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叢林的教育法

  叢林的教育法

  

  時間: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五日

  地點:臺北國父紀念館

  對師:法師、大衆(弟子永傳記)

  一.搬柴運水的生活教育  

  二.因材施教的啓示教育

  叁.無情無理的棒喝教育  

  四.福慧雙修的力行教育

  各位法師、各位貴賓、各位護法居士:

  過去中國大陸的佛教寺院,像現在的大學一樣,有著教育的功能,當時稱爲“叢林”。過去的叢林,規劃很完善,無論從建築結構、人事組織,甚至于寺院供奉的佛菩薩聖像,處處都表現著完美的教育。比方說:像過去叢林寺院的建築,比起現在臺灣寺院的建築就有很大的不同。臺灣的寺院常常是一字排開,好像只要你朝寺院門口一站,整座寺院便可以一目了然;而叢林的建築不同,它是一進一進、一層一層、重重疊疊的,就好像阿羅漢的四果位,或菩薩的五十二階位,都是由淺至深,步步高升。

  由叢林裏的一些建築名稱,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意義。像“雲水堂”,說明了出家人“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裏遊”自在無憂的修行生活;“上客堂”,意味著叢林裏所接待的都是上賓,各種名稱都有佛教的含意。

  叢林裏職事的稱呼,也各有它的教育意義:藏經樓管理藏經的稱爲“藏主”,管理寺地田産的叫“莊主”,管理庫房的叫“庫頭”,煮飯的叫“飯頭”,燒水的叫“水頭”,燒菜的是“菜頭”,管理園圃的是“園頭”,打掃廁所的是“淨頭”。各位聽到這裏,有沒有發現:叢林裏的職稱非“主”即“頭”,對僧衆人格的尊重可以說是到了極點。

  我記得叁十年前剛到臺灣時,一些富貴家庭所雇用的女工叫做“下女”,由于我自幼受叢林教育薰染,習慣尊重別人,對于這種稱呼很感到不以爲然,爲什麼要把一個人叫做“下女”呢?假如叫做“管家”,不是很好嗎?

  除了建築、職事名稱以外,我們從供奉的佛菩薩聖像上,也可以看出叢林給予我們的教育意義。比方說:才到山門口,迎面就有一位胖胖的、笑咪咪的彌勒佛,用慈悲的笑容接受你;彌勒佛身後,常可看到一位威武凜然,手執金剛降魔杵的將軍,就是韋陀天將。這有什麼樣的意義呢?可以說:佛教是用大慈悲攝受你,盡量給你歡喜,給你滿足;但是,如果依然冥頑不化,只得用力量來度化你。這就等于我們在一個家庭裏面,兒女需要父親嚴格的教育,也需要母親慈愛的照顧;嚴的折服,慈的攝受,同樣地重要。所以《禅林寶訓》有一句話:“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就是說:春風夏雨,可以使萬物生育;秋天的霜,冬天的雪,也可以助長萬物成熟。世間一切,從自然界乃至家庭的教育,它都是有一個愛的攝受,力的折服。

  從山門直入,進了大雄寶殿,殿內供奉本尊,各個叢林所供奉的本尊各有差別,但都有它特殊的意義。比方說:大雄寶殿中間供的本尊是釋迦牟尼佛,左邊年長的是大迦葉尊者,是修頭陀苦行的羅漢;右邊年輕的是阿難尊者,是智能多聞第一的羅漢。這意思是什麼呢?因爲佛陀是一個能說能行的聖者,大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各代表行與解,把多聞、理解和修行合起來,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圓滿果行了。

  也有些大雄寶殿中間供奉毘盧遮那佛,那是佛的法身,左邊供奉的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右邊是大行普賢菩薩,這表示具足大行、大智,才能成就佛的法身。

  這些都是啓示我們:在佛教裏,不要只重視知見,不重視實踐;也不要只重視修行,而不重視知解。古德把行與解喻爲“知目行足”--知見如眼睛,修行如雙足,有眼睛,腳才能走;有腳,眼睛才能發揮作用。眼睛和腳相輔相成,才能行的安穩。可見,佛教非常重視“行解並重”、“知行合一”。

  各位常常禮拜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以及祂左右的脅侍菩薩--觀音和勢至,我們稱爲“西方叁聖”,這是因爲有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和大勢至菩薩的大喜大舍,才能成就“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也就是無量壽阿彌陀佛的功德了。

  今天講的“叢林的教育法”,我分四點向大家介紹:

  一.搬柴運水的生活教育

  在叢林裏,生活教育比思想教育還重要。

  比方說:一進寺院,就先叫你把眼睛閉起來,把口收起來,要你心念凝注,不要亂看,不要亂講。只要你隨便看一下,馬上就可以給你一個耳光:“看什麼?這裏那一樣東西是你的”你講一句話,也可以賞你耳光:“你!佛殿禮堂上,有你講話的資格嗎?”這不是嚴苛的體罰,這是告訴你:叢林的生活教育是不能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攀緣的,要把六根收攝回來,從內心觀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印證佛法。

