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特殊的教育法

  特殊的教育法

  

  时间: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六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永传记)

  一.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  

  二.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

  三.以古证今的启发教育  

  四.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们这一次夏季佛学讲座,我第一天讲了“佛陀的教育法”,昨天讲了“丛林的教育法”,今天我要讲的是“特殊的教育法”。

  所谓“特殊的教育法”,就是跟平常的教育法不一样。佛教里面有些什么样特殊的教育法呢?我分四点向大家做一个说明:

  一.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 

  有时候,一种坏毛病,如果以毒攻毒来治疗,那个毛病反而痊愈得快。一个能干的医生,用砒霜毒药都能治病;所以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语说:“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成邪。”一个圣者或正人君子,无论什么样的法,什么样的古德名言,甚至风花雪月,都能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如果是邪人,心念不正,就是圣贤的启示都可能被扭曲失当,造成错谬。

  举例子说:在佛陀弟子当中,有一个人非常的愚钝,名叫周利槃陀伽,他不会念经,连一首偈子的上下句都背不牢。有一次,为了不会诵经,被师兄责骂了一顿,自己也觉得惭愧难过,就躲在墙边哭泣。给佛陀知道了,就问他为什么哭呢?

  “我太笨了,不会诵经。”

  “你做什么工作?”

  “扫地。”

  佛陀见他老实木讷,就用特殊的教育法对他说:

  “你既然会扫地,用的那把扫帚,总应该记得它的名称,从今天起,你每天不要念佛号,也不要诵经文,就念“扫帚、扫帚……”好了。”

  周利槃陀伽从此就念“扫帚、扫帚”,久而久之,心里也想到一些问题:“外面的尘埃、肮脏,可以用扫帚去扫;心上的烦恼无明,应该用什么来扫呢?”因为他想到心里的烦恼垢秽要去除,心里面的般若就慢慢地亮起来,光明起来了。

  是愚笨的人,就用念“扫帚”这种笨方法教他,也能使他开悟,这不就是佛陀权巧方便的教育吗?

  有名的鬼子母,是一个凶恶残暴的女人,专门偷人家的小孩来吃,满足口腹之欲。佛陀为了教化她,等她不在的时候,也把她心爱的孩子悄悄地抱了走。鬼子母失去了心爱的孩子,呼天抢地的痛哭,四处寻觅,佛陀就告诉她:

  “鬼子母!你爱你的孩子,天下的父母也都爱他们的孩子啊!”

  鬼子母受了佛陀的感化,从此不再偷别人的孩子,并且皈依佛陀,成为佛门的弟子。为了彰显正法,让愚痴的人也都能亲近受用佛法,有时候不得不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度化,像佛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不就是“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吗?

  有名的智舜禅师在打坐时,忽然有只中箭负伤的野鸡逃窜到他的袈裟下躲藏,智舜禅师动也不动。不久,猎人气喘咻咻地跑了来,说:

  “我的野鸡刚才逃到你这里,请你还给我。”

  智舜禅师劝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你饶过牠吧!”

  猎人不肯:“和尚!你可真慈悲,说的这么漂亮,这只野鸡够我做一盘菜,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呢!”

  过去在山崖水边,云水行脚的出家人,身边带着锡杖、带着戒刀,就是为了护身,保卫自己。智舜禅师因为这个猎人实在难以理喻,只得取出随身携带的戒刀,把耳朵割了下来,对他说:

  “我这个耳朵送给你,可以回去做一盘菜,当晚餐了吧!”

  血光映现中,猎人大惊失色,立刻知道了自己的残暴。

  有名的唐三藏玄奘法师,到尉迟公府上拜访,很欣赏尉迟公的儿子,看他年轻有为,假如出家的话,一定可以成为一代大师,他就问这个年轻人:

  “你跟我去出家,好吗?”

  年轻人听了,哈哈大笑:

  “简直笑话,我怎么会跟你去出家呢?”

  玄奘大师在当时是很受大唐皇帝的尊敬,尉迟公也很崇仰他。就直截了当地说:

  “你的根器这么好,我今天要定你做我徒弟,你非得跟我出家不可。”

  这个年轻人说:“你要我出家,好!只要你依我三个条件,我就跟你出家。”

  玄奘大师说:“有条件,那就好办了,你说!哪里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我是个读书人,无论我走到哪里里,你要有一辆车子装我的书,随我到哪里里。”

  玄奘大师一听:“噢!我就是喜欢读书人,没问题,这个条件可以答应你。”

  第二个条件,尉迟公子说:“我喜欢吃酒,无论到哪里里,要有一辆车子装满美酒随我走!”

  玄奘大师这一听,为难了:佛教的五戒之一就是不饮酒,我度你出家,你却还要我特地装一车酒跟在你后面,供你随时享用?这在我们听来,未免太不合理了吧!但是,玄奘大师为了爱才,仍慨然应允:

  “好吧!第二个条件也答应你,第三个条件是什么?”

