住這條藤,懸在半空中,讓腳不要著地,毒蛇就咬不到他了,他心裏就想:“不管是上面的老虎,還是下面的毒蛇,現在都奈何不了我了吧!”正在得意之際,一看,不得了!井上面有兩只老鼠,一只黑,一只白,正吱吱嘎

  嘎地咬囓這條藤。萬一藤斷了,掉下去,不是被咬死了嗎!

  正在緊張恐懼的時候,井口飛來一群小蜜蜂,嗡嗡嗡地盤旋著,掉下來五滴蜜,這旅行的人舔著這五滴蜜,喔!好甜哪裏!一時之間忘記了危險。

  這一段譬喻在說明什麼道理?這一個旅行的人不是別人,就是我們大家;行走在曠野上,就好比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老虎追趕我們,老虎就是比喻無常的風在逼迫我們;我們趕快躲到井裏,那口井是什麼?就是生死的深淵;這一個深淵裏面有四條毒蛇,就是四大五蘊,我們人的身體就是由這四大“地、水、火、風”和合而成。比方說:地大就是指我們堅硬的骨頭、頭發;水大,像我們的痰啊、便啊、溺啊都是;火大,指我們的體溫;風大,就是我們的呼吸;這當中,只要一大不來,人就不能生存了。四大的毒蛇要來吸噬我們,分食我們,還好,我們有一條生命的藤,這藤是我們的生命線,要好好把握它,不可以放棄,它是我們生命的依據啊!這條生命線本來是給我們依靠的,卻來了黑、白兩只老鼠要咬斷它。黑白老鼠是什麼?比喻黑夜和白晝,晝夜循環就像黑白老鼠要把我們的藤咬斷,在這種生死關頭,應該要很著急;一群蜜蜂滴下了五滴蜜,這五滴蜜是什麼?就是世間的五欲“財、色、名、食、睡”,大家享受財、色、名、食、睡,咦!很好嘛!很有味道啊,就忘記了生死熾燃的可怕!

  據說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讀到這段“丘井空聚落”時,非常震撼,後來托爾斯泰趨向宗教,據說受這一段“丘井”的譬喻影響很大。

  我們人除了被比喻成“丘井”、“枯井”之外,也有比喻成“空聚落”、“房子”。我們的身體就好比房子,我們就是這房子的主人翁。有時候,主人翁不住在房子裏面,或者是我們主人翁雖然住在裏面,卻沒有權利管轄這間房子,那麼,這間房子誰來住呢?--六個強盜住在裏面。哪裏六個強盜呢?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以及一顆愛分別的心。這六識好比六個強盜土匪,住在裏面,天天想搗蛋、作怪,危害我們自己。你們各位難道不感到自己終日被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強盜攪亂,身心都不得安甯嗎?人家隨便諷刺你一句話,你聽到了,噢!生氣了!眼睛看到不滿意的,噢!生氣了!吃的東西不好吃,把盤子掼到地上,噢!又生氣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住在我們的身體房子裏,就是這麼搗蛋啊!

  我們要喚醒已經沈睡的主人翁,叫他做自己的主人,管理這六根的土匪啊!

  這樣子的比喻,多切實啊!佛經裏,有很多深奧的義理,都是用“因緣”、“譬喻”來講,這種方式可以說是叁根普被的,目前在臺灣有不少佛經,或原文,或白話翻譯,其中流通最廣的一本是《百喻經》,因爲它以活潑的譬喻傳達深奧的佛法;而不是以深奧的理論來闡釋佛法,讓佛法更深不可解,所以能廣受大衆喜愛。這種以事明理的圓融教育,在佛經裏實在是一個特殊的教育法。

  叁.以古證今的啓發教育 

  佛法很重視根據,在佛陀的十二分教裏,那個本事、本生、因緣等,大部分都是佛陀用過去的事情,來啓發時人的心靈。說慈悲,就說過去生中,我是怎麼樣慈悲,怎麼樣慈悲;說精進,就說過去生中,我是怎麼樣精進,怎麼樣精進;說持戒,就說過去我是如何持戒,如何持戒,所以今生才得以成佛。他都以過去的修行,來證明現在應該怎麼做,才會這樣。這也就是佛教常說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像佛陀在《金剛經》裏,就說明自己成佛也是有憑有據,是因緣果報的累積,不是僥幸得來的。《金剛經》說:“過去燃燈佛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這就是以古證今啊!

