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衣食住行談禅宗的生活

  從衣食住行談禅宗的生活

  

  時間:公元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四日

  地點:臺北國父紀念館

  對象:法師、居士 (弟子方杞記)

  一.從雲遊參訪來談禅者的衣食住行

  二.從生活作務來談禅者的衣食住行

  叁.從待人接物來談禅者的衣食住行

  四.從修行悟道來談禅者的衣食住行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從衣食住行來談禅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們每一個人的關系非常密切。講到生活,我們都離開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門裏修道的禅師,他們衣、食、住、行的情形又是怎麼樣呢?

  有人問法華山的全舉禅師:

  “當初佛陀勉勵弟子們要發四弘誓願,請問禅師:你的弘願是什麼呢?”

  全舉禅師回答的非常妙:

  “你問起我的四弘誓願,我是“饑來要吃飯,寒來要添衣,困時伸腳睡,熱處要風吹”,我肚子餓了要吃飯,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時伸腿就睡覺,天熱就想吹吹風,你看如何?”

  全舉禅師這一段話,可以說把禅的本來面目表達得非常透徹。禅不是離開生活,也不是閉關到深山裏自我了斷,而是在言行動靜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現出平常心,不起分別妄念,這衣食住行裏面就有禅。雖然是穿衣吃飯這樣簡單的事,我們一般人卻不敢自己承擔,很多人明明熱衷名利,卻千方百計開脫自己:“哼!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你如果說他好吃懶做、貪睡愛穿,他就把臉這麼一板呀!更不喜歡你了。真實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認,這就是沒有擔當,而禅師們是直下承擔,毫無罣礙的:“我全舉啊!四弘誓願就是吃飯,就是穿衣,就是睡覺,就是要風吹!”

  息惡心,除妄想,坦坦蕩蕩面對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況禅師們的吃飯、穿衣、睡覺、吹風裏面,還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風光呢。常常有人問禅師:

  “你如何參禅?”

  禅師回答:

  “吃飯,睡覺。”

  “喔?吃飯睡覺,這等事大家都會啊!和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如果學禅就只是吃飯睡覺,那又有什麼了不起?”

  “這個不同。社會世俗的人,吃飯,他挑挑揀揀,吃得不甘味;睡覺,他輾轉反側,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煩惱纏身,當吃他不吃,當睡他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寬廣大床,他寢不能安。處處計較分別,顛倒困頓,禅不是這樣的啊!”

  禅,是一種歡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樹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樣是吃飯睡覺,有禅沒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樣。譬如一間寺廟蓋在山林裏、水泉邊,和蓋在垃圾場旁、屠宰場邊,氣氛就是不一樣。

  禅師們在衣著上,有時穿百衲衣,破破爛爛也不要緊;有時穿金縷袈裟,也不覺得榮耀。因爲“黃金白玉非爲貴,唯有袈裟披肩難”,袈裟和缽盂,在一個禅者心中,價值勝過萬锺富貴。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師離世隱居,把衣食住行的欲念悉數抛棄,把妙真如性高高升華後,寫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株松花食有余;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對禅師們只是過眼的雲煙。

  禅者的吃,是怎樣的生活呢?住,可以樹下一宿;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缽飯送進嘴裏之前,要先念叁句偈:

  “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衆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這首偈子,再吃飯。所謂“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就是禅者吃的生活。對一個參學修道的禅者來說,“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爲上客,無邊法界任逍遙”,就是不貪口腹食欲的寫照。

  說到禅師們的住,山林水邊、街頭巷尾,都可以隨緣安住,清涼自在。古德說:“密富禅貧方便淨”,密富,學密宗要有錢,因爲壇場供養耗費多;禅貧,學禅清儉,在家裏的地板可以打坐,在辦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在高雄到臺北的火車上都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邊都可以參禅,所以學禅不需要什麼費用;方便淨,學淨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禅悅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是說真正的禅者,禅就可以當食住。參禅參到歡喜了,無所住,也無所不住,常以禅悅爲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禅者的一個床。

  有一位禅師說:“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不思他;時人若問居何處,青山綠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棲身心于大千世界,樹木蔬食都可以裹腹,草葉爲衣,心如明月清淨無染;一生不起雜念,也沒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綠水爲家。現代人都住高樓籠屋,用冰箱電視,想一想:禅者那種青山綠水的悠遊住境多麼美好啊!

