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衣食住行談禅宗的生活▪P2

  ..續本文上一頁明天又被他打,沒有一次躲得過。無叁禅師打人的技術非常高明,當你不注意的時候,心神一散,“啪!”,一個巴掌、一支棍子就飛過來了。這個師兄弟兩人每問一定被打,就商量:我們今天不進屋子,只在門外問,他如果回答我們,我們就聽;要打我們,我們拔腿就躲得遠遠的,不給他打。師兄弟兩人如此一番商議,自以爲很高明,好!便在門外揚聲問:

  “禅師!禅師!我們有問題請您開示!”

  無叁禅師大喝一聲,用聲音打過來:

  “你們是什麼東西!

  ”

  師兄弟兩人乍聞獅子吼,心頭一凜,不由自主跪下來,頓時矮了半截。

  禅師傳授禅法,總是出乎凡心臆想之外,如同絃音常在絃音外,青山更在青山外,甚至于無我相、無人相、無諸相,不但聲聞緣覺,悉皆念佛念法,連衣食住行都是菩提般若的化身。

  仙崖禅師有一個徒弟,想到別處去參訪修行,仙崖禅師很高興,就囑咐他到某地某寺、某山某院去參訪,等于現在要留學時,老師會告訴你到哪裏個大學去升學研究。這個徒弟很歡喜,就遵照仙崖禅師的指示准備遊學,臨行前,向師父辭行,仙崖禅師高高興興把他叫住,兜頭打他一棒!徒弟被打得莫名其妙,抗聲問:

  “師父!既然允許我雲遊參學,爲何又打我?”

  仙崖禅師呵呵大笑,轉身即走。這個徒弟托人去問,仙崖回答的很妙:

  “我啊!因爲他要走,打他一下,讓他知道怎樣做師父啊!”

  仙崖禅師慈悲,又疼愛徒弟,打他一下,要他時時不忘初心,無論雲遊何處,山叢水陬,朝夕惕勵,勿失勿忘。隨身以道念爲衣,以禅悅爲食,以正法爲住,以參學爲行。仙崖禅師這一打,涵意多麼深遠!

  有名的懶融禅師,他雲遊參訪一段時間後,找了個深山岩穴修行,多少年都不下山。因爲他名震朝野,皇帝特別派遣大臣來尋訪他,請他上朝相見。懶融禅師也懶得跟大臣多費唇舌,當著大臣的面,讓鼻涕一直流啊流的流下來,大臣看不過去,就勸告他:

  “禅師,您的鼻涕都流到嘴邊了,擦一擦吧!”

  懶融禅師把眼睛一掃:

  “你講什麼?我才沒時間爲你們俗人揩鼻涕呢!”

  連鼻涕都沒有時間去擦,可見他修行精進到什麼程度。後來大臣肚子餓了,懶融禅師順手拿了一些石頭放進鍋裏煮,大臣看了很奇怪,問:

  “煮石頭做什麼?”

  “咦,拿來吃啊!”

  大臣很驚訝:“什麼!石頭怎麼能吃呢?”

  懶融禅師就當著大臣的面吃起石頭來,石頭到了禅師嘴裏,像馬鈴薯、山芋一樣,被禅師一塊一塊的吃下去。

  大臣還不死心,提起“皇上請您上朝相見”的話,懶融禅師把石頭一放,說了幾句很有禅味的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吾複何憂。”

  這幾句話凸顯了懶融禅師在禅行上的超越:他,把世間功名富貴視同塵土,全不放在心上,草樹藤蘿下枕石而臥,便有種種勝妙自在。天子王侯,算什麼?生死都無懼了,還憂愁什麼?還放不下什麼?

  人到無求品自高。禅者,最大的特色就是無欲無求,無煩與惱,這種特色在雲遊參訪時尤其明顯,呈現了禅師們清淨超越的品格──衣食無沾滯,隨緣放曠;行住是雲水,自來自去。對一個雲遊參訪的禅師來說,衣食住行,一一是妙谛,何處不自在。

  二.從生活作務來談禅者的衣食住行 b

  禅師們非常重視生活裏的勞動和服務,像:

  黃檗禅師曾經開田、摘菜,流汗田裏......

  沩山禅師曾經摘茶、合醬、泥壁,從茶園工作到廚房,從做醬菜到水泥粉牆、挑磚砌瓦,樣樣做過。

  石霜禅師在米坊裏做篩米,雙手不停勞動......

  雲岩作鞋,孜孜的幫人家補鞋、做鞋......

  臨濟栽松、鋤地,將一棵棵樹苗種下......

  仰山牧牛、開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

  洞山鋤茶園,一鋤鋤揮下,汗流如注......

  雲門擔米,寺裏的米糧都由他一肩肩挑起......

  玄沙砍柴,那握著柴刀的手厚繭累累......

  趙州掃地,日掃夜掃,多少煩惱掃成堆......

  雪峰斫槽、蒸飯、畲田,不發一聲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頭下耕耘......

  丹霞除草、莳花,從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義谛......

