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时间:公元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四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居士 (弟子方杞记)
一.从云游参访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二.从生活作务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三.从待人接物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四.从修行悟道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从衣食住行来谈禅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讲到生活,我们都离开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门里修道的禅师,他们衣、食、住、行的情形又是怎么样呢?
有人问法华山的全举禅师:
“当初佛陀勉励弟子们要发四弘誓愿,请问禅师:你的弘愿是什么呢?”
全举禅师回答的非常妙:
“你问起我的四弘誓愿,我是“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时伸腿就睡觉,天热就想吹吹风,你看如何?”
全举禅师这一段话,可以说把禅的本来面目表达得非常透彻。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念,这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虽然是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我们一般人却不敢自己承担,很多人明明热衷名利,却千方百计开脱自己:“哼!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你如果说他好吃懒做、贪睡爱穿,他就把脸这么一板呀!更不喜欢你了。真实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认,这就是没有担当,而禅师们是直下承担,毫无罣碍的:“我全举啊!四弘誓愿就是吃饭,就是穿衣,就是睡觉,就是要风吹!”
息恶心,除妄想,坦坦荡荡面对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况禅师们的吃饭、穿衣、睡觉、吹风里面,还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风光呢。常常有人问禅师:
“你如何参禅?”
禅师回答:
“吃饭,睡觉。”
“喔?吃饭睡觉,这等事大家都会啊!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学禅就只是吃饭睡觉,那又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不同。社会世俗的人,吃饭,他挑挑拣拣,吃得不甘味;睡觉,他辗转反侧,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烦恼缠身,当吃他不吃,当睡他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宽广大床,他寝不能安。处处计较分别,颠倒困顿,禅不是这样的啊!”
禅,是一种欢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树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譬如一间寺庙盖在山林里、水泉边,和盖在垃圾场旁、屠宰场边,气氛就是不一样。
禅师们在衣着上,有时穿百衲衣,破破烂烂也不要紧;有时穿金缕袈裟,也不觉得荣耀。因为“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袈裟和钵盂,在一个禅者心中,价值胜过万锺富贵。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离世隐居,把衣食住行的欲念悉数抛弃,把妙真如性高高升华后,写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对禅师们只是过眼的云烟。
禅者的吃,是怎样的生活呢?住,可以树下一宿;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钵饭送进嘴里之前,要先念三句偈: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这首偈子,再吃饭。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就是禅者吃的生活。对一个参学修道的禅者来说,“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无边法界任逍遥”,就是不贪口腹食欲的写照。
说到禅师们的住,山林水边、街头巷尾,都可以随缘安住,清凉自在。古德说:“密富禅贫方便净”,密富,学密宗要有钱,因为坛场供养耗费多;禅贫,学禅清俭,在家里的地板可以打坐,在办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在高雄到台北的火车上都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边都可以参禅,所以学禅不需要什么费用;方便净,学净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禅悦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是说真正的禅者,禅就可以当食住。参禅参到欢喜了,无所住,也无所不住,常以禅悦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禅者的一个床。
有一位禅师说:“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不思他;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栖身心于大千世界,树木蔬食都可以裹腹,草叶为衣,心如明月清净无染;一生不起杂念,也没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绿水为家。现代人都住高楼笼屋,用冰箱电视,想一想:禅者那种青山绿水的悠游住境多么美好啊!