  在叢林裏面,行止間特別注重威儀,所謂“叁千威儀,八萬細行”,你上殿要排班,吃飯要過堂,舉止進退皆有規矩,在在都要學習。大家心裏會想:“我們幾十歲的人了,還不會走路嗎?吃了幾十年飯了,還不會吃飯嗎?”,這是因爲不了解寺院的規律。寺院不同于俗家,在寺院中,一舉一動都是修行,走路吃飯睡覺都可以參禅,這其中是有很深妙的解脫境界的。所以,到了叢林裏,你就會感到自己確實是不會走路,不會吃飯。身心千般束縛,積年累月成了習慣,確實需要一一用心擺脫。吃飯端碗,要如“龍吞珠”;持箸撿菜,要如“鳳點頭”;行進走路,要像雁陣一字排開,上身不能動,像頭頂著一盆油,四平八穩的走,在叢林裏真是事事修行,處處法門啊!有一首偈語,很能說明這些律儀: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叢林裏的生活教育,也非常重視作務,作務就是工作的意思。進了叢林,不管你過去何等高官厚爵,也不管你是何方名媛顯貴,一切世俗名利都要坦然放下,叫你煮飯就煮飯,叫你擔水就擔水,一切隨緣隨喜,信受奉行。

  唐朝的馬祖道一禅師初創叢林,他的徒弟百丈懷海製訂了叢林清規,就是現在很有名的“百丈清規”,這位百丈禅師提倡搬柴運水無非是禅的修行生活,他本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建樹了僧團修行的榜樣。

  禅宗裏,有一則“老僧曬香菇”的公案,很能表達叢林生活教育的一面:

  道元禅師的寺院裏,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和尚,日正當中還在忙著舖曬香菇,道元禅師見了不忍心,勸他說:

  “老和尚啊,太陽那麼大,何必辛苦,自己曬香菇呢?”

  老和尚朝他望了望:“我不曬香菇,誰來曬?”

  “哎!年紀大了嘛,就不要曬啦!”道元禅師一番好意的說。

  “哦?那麼到底多大年紀才能曬香菇呢?”老和尚毫不領情。

  “太陽這麼熱,何必這個時候曬呢?”道元禅師依然好意勸說。

  “不這個時候曬,難道等太陽下了山再來曬嗎?”老和尚暗藏機鋒的說。

  這是叢林裏典型的禅和子(參禅修行的人),凡事絕不假手他人,對自己生命也是一刻千金的珍惜,既不在成敗得失的妄見上徘徊,也不在聲色貨利的迷境上打轉,身與命,具修行。

  有名的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門下椿米推磨了八個月;寒山、拾得兩位大師,在天臺山的寺院裏,還不是一樣在廚房燒飯、煮菜嗎?搬柴運水的修行生活,是叢林裏陶賢鑄聖的另一種教育方式。

  有一次,仰山禅師扛著鋤頭從外面回來,他的老師沩山禅師就問:“你從哪裏裏回來?”

  仰山禅師回答:“我從田裏頭回來。”

  “田裏還有人嗎?”沩山問。

  仰山一句話也不說,輕輕把鋤頭放下,叉手而立。

  沩山禅師笑了,又問:“南山有人刈除新草嗎?”

  仰山禅師更不答話,拿起鋤頭就出門去了。

  這則公案裏,仰山鋤頭放下了,表示一切都在這裏了,心裏也沒有負累了;沩山問“南山還有人除草嗎?”表示還有工作未做,也就是有理事待觀照,還未圓滿,還不到放下的時候,所以仰山就默然拾起鋤頭又去工作了。禅,有時候,在生活裏面是用身體力行來表現,不是用言語來巧飾的。

  有人問大珠禅師:“您是怎麼修行的?”

  大珠禅師淡然一笑:“饑來吃飯,困來眠。”

  各位也許會想:“肚子餓了就吃飯;疲累了就去睡覺,這樣就叫“修行”嗎?那我們天天都在吃飯睡覺,也算是天天都在修行喽?”當然不是。吃吃睡睡在一般世俗人只是行屍走肉而已,在叢林裏,卻是一種用功。大珠禅師破解得好:

  “吃時不肯吃,百種思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

  一般人吃飯,不肯好好吃,東挑西撿,嫌這嫌那,貪多貪少;睡覺也不安穩,翻來覆去的打妄想。如果,當吃飯時吃得飽,當睡覺時睡得好,還有什麼比這更自在幸福的呢?這不就是修行了嗎?

  叢林的生活教育,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清閑,禅師們也不是只會吃飯睡覺,所謂“看似尋常最崎岖,成似容易卻艱辛”,禅師們“饑來吃飯困來眠”的生活,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事實上,吃飯睡覺都在修行,要和內心的煩惱交戰,其中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衡量揣想的。

  叢林生活也是非常有規律有法製。廚房牆壁上有一幅對聯,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活教育:“未供先嘗叁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鎚”,意思是說:食物還沒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嘗,就給你叁記鐵棒;私下自己煮東西吃,要打九下銅鎚。這說明了叢林教育中,有種種嚴正艱難的打磨,磨得你大死一番之後,得以蛻化出重生的契機。

  二.因材施教的啓示教育

  佛陀最擅長觀機逗教,對商人就說商人的法,對政治家講政治家的法,對軍人講軍人的法。所謂“契理容易契機難”,要談玄論妙符合佛法並不難,要大家聽得懂,又能接受佛法就難了。所以,佛教界曾流傳這麼一個笑話:

  有人問一位信徒:

  “你要去哪裏裏?”

  “我要去聽經。”

  “哦!是哪裏一位法師講的啊?”

  “某某法師。”

  “講得好不好呢?”

  “很好!很好!”

  “怎麼個好法?”…

《叢林的教育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陀的教育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