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的教育法
时间: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五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师:法师、大众(弟子永传记)
一.搬柴运水的生活教育
二.因材施教的启示教育
三.无情无理的棒喝教育
四.福慧双修的力行教育
各位法师、各位贵宾、各位护法居士:
过去中国大陆的佛教寺院,像现在的大学一样,有着教育的功能,当时称为“丛林”。过去的丛林,规划很完善,无论从建筑结构、人事组织,甚至于寺院供奉的佛菩萨圣像,处处都表现着完美的教育。比方说:像过去丛林寺院的建筑,比起现在台湾寺院的建筑就有很大的不同。台湾的寺院常常是一字排开,好像只要你朝寺院门口一站,整座寺院便可以一目了然;而丛林的建筑不同,它是一进一进、一层一层、重重迭叠的,就好像阿罗汉的四果位,或菩萨的五十二阶位,都是由浅至深,步步高升。
由丛林里的一些建筑名称,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意义。像“云水堂”,说明了出家人“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自在无忧的修行生活;“上客堂”,意味着丛林里所接待的都是上宾,各种名称都有佛教的含意。
丛林里职事的称呼,也各有它的教育意义:藏经楼管理藏经的称为“藏主”,管理寺地田产的叫“庄主”,管理库房的叫“库头”,煮饭的叫“饭头”,烧水的叫“水头”,烧菜的是“菜头”,管理园圃的是“园头”,打扫厕所的是“净头”。各位听到这里,有没有发现:丛林里的职称非“主”即“头”,对僧众人格的尊重可以说是到了极点。
我记得三十年前刚到台湾时,一些富贵家庭所雇用的女工叫做“下女”,由于我自幼受丛林教育薰染,习惯尊重别人,对于这种称呼很感到不以为然,为什么要把一个人叫做“下女”呢?假如叫做“管家”,不是很好吗?
除了建筑、职事名称以外,我们从供奉的佛菩萨圣像上,也可以看出丛林给予我们的教育意义。比方说:才到山门口,迎面就有一位胖胖的、笑咪咪的弥勒佛,用慈悲的笑容接受你;弥勒佛身后,常可看到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陀天将。这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可以说:佛教是用大慈悲摄受你,尽量给你欢喜,给你满足;但是,如果依然冥顽不化,只得用力量来度化你。这就等于我们在一个家庭里面,儿女需要父亲严格的教育,也需要母亲慈爱的照顾;严的折服,慈的摄受,同样地重要。所以《禅林宝训》有一句话:“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就是说:春风夏雨,可以使万物生育;秋天的霜,冬天的雪,也可以助长万物成熟。世间一切,从自然界乃至家庭的教育,它都是有一个爱的摄受,力的折服。
从山门直入,进了大雄宝殿,殿内供奉本尊,各个丛林所供奉的本尊各有差别,但都有它特殊的意义。比方说:大雄宝殿中间供的本尊是释迦牟尼佛,左边年长的是大迦叶尊者,是修头陀苦行的罗汉;右边年轻的是阿难尊者,是智能多闻第一的罗汉。这意思是什么呢?因为佛陀是一个能说能行的圣者,大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各代表行与解,把多闻、理解和修行合起来,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圆满果行了。
也有些大雄宝殿中间供奉毘卢遮那佛,那是佛的法身,左边供奉的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右边是大行普贤菩萨,这表示具足大行、大智,才能成就佛的法身。
这些都是启示我们:在佛教里,不要只重视知见,不重视实践;也不要只重视修行,而不重视知解。古德把行与解喻为“知目行足”--知见如眼睛,修行如双足,有眼睛,脚才能走;有脚,眼睛才能发挥作用。眼睛和脚相辅相成,才能行的安稳。可见,佛教非常重视“行解并重”、“知行合一”。
各位常常礼拜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及祂左右的胁侍菩萨--观音和势至,我们称为“西方三圣”,这是因为有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和大势至菩萨的大喜大舍,才能成就“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也就是无量寿阿弥陀佛的功德了。
今天讲的“丛林的教育法”,我分四点向大家介绍:
一.搬柴运水的生活教育
在丛林里,生活教育比思想教育还重要。
比方说:一进寺院,就先叫你把眼睛闭起来,把口收起来,要你心念凝注,不要乱看,不要乱讲。只要你随便看一下,马上就可以给你一个耳光:“看什么?这里那一样东西是你的”你讲一句话,也可以赏你耳光:“你!佛殿礼堂上,有你讲话的资格吗?”这不是严苛的体罚,这是告诉你:丛林的生活教育是不能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攀缘的,要把六根收摄回来,从内心观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印证佛法。
在丛林里面,行止间特别注重威仪,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上殿要排班,吃饭要过堂,举止进退皆有规矩,在在都要学习。大家心里会想:“我们几十岁的人了,还不会走路吗?吃了几十年饭了,还不会吃饭吗?”,这是因为不了解寺院的规律。寺院不同于俗家,在寺院中,一举一动都是修行,走路吃饭睡觉都可以参禅,这其中是有很深妙的解脱境界的。所以,到了丛林里,你就会感到自己确实是不会走路,不会吃饭。身心千般束缚,积年累月成了习惯,确实需要一一用心摆脱。吃饭端碗,要如“龙吞珠”;持箸捡菜,要如“凤点头”;行进走路,要像雁阵一字排开,上身不能动,像头顶着一盆油,四平八稳的走,在丛林里真是事事修行,处处法门啊!有一首偈语,很能说明这些律仪: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丛林里的生活教育,也非常重视作务,作务就是工作的意思。进了丛林,不管你过去何等高官厚爵,也不管你是何方名媛显贵,一切世俗名利都要坦然放下,叫你煮饭就煮饭,叫你担水就担水,一切随缘随喜,信受奉行。
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初创丛林,他的徒弟百丈怀海制订了丛林清规,就是现在很有名的“百丈清规”,这位百丈禅师提倡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修行生活,他本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建树了僧团修行的榜样。
禅宗里,有一则“老僧晒香菇”的公案,很能表达丛林生活教育的一面:
道元禅师的寺院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和尚,日正当中还在忙着舖晒香菇,道元禅师见了不忍心,劝他说:
“老和尚啊,太阳那么大,何必辛苦,自己晒香菇呢?”