  說到禅者的行,真是“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皆是禅”了,一個禅者遊方參訪,風光無限,“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裏遊;爲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麼逍遙自在的生活,禅師們和大自然結合在一起,隨緣放曠,任運逍遙,禅,就是一個“自然”。

  在叢林裏修鏈的禅者,是刻苦自勵的,要嚴格在團體裏自我提升。他們出家的行儀可以用八句話來形容: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皈依叁寶複何憂。”

  禅師們的行止,注重“四威儀”,就是“行如風,坐如鍾,立如松,臥如弓”,寓法相于性相之中,寄妙理于俗理之外,行止之間,自有高岩千仞、碧海萬頃的氣度。

  假如你們各位要學禅的話,我也有四句話給你們參考,讓各位了解禅者的生活:

  “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

  吃飯叁稱念,過堂五觀想。”

  禅師的衣單有多重?規定只有二斤半。在座的女士小姐們,誰沒有十件二十套衣服?你要來聽佛學講座,把衣服東挑西揀:唉!我昨天才穿這件,今天不能再穿啊!這一件我也穿過啦,那一件我也穿過啦,紅的穿過了,綠的也穿過了,不行呀!滿櫃衣裳都不能穿。禅者是沒有這麼多分別心的,禅者的衣裳穿來穿去就這麼一件百衲衣,因爲他們的生活裏,有比衣裳門面更重要的事。

  “洗臉兩把半”,是說禅堂生活裏,洗臉只要兩把半。什麼兩把半?就是一、二百個人只用一盆水洗臉,大家輪流用毛巾沾一下,到溝邊洗過臉,再回來沾一次洗,就是兩把,然後再扭擰出一點水,算兩把半。它的意思不一定規限用水量,而是盡量在生活上要求簡單。現代人不但洗手、洗臉不能兩把半,進盥洗間都要半個小時才出來喔!在生活裏面養成許多奢糜的習氣,像禮服要八九套,宴客十幾道菜,把大好的生命和時間都浪費了。我在桃園國際機場候機時,聽到兩個人送行的對話:

  “今天出國,天氣真好哇!”

  “可不是!昨天還嘩啦嘩啦下大雨呢!”

  “就是說呀,街上還積著水沒退。”

  “正巧我今天趕著出國開會。”

  “正好放晴了,您老運氣好。”

  “哪裏裏!哪裏裏!今天天氣真好哇!”

  “可不是......”

  到機場來回送行一趟,只是爲了講“今天天氣真好哇!”,這樣的生命算不算浪費?禅,是簡單、愉快、放曠的感受,沒有禅,生活會很枯燥乏味。

  “吃飯叁稱念”,就是吃飯前,合掌稱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衆生”,這種稱念,養成了修道參禅者心裏時時悲憫奉獻、救度衆生的胸襟。佛教和其它宗教有一點不一樣:我們佛教徒吃飯祈禱,是長養悲憫心,發願供養法界衆生;而其它的宗教呢,他們祈禱“神啊!上帝啊!主啊!天父啊!請您賜給我飲食,賜給我可口的面包,賜給我奶油......”。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個父親的兒女信仰別的宗教,飯前祈禱:“神啊!上帝啊!感謝您賜給我面包、奶油!”,他父親很生氣,一巴掌掴上去:“你這不孝子!這是爸爸我辛苦流汗賺來的食物,怎麼是上主賜給你的?我天天供養你,你一聲謝謝都沒有,反而去感恩那個“信就得救,信就得永生”的上主,這像話嗎?”現在我們民間的信仰,到廟裏拜拜也是一樣,都是祈求財富啊,向神要求平安、健康、得救、無災厄,這種信仰建立在貪心上,那裏會有宗教的體驗呢!

  真正的禅者,是一種奉獻,是一種喜舍,是擴大自己,悲憫衆生。所以,我們的社會如果有禅,不但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升華我們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國家的道德心態。

  至于“過堂五觀想”,是要禅者在飯前飯後反躬自省,滌除塵垢,秉持修行正念: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一絲一縷,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要多多感恩惜福。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有資格來享受豐富的供養嗎?

  3.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吃飯,要用平等心、慚愧心、感恩心,不要起貪瞋妄心,分別飲食好惡。

  4.正事良藥,爲療形枯──吃飯,只是當做湯藥一樣,治療這個身體的饑餓病,不讓身體衰毀,才有氣力修行。在禅者眼中,青菜豆羹,美食佳肴,滋味一模一樣,禅者不是爲口腹食欲而活的。

  5.爲成道故,應受此食──禅者無心于飲食,但爲了借假修真,成就無上的菩提道業,又不可不吃飯。

  我現在把禅者衣、食、住、行的生活,分四點向大家做個簡單的解說:

  一.從雲遊參訪來談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師們啊!就是喜歡雲遊參訪:到白雲深處,如見宇宙之浩瀚;到山澤水湄,即見生命之真如。中國地大寺多,從北京到五臺山,從山西到普陀山,曉行夜宿,刮風淋雨,步步參學,時時開悟,禅師們的叁昧慧根就深植不滅了,衣食住行也成爲學佛的道場了。我現在說幾個禅師雲遊參訪的公案給大家聽聽:

  有一天,智學、智道師兄弟參訪求法,來到有名的無叁禅師處。這個無叁禅師,對于來參訪他的人,只要一開口問話,他就二話不說,出其不意的打上去,每求必打。智學師兄弟兩人爲了參學求道,不能不問,結果今天也被他打,…

《從衣食住行談禅宗的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