说到禅者的行,真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皆是禅”了,一个禅者游方参访,风光无限,“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禅师们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禅,就是一个“自然”。
在丛林里修链的禅者,是刻苦自励的,要严格在团体里自我提升。他们出家的行仪可以用八句话来形容: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皈依三宝复何忧。”
禅师们的行止,注重“四威仪”,就是“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寓法相于性相之中,寄妙理于俗理之外,行止之间,自有高岩千仞、碧海万顷的气度。
假如你们各位要学禅的话,我也有四句话给你们参考,让各位了解禅者的生活: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
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师的衣单有多重?规定只有二斤半。在座的女士小姐们,谁没有十件二十套衣服?你要来听佛学讲座,把衣服东挑西拣:唉!我昨天才穿这件,今天不能再穿啊!这一件我也穿过啦,那一件我也穿过啦,红的穿过了,绿的也穿过了,不行呀!满柜衣裳都不能穿。禅者是没有这么多分别心的,禅者的衣裳穿来穿去就这么一件百衲衣,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有比衣裳门面更重要的事。
“洗脸两把半”,是说禅堂生活里,洗脸只要两把半。什么两把半?就是一、二百个人只用一盆水洗脸,大家轮流用毛巾沾一下,到沟边洗过脸,再回来沾一次洗,就是两把,然后再扭拧出一点水,算两把半。它的意思不一定规限用水量,而是尽量在生活上要求简单。现代人不但洗手、洗脸不能两把半,进盥洗间都要半个小时才出来喔!在生活里面养成许多奢糜的习气,像礼服要八九套,宴客十几道菜,把大好的生命和时间都浪费了。我在桃园国际机场候机时,听到两个人送行的对话:
“今天出国,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昨天还哗啦哗啦下大雨呢!”
“就是说呀,街上还积着水没退。”
“正巧我今天赶着出国开会。”
“正好放晴了,您老运气好。”
“哪里里!哪里里!今天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
到机场来回送行一趟,只是为了讲“今天天气真好哇!”,这样的生命算不算浪费?禅,是简单、愉快、放旷的感受,没有禅,生活会很枯燥乏味。
“吃饭三称念”,就是吃饭前,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种称念,养成了修道参禅者心里时时悲悯奉献、救度众生的胸襟。佛教和其它宗教有一点不一样:我们佛教徒吃饭祈祷,是长养悲悯心,发愿供养法界众生;而其它的宗教呢,他们祈祷“神啊!上帝啊!主啊!天父啊!请您赐给我饮食,赐给我可口的面包,赐给我奶油......”。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父亲的儿女信仰别的宗教,饭前祈祷:“神啊!上帝啊!感谢您赐给我面包、奶油!”,他父亲很生气,一巴掌掴上去:“你这不孝子!这是爸爸我辛苦流汗赚来的食物,怎么是上主赐给你的?我天天供养你,你一声谢谢都没有,反而去感恩那个“信就得救,信就得永生”的上主,这像话吗?”现在我们民间的信仰,到庙里拜拜也是一样,都是祈求财富啊,向神要求平安、健康、得救、无灾厄,这种信仰建立在贪心上,那里会有宗教的体验呢!
真正的禅者,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喜舍,是扩大自己,悲悯众生。所以,我们的社会如果有禅,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升华我们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道德心态。
至于“过堂五观想”,是要禅者在饭前饭后反躬自省,涤除尘垢,秉持修行正念: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多多感恩惜福。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有资格来享受丰富的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饭,要用平等心、惭愧心、感恩心,不要起贪瞋妄心,分别饮食好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当做汤药一样,治疗这个身体的饥饿病,不让身体衰毁,才有气力修行。在禅者眼中,青菜豆羹,美食佳肴,滋味一模一样,禅者不是为口腹食欲而活的。
5.为成道故,应受此食──禅者无心于饮食,但为了借假修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业,又不可不吃饭。
我现在把禅者衣、食、住、行的生活,分四点向大家做个简单的解说:
一.从云游参访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啊!就是喜欢云游参访:到白云深处,如见宇宙之浩瀚;到山泽水湄,即见生命之真如。中国地大寺多,从北京到五台山,从山西到普陀山,晓行夜宿,刮风淋雨,步步参学,时时开悟,禅师们的三昧慧根就深植不灭了,衣食住行也成为学佛的道场了。我现在说几个禅师云游参访的公案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智学、智道师兄弟参访求法,来到有名的无三禅师处。这个无三禅师,对于来参访他的人,只要一开口问话,他就二话不说,出其不意的打上去,每求必打。智学师兄弟两人为了参学求道,不能不问,结果今天也被他打,…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