老和尚朝他望了望:“我不晒香菇,谁来晒?”
“哎!年纪大了嘛,就不要晒啦!”道元禅师一番好意的说。
“哦?那么到底多大年纪才能晒香菇呢?”老和尚毫不领情。
“太阳这么热,何必这个时候晒呢?”道元禅师依然好意劝说。
“不这个时候晒,难道等太阳下了山再来晒吗?”老和尚暗藏机锋的说。
这是丛林里典型的禅和子(参禅修行的人),凡事绝不假手他人,对自己生命也是一刻千金的珍惜,既不在成败得失的妄见上徘徊,也不在声色货利的迷境上打转,身与命,具修行。
有名的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门下椿米推磨了八个月;寒山、拾得两位大师,在天台山的寺院里,还不是一样在厨房烧饭、煮菜吗?搬柴运水的修行生活,是丛林里陶贤铸圣的另一种教育方式。
有一次,仰山禅师扛着锄头从外面回来,他的老师沩山禅师就问:“你从哪里里回来?”
仰山禅师回答:“我从田里头回来。”
“田里还有人吗?”沩山问。
仰山一句话也不说,轻轻把锄头放下,叉手而立。
沩山禅师笑了,又问:“南山有人刈除新草吗?”
仰山禅师更不答话,拿起锄头就出门去了。
这则公案里,仰山锄头放下了,表示一切都在这里了,心里也没有负累了;沩山问“南山还有人除草吗?”表示还有工作未做,也就是有理事待观照,还未圆满,还不到放下的时候,所以仰山就默然拾起锄头又去工作了。禅,有时候,在生活里面是用身体力行来表现,不是用言语来巧饰的。
有人问大珠禅师:“您是怎么修行的?”
大珠禅师淡然一笑:“饥来吃饭,困来眠。”
各位也许会想:“肚子饿了就吃饭;疲累了就去睡觉,这样就叫“修行”吗?那我们天天都在吃饭睡觉,也算是天天都在修行喽?”当然不是。吃吃睡睡在一般世俗人只是行尸走肉而已,在丛林里,却是一种用功。大珠禅师破解得好:
“吃时不肯吃,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一般人吃饭,不肯好好吃,东挑西捡,嫌这嫌那,贪多贪少;睡觉也不安稳,翻来覆去的打妄想。如果,当吃饭时吃得饱,当睡觉时睡得好,还有什么比这更自在幸福的呢?这不就是修行了吗?
丛林的生活教育,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清闲,禅师们也不是只会吃饭睡觉,所谓“看似寻常最崎岖,成似容易却艰辛”,禅师们“饥来吃饭困来眠”的生活,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事实上,吃饭睡觉都在修行,要和内心的烦恼交战,其中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衡量揣想的。
丛林生活也是非常有规律有法制。厨房墙壁上有一幅对联,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教育:“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鎚”,意思是说:食物还没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尝,就给你三记铁棒;私下自己煮东西吃,要打九下铜鎚。这说明了丛林教育中,有种种严正艰难的打磨,磨得你大死一番之后,得以蜕化出重生的契机。
二.因材施教的启示教育
佛陀最擅长观机逗教,对商人就说商人的法,对政治家讲政治家的法,对军人讲军人的法。所谓“契理容易契机难”,要谈玄论妙符合佛法并不难,要大家听得懂,又能接受佛法就难了。所以,佛教界曾流传这么一个笑话:
有人问一位信徒:
“你要去哪里里?”
“我要去听经。”
“哦!是哪里一位法师讲的啊?”
“某某法师。”
“讲得好不好呢?”
“很好!很好!”
“怎么个好法?”…
《丛林的教育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