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P2

  ..续本文上一页明天又被他打,没有一次躲得过。无三禅师打人的技术非常高明,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心神一散,“啪!”,一个巴掌、一支棍子就飞过来了。这个师兄弟两人每问一定被打,就商量:我们今天不进屋子,只在门外问,他如果回答我们,我们就听;要打我们,我们拔腿就躲得远远的,不给他打。师兄弟两人如此一番商议,自以为很高明,好!便在门外扬声问:

  “禅师!禅师!我们有问题请您开示!”

  无三禅师大喝一声,用声音打过来:

  “你们是什么东西!

  ”

  师兄弟两人乍闻狮子吼,心头一凛,不由自主跪下来,顿时矮了半截。

  禅师传授禅法,总是出乎凡心臆想之外,如同絃音常在絃音外,青山更在青山外,甚至于无我相、无人相、无诸相,不但声闻缘觉,悉皆念佛念法,连衣食住行都是菩提般若的化身。

  仙崖禅师有一个徒弟,想到别处去参访修行,仙崖禅师很高兴,就嘱咐他到某地某寺、某山某院去参访,等于现在要留学时,老师会告诉你到哪里个大学去升学研究。这个徒弟很欢喜,就遵照仙崖禅师的指示准备游学,临行前,向师父辞行,仙崖禅师高高兴兴把他叫住,兜头打他一棒!徒弟被打得莫名其妙,抗声问:

  “师父!既然允许我云游参学,为何又打我?”

  仙崖禅师呵呵大笑,转身即走。这个徒弟托人去问,仙崖回答的很妙:

  “我啊!因为他要走,打他一下,让他知道怎样做师父啊!”

  仙崖禅师慈悲,又疼爱徒弟,打他一下,要他时时不忘初心,无论云游何处,山丛水陬,朝夕惕励,勿失勿忘。随身以道念为衣,以禅悦为食,以正法为住,以参学为行。仙崖禅师这一打,涵意多么深远!

  有名的懒融禅师,他云游参访一段时间后,找了个深山岩穴修行,多少年都不下山。因为他名震朝野,皇帝特别派遣大臣来寻访他,请他上朝相见。懒融禅师也懒得跟大臣多费唇舌,当着大臣的面,让鼻涕一直流啊流的流下来,大臣看不过去,就劝告他:

  “禅师,您的鼻涕都流到嘴边了,擦一擦吧!”

  懒融禅师把眼睛一扫:

  “你讲什么?我才没时间为你们俗人揩鼻涕呢!”

  连鼻涕都没有时间去擦,可见他修行精进到什么程度。后来大臣肚子饿了,懒融禅师顺手拿了一些石头放进锅里煮,大臣看了很奇怪,问:

  “煮石头做什么?”

  “咦,拿来吃啊!”

  大臣很惊讶:“什么!石头怎么能吃呢?”

  懒融禅师就当着大臣的面吃起石头来,石头到了禅师嘴里,像马铃薯、山芋一样,被禅师一块一块的吃下去。

  大臣还不死心,提起“皇上请您上朝相见”的话,懒融禅师把石头一放,说了几句很有禅味的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这几句话凸显了懒融禅师在禅行上的超越:他,把世间功名富贵视同尘土,全不放在心上,草树藤萝下枕石而卧,便有种种胜妙自在。天子王侯,算什么?生死都无惧了,还忧愁什么?还放不下什么?

  人到无求品自高。禅者,最大的特色就是无欲无求,无烦与恼,这种特色在云游参访时尤其明显,呈现了禅师们清净超越的品格──衣食无沾滞,随缘放旷;行住是云水,自来自去。对一个云游参访的禅师来说,衣食住行,一一是妙谛,何处不自在。

  二.从生活作务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b

  禅师们非常重视生活里的劳动和服务,像:

  黄檗禅师曾经开田、摘菜,流汗田里......

  沩山禅师曾经摘茶、合酱、泥壁,从茶园工作到厨房,从做酱菜到水泥粉墙、挑砖砌瓦,样样做过。

  石霜禅师在米坊里做筛米,双手不停劳动......

  云岩作鞋,孜孜的帮人家补鞋、做鞋......

  临济栽松、锄地,将一棵棵树苗种下......

  仰山牧牛、开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

  洞山锄茶园,一锄锄挥下,汗流如注......

  云门担米,寺里的米粮都由他一肩肩挑起......

  玄沙砍柴,那握着柴刀的手厚茧累累......

  赵州扫地,日扫夜扫,多少烦恼扫成堆......

  雪峰斫槽、蒸饭、畲田,不发一声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头下耕耘......

  丹霞除草、莳花,从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义谛......