  禅師們就是這樣在生活裏作務,千錘百鏈,忍苦耐勞,使肉身更堅強,讓心志更純一,如同利劍淬鏈自寒水與烈火,禅師也是從心苦與身頹中超脫的。別以爲參禅的人不費心力,身體輕飄飄地,心擴大了,好像超越了世界,好像神仙一樣騰雲駕霧......;真正的禅不是這樣!禅,是面對現實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勞筋骨,要在生活裏面植根,再慢慢的升華、漸漸的擴大,心靈可以高上萬丈青天,腳卻要踏著實地,這是禅要求我們的主要內容。

  我在佛光山訓練徒衆,最初也依照古叢林作務方式,要大家搬柴、挖土......,後來很多家長和寺廟住持都不肯讓子弟來佛光山念書,說我們莫名其妙!要做工不會在家裏做,還跑到佛光山做啊?既然大家認爲不好,好!所有的學生們就停止挖土、運磚......,十年來都不做粗工,只有每天修行,每天讀書,什麼粗活都不做。哎!家長們又說啦:哼!佛光山只叫學生讀書修行,不給他們工作曆練,將來什麼事都不會做啦!像這樣,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究竟怎麼辦好?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裏,是離不開作務的。如同魚離不開水,樹少不了土,生活作務是禅者的道糧,很多禅師都是在彎腰劈砍、直身挑擔之間開悟的。

  像我們出家人,再怎樣努力也有人說閑話:譬如有發心寫文章、做出版的,有人就說了:某某只會寫不會講。趕快發心弘法講經,又有人批評說只會講,不會做。好啦!發心在國內各地建分別院,在海外開辟道場,興辦教育,推廣佛教文化,做慈濟、義診,設養老院、育幼院,又受到那些人的攻擊,說某某人只會辦事業,自己都沒有修行。好!我們來提倡修行:打禅七、念佛,辦傳戒會、信徒講習會、閉關、不倒單、過午不食......通通一起來、一起來!好啦!又有人批評說:不管怎麼樣修行,英文一句都不會講啦!

  其實,禅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裏紮根的,一切的苦修作務不是拿來炫耀的,大家不要以爲禅就是古怪的樣子:垂簾閉目,手持念珠不理睬人;結印趺坐,不食人間煙火,那是故神其貌的空禅。要工作,要務實,要體驗,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禅!

  叁.從待人接物來談禅者的衣食住行 

  有名的“趙州茶”、“雲門餅”的公案裏,可以看出禅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來參訪趙州禅師,禅師問:“你來過沒有?”

  “沒有。”

  趙州一笑:“吃茶去!”

  又有人來拜訪,禅師合十問訊:

  “你來過沒有?”

  “來過!”

  趙州一笑:“吃茶去!”

  旁邊的弟子聽到了,覺得迷惑,就請示:

  “禅師,那沒有來過的吃茶去,來過的也吃茶去,究竟什麼人可以吃茶去?”

  趙州莞爾一笑:“吃茶去!”

  茶葉,有叁種味道:第一次泡開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澀澀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去體驗人生叁味:甘味、苦味、澀味──人在青年時期,多采多姿,自由快樂,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後,爲工作奔波,爲家小妻兒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唉!體衰力弱,病痛纏身,是艱澀的味道了。當然這人生叁味不是絕對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時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們哪裏一個人沒有嘗過人生的叁種味道?天天吃茶、吃茶,從吃茶裏面我們就能體會到人生的叁種滋味。

  雲門禅師對于待人接物,曾經有極恰當的兩句偈:

  “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

  禅者修禅,是要破癡迷,除塵妄,“縱遇刀鋒常坦坦,假饒毒藥亦閑閑”的,精魂遊魄都要放下,何況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禅師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禅者待人接物的風姿:

  一個吝啬的大財主收集了很多古董,展覽給大家看,妙喜禅師也來開眼界。看完了收藏品後,妙喜禅師向大財主說:“這些古董不算最有價值。我有叁件人間奇珍殊寶,敢誇舉世無匹!”

  大財主立刻追問:“請說是什麼寶物?”

  “喔,這叁件寶貝,一是孔子的拐杖,二是周公的帽子,叁是文王吃過的飯碗,全都價值非凡!”

  財主爺一聽,大喜過望:“哇!您有這樣的寶貝啊,太好了!可不可以讓給我?”

  “可以是可以,不過,你買得起嗎?一千兩銀子一件哪裏!”

  財主撥撥算盤,亟想得到寶物,就答應了。回家後,怕禅師反悔,立刻派人攜叁千兩銀子來換寶物。妙喜禅師不動聲色,悄悄吩咐徒弟到後院拆下一只舊桌腳,找一頂禅師冬天戴的濟公帽,和一個餵貓的破飯碗一起拿來,著人帶回去給財主:

  “這就是孔子的拐杖,周公的帽,文王的飯碗了!請上覆你家老爺便是。”

  來人不敢作聲,戰戰兢兢捧了回去,果然換來一頓臭罵:

  “混賬東西!這哪裏裏是什麼寶物!明明是一截桌腳,一頂舊帽,一個破碗嘛!”

  財主立刻氣沖沖趕來理論,暴跳如雷:

  “禅師,這太豈有此理了!這叁件東西一個錢也不值,怎麼可以騙我說是孔子拐杖、周公帽、文王碗呢!快把叁千兩銀子還我來!”

  妙喜禅師微笑安撫道:

  “不要亂說!我這叁樣東西比叁千兩銀子的價值還高呢!你想想:你的銀錢再多,你的寶貝再多,能增加道德嗎?能增加智能嗎?能了脫生死嗎?能增長福報嗎?現在你這叁千兩銀子,我拿去替你救災了,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福報功德你來生都用不完了。阿彌陀佛!”

  這是以化緣度衆的一個事例。禅者待人接物…

《從衣食住行談禅宗的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