  佛陀曾經開示弟子,他是如何精進修道的,他說了一個故事:

  “在很遠很遠以前,我還是鹦鹉身的時候,有一天,附近的山林失火了,我很著急,拚命銜水想滅火,因爲山林裏的動物、昆蟲很多,我要把火熄滅才能救牠們。有人就笑我:“這麼自不量力,一只小小的鹦鹉,杯水車薪,鳥嘴裏銜的那一點水,怎麼能把大火撲滅呢?”但是,我不被那許多人動搖我的信心、願力,我認爲只要心中有堅持,能精進,一定可以達成滅火的心願。”

  佛陀用過去精進的事例證明,讓當機衆及後來的弟子們警醒:要成佛道,當如是精進。

  說到慈悲,佛陀也對弟子們說了這麼樣一個故事:

  “我過去生中是一只美麗的九色鹿。有一天,這個國家的皇後夢到九色鹿,渴望得到九色鹿的皮,國王就貼出告示,如果有人活捉九色鹿,就有重賞。這個告示勾起了一個獵人的貪念。由于多年前,他曾經在山裏迷路,好幾天沒吃沒喝的,病倒在深山裏,後來被九色鹿救了一命,獵人很感謝,又不知怎麼表示才好,九色鹿告訴他:“只要你答應我,不將我的藏處告訴任何人,就是最好的回報了。”多少年來相安無事,獵人幾乎都遺忘了。如今在重賞誘惑下,獵人忘恩負義去揭了榜,泄露了九色鹿的藏處。國王立刻派人入山獵射,把九色鹿捕捉回來,活剝牠的皮。當九色鹿鮮血淋漓,哀號不已時,獵人終于良心發現,向九色鹿忏悔地說:“九色鹿啊!你是鹿中之人,我是人中之鹿啊!””

  佛陀常常用這些無量劫前的事情,來啓發大家的信仰心、慈悲心。

  對于如何降伏內心的煩惱魔,佛陀也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過去,有一位鋤頭賢人,他原是個農夫,一天到晚拿鋤頭鋤草種菜,後來他發心要出家,出了家之後,覺得很不習慣,就還俗回去種田了。但是種田實在辛苦,想想,還是出家沒煩惱,就又出家去了。出家以後,每天早晚都要誦經,他又不適應了,爲了不辱佛門清淨勤樸的形象,就又還俗了。這麼多少次的出家,還俗;還俗,出家,總是不能持久。有一次,他出家很久,本來不想再還俗了,忽然看到一把從前用過的鋤頭,心念一動,又想起從前農夫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麼逍遙!忍不住就荷著鋤頭,一路走一路想,不知不覺來到了江邊,望著滔滔的江水,他終于下定決心:“都是這把鋤頭,害得我在佛道裏進進出出,來來去去,唉!今天決定不再還俗了!”他毅然把鋤頭丟進江裏,眼見鋤頭迅速的沈沒,所有的掙紮疑悔也隨之消失,哦!真好!他想自己以後再也不必掙紮了。這個時候,正好有一位國王作戰勝利,率領一大批將臣班師回朝,一行人浩浩蕩蕩乘船而下,鋤頭賢人忍不住大喊:“你們作戰勝利了嗎?你們能打倒別人,卻不能勝過自己。我,鋤頭賢人,今天終于戰勝了我自己,我丟掉了鋤頭,放下了我的執著,戰勝了我心裏的煩惱,我才是真正的勝利啊!””

  世間上,最可怕的敵人,不在外面,而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汙染,我們修行,就是和自己的煩惱作戰,能戰勝五欲六塵的人,才是自我戰場上的真正勝利者!

  …

《特殊的教育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叢林的教育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