  禅师们就是这样在生活里作务,千锤百链,忍苦耐劳,使肉身更坚强,让心志更纯一,如同利剑淬链自寒水与烈火,禅师也是从心苦与身颓中超脱的。别以为参禅的人不费心力,身体轻飘飘地,心扩大了,好像超越了世界,好像神仙一样腾云驾雾......;真正的禅不是这样!禅,是面对现实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劳筋骨,要在生活里面植根,再慢慢的升华、渐渐的扩大,心灵可以高上万丈青天,脚却要踏着实地,这是禅要求我们的主要内容。

  我在佛光山训练徒众,最初也依照古丛林作务方式,要大家搬柴、挖土......,后来很多家长和寺庙住持都不肯让子弟来佛光山念书,说我们莫名其妙!要做工不会在家里做,还跑到佛光山做啊?既然大家认为不好,好!所有的学生们就停止挖土、运砖......,十年来都不做粗工,只有每天修行,每天读书,什么粗活都不做。哎!家长们又说啦:哼!佛光山只叫学生读书修行,不给他们工作历练,将来什么事都不会做啦!像这样,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究竟怎么办好?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之间开悟的。

  像我们出家人,再怎样努力也有人说闲话:譬如有发心写文章、做出版的,有人就说了:某某只会写不会讲。赶快发心弘法讲经,又有人批评说只会讲,不会做。好啦!发心在国内各地建分别院,在海外开辟道场,兴办教育,推广佛教文化,做慈济、义诊,设养老院、育幼院,又受到那些人的攻击,说某某人只会办事业,自己都没有修行。好!我们来提倡修行:打禅七、念佛,办传戒会、信徒讲习会、闭关、不倒单、过午不食......通通一起来、一起来!好啦!又有人批评说:不管怎么样修行,英文一句都不会讲啦!

  其实,禅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扎根的,一切的苦修作务不是拿来炫耀的,大家不要以为禅就是古怪的样子:垂帘闭目,手持念珠不理睬人;结印趺坐,不食人间烟火,那是故神其貌的空禅。要工作,要务实,要体验,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禅!

  三.从待人接物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有名的“赵州茶”、“云门饼”的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来参访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来过没有?”

  “没有。”

  赵州一笑:“吃茶去!”

  又有人来拜访,禅师合十问讯:

  “你来过没有?”

  “来过!”

  赵州一笑:“吃茶去!”

  旁边的弟子听到了,觉得迷惑,就请示:

  “禅师,那没有来过的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究竟什么人可以吃茶去?”

  赵州莞尔一笑:“吃茶去!”

  茶叶,有三种味道:第一次泡开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涩涩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去体验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涩味──人在青年时期,多采多姿,自由快乐,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后,为工作奔波,为家小妻儿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唉!体衰力弱,病痛缠身,是艰涩的味道了。当然这人生三味不是绝对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时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们哪里一个人没有尝过人生的三种味道?天天吃茶、吃茶,从吃茶里面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三种滋味。

  云门禅师对于待人接物,曾经有极恰当的两句偈: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禅者修禅,是要破痴迷,除尘妄,“纵遇刀锋常坦坦,假饶毒药亦闲闲”的,精魂游魄都要放下,何况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禅师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禅者待人接物的风姿:

  一个吝啬的大财主收集了很多古董,展览给大家看,妙喜禅师也来开眼界。看完了收藏品后,妙喜禅师向大财主说:“这些古董不算最有价值。我有三件人间奇珍殊宝,敢夸举世无匹!”

  大财主立刻追问:“请说是什么宝物?”

  “喔,这三件宝贝,一是孔子的拐杖,二是周公的帽子,三是文王吃过的饭碗,全都价值非凡!”

  财主爷一听,大喜过望:“哇!您有这样的宝贝啊,太好了!可不可以让给我?”

  “可以是可以,不过,你买得起吗?一千两银子一件哪里!”

  财主拨拨算盘,亟想得到宝物,就答应了。回家后,怕禅师反悔,立刻派人携三千两银子来换宝物。妙喜禅师不动声色,悄悄吩咐徒弟到后院拆下一只旧桌脚,找一顶禅师冬天戴的济公帽,和一个餵猫的破饭碗一起拿来,着人带回去给财主:

  “这就是孔子的拐杖,周公的帽,文王的饭碗了!请上覆你家老爷便是。”

  来人不敢作声,战战兢兢捧了回去,果然换来一顿臭骂:

  “混账东西!这哪里里是什么宝物!明明是一截桌脚,一顶旧帽,一个破碗嘛!”

  财主立刻气冲冲赶来理论,暴跳如雷:

  “禅师,这太岂有此理了!这三件东西一个钱也不值,怎么可以骗我说是孔子拐杖、周公帽、文王碗呢!快把三千两银子还我来!”

  妙喜禅师微笑安抚道:

  “不要乱说!我这三样东西比三千两银子的价值还高呢!你想想:你的银钱再多,你的宝贝再多,能增加道德吗?能增加智能吗?能了脱生死吗?能增长福报吗?现在你这三千两银子,我拿去替你救灾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福报功德你来生都用不完了。阿弥陀佛!”

  这是以化缘度众的一个事例。禅者待人接物…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