  尉迟公子说:“你看,我这么年轻,我最欢喜的就是美丽的姑娘,所以,第三辆车子里,要装着千娇百媚的女子,我到哪里里,她们就跟我到哪里里。”

  伟大的玄奘大师,他有微妙的权巧方便教育,他说:

  “好!统统都承认你!”

  这个年轻人最初不懂佛法,美酒佳人,统统都要;懂了佛法以后,当然他什么都不要了。这位尉迟公子,就是后来继承唯识宗的慈恩窥基大师,也有人称他“三车大师”,就是因为他和玄奘大师之间的这一段得度因缘。

  过去的大德们,因为有这种权巧的教育,真是什么样的人才都能接引到正道上。禅宗的语录公案里,有一段“婆子烧庵”的典故,也是说明如何“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

  有一位虔诚的老婆婆,把房子让给一位参禅的师父,每天供养他,这位禅师一修就是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老婆婆想考验他,二十年来的功夫修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就吩咐年轻美貌的女儿说:“你送饭过去,趁他不注意的时候,上前把他抱住,叫他跟你说话,他说什么话,你回来告诉我。”

  那女儿照做了,回来告诉老婆婆:“母亲,我到了那里,抱住禅师,叫他说话,他说了两句话:“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上一句的意思是说:禅师像枯的木头长在山边,没有生机,没有感觉,表示不动心;下一句“三冬无暖气”,是说几个冬天过去了,没有再动一点妄心。照讲,修行到了这种功夫,也很不错啊;可是老婆婆一听,很失望、很伤心,立刻放了一把火将房子烧毁,还责骂禅师:“我二十年白白供养了一个俗汉啊!现在我不供养你了,你请吧!”

  这个禅师被赶走以后,觉得很惭愧,在外乡云游了一番,又回来了,还是请老婆婆方便,成就他,给他一个地方,让他继续参禅,又再参了三年。老婆婆又教女儿去试验他:

  “你再替我送饭去,抱住他,叫他说话。”

  这一次,年轻貌美的小姐抱住禅师的时候,这个禅师怎么说呢?他说: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千万不要给老婆婆知道啊!”

  小姐听了这话回来,照实告诉老婆婆,老婆婆一听,欢喜得不得了,她说:

  “好啊!好啊!我终于供养了一个真正开悟的大禅师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能给别人知,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悟的境界,因为本心里的世界只有直下承担,生命里的蜕化只有个人知道;千言万语说给人听,没有人懂得,没有人知道啊!禅师已不是当年那种“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的自了汉,他现在是真正觉悟,直下承担的人了。自己虽然无所不知,别人不了解也无妨。因为悟的境界是内证,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禅师第一次被老婆婆烧庵逐出,是因为他锋芒太露,不知内敛,虽参得禅的貌,却没有禅的髓;第二次面对考验时,禅师已经融合了“妙高顶上,不容言传”的义谛,老婆婆派人来套话,他就无一句话。

  二.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 

  有的人讲经,只有讲理没有讲事,太抽象、太玄妙,不容易懂得;有的人只讲事,不说理,又不能深入,不能使人心领神会。最好事以理显,理要事明,也就是事理要圆融。讲话、写文章更要有事有理。《华严经》是佛教经典之王,它也只不过讲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有时候,这个道理需要从事上来说明;有时候,那一个道理需要从理上去解释。

  过去有一个寺院,客堂里挂着一幅对联:“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第一句“须弥藏芥子”,是说须弥山很大很大,处处可以藏一粒芥菜子;第二句“芥子纳须弥”,这可难说了,一粒小小的芥菜子怎能把须弥山放到里面去呢?

  唐朝一个很有名的读书人叫李渤,因为读过的书达万卷之多,所以也有人称他“李万卷”。有一天,他在智常禅师的道场看到这幅对联,就对智常禅师说了:

  “唉!你们出家人文学太差了,这样不通的句子,也敢把它挂在墙上?”

  禅师说:“怎么不通呢?第一句可以从事上去解释,第二句要从理上去推想。”

  这个读书人仍然不能理解,智常禅师就说了:

  “儒家也有两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啊!”

  “那么,请你告诉我,你“读书破万卷”,万卷书读到哪里里去了?”

  那个读书人拍拍肚子:“万卷书都到这里来了!”

  禅师拿了本书说:“既然万卷的书都可以读到肚子里去,我这一本书,也请你放到肚子里去吧!”

  读书人一怔:“这是什么话!

  我是把万卷书的道理读进肚子里,这一本书是东西,我怎么能放到肚子里呢?”

  智常禅师一听,笑了:“万卷的书可以读到肚子里,那是理;芥子纳须弥,那也是理啊!”

  有的东西从事上就可以解释,有的东西要从理上去体会;所以佛经很重视以事明理这种圆融的教育,像《法华经》、《华严经》、《大宝积经》,都好像在说故事一样,道理就在此。有人说佛法很深、很难懂,其实佛经很浅,都在讲故事,只是故事的道理很深,不容易懂。像…

《特殊的教育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丛林的教育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