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叁)

  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叁)

  

  時間:公元一九八六年五月廿九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對象:法師、居士(弟子永曦記)

  一.如何建立人生淨土  

  二.如何認識人間的阿彌陀佛

  叁.如何獲得阿彌陀佛的靈驗

  四.如何念佛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各位法師、各位貴賓、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要講“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的第叁部分。

  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我們居住在甚麼地方呢?”

  當然,我們住在家庭裏。家庭中的成員很多,雖然都是兄弟姊妹與親人,但思想、見解與生活習性,還是會有差異,有時難免不調和。除了家庭生活以外,其余的時間大部分都在機關、公司或工廠上班,與其它的人在一起共事。爲了工作上的分工協調,偶爾發生磨擦也是在所難免。假如,再問大家住在哪裏裏?我們又會說住在金錢裏,因爲處處都要花錢,時時都想要錢,金錢讓我們患得患失,身心不安。我們也住在感情和愛情裏,感情固然溫馨甜美,但是帶來的是非、煩惱、痛苦更多。我們每天居住的地方都不是很安全、很美好、很愉快的地方,因此我們想要住在淨土裏。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每一尊佛有每一尊佛的淨土。釋迦牟尼佛以叁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來完成他的淨土。阿彌陀佛以他的四十八大願,去實踐他的極樂淨土。東方藥師琉璃佛以他的十二大願,來實踐他的東方琉璃淨土。一切諸佛如來及聖賢,都以他們的慈悲願力,來完成他們的淨土。

  那麼我們要如何完成我們自己的淨土呢?

  一.如何建立人生淨土

  現在我要向各位說明,如何建立我們的人生淨土?

  第一、實踐眼耳鼻舌的淨土:當眼睛看到世間,種種不慣的事情,就想到“眼不見爲淨”,但心裏卻無法清淨。我們不是聾子,對于刺耳之音、逆耳之言,不得不聽。所以我們要實踐人生淨土,首先要把眼、耳、鼻、舌的淨土莊嚴起來。經常以慈悲的眼睛視衆生,與人關注、給人溫馨、對人瞻仰。要常說良言美語使人歡喜,說幫助慰勉的話,說有建設性的話,說鼓勵贊美的話。要時常面帶微笑,流露慈悲,布施祥和。那麼慈悲的眼睛,面上的微笑,以及良言美語,這就是人生的淨土。佛教有四句偈說:

  “面上無瞋是供養,

  口中贊歎出妙香;

  心裏慈悲無價寶,

  佛光普照福壽康。”

  第二、實踐行住坐臥的淨土:我們的行人車輛,尤其是汽車和摩托車,都能遵守交通規則,不爭先恐後,不違規犯法,一切都守秩序,此即行的淨土。像各位前來中正文化中心聽講,工作人員都贊美你們守規矩有秩序,而且肅靜、安祥。這就是我們佛教徒的淨土,人到哪裏裏,淨土就在哪裏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能夠做到舉止安祥、進退有禮,一切落落大方,這就是行、住、坐、臥的淨土。佛教講四威儀,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鍾,臥如弓”,如能持恒實踐,養成威儀,行住坐臥,舉手投足,處處都是淨土。

  古代禅師的修行,真正把生活中的一切都修成淨土了。像趙州禅師,當趙王去拜訪他時,趙州禅師躺在床上接待趙王,對趙王說:

  “閣下,我年老了,平常素食而身體又欠健朗,年老力衰,只有躺在這裏迎接您,請您不要見怪。”

  趙王毫不介意,而且非常歡喜的和禅師講話。回去以後,立即派部下將領帶了多車禮品,前來供養趙州禅師。

  趙州禅師一聽將領前來送禮,立刻穿起海青,披著袈裟,戴上莊嚴的僧帽,到山門外迎接。弟子們覺得奇怪,就問道:

  “師父!大王來時,您都躺在床上接待他,現在爲什麼要到山門外去迎接呢?”

  趙州禅師說:“你們有所不知,我所居住的有叁種淨土,而我也依此叁種層次的淨土去接待客人。躺在床上,是我本來面目的淨土,上等的客人來,我以上等的淨土去接待他;中等的客人來,我以禮儀的淨土到客堂接待他;普通的客人來,我以世俗應酬和氣的淨土到門外去接待他。”

  第叁、實踐人際間的和諧淨土:人與人之間所以不愉快、不融洽、有誤解、有怨隙,因爲彼此之間,有著一道無形的鴻溝及牆,使人際關系日漸疏離隔閡。人與人之間必須加強溝通、交流,增進諒解、同情、友愛、互助。彼此交往,要開誠布公,禮尚往來,常以幽默做潤滑劑、開心果,才能化解緊張誤會,增進團結合作。如此,淨土即在人我之間。

  白雲守端禅師跟隨楊岐方會禅師學道,久久未能開悟。有一天,方會禅師就問白雲守端:“喂!你還記得你的剃度老師荼陵郁和尚嗎?你知道他是怎樣開悟的嗎?”

  “知道。家師從橋上經過時,不慎摔了一跤,就開悟了。”

  “你怎麼知道令師是在那個時候開悟的呢?”

  “噢!當時他說了一首描繪悟境的偈語:“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而今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所以我知道他開悟了。”

  方會禅師聽了默然不語,只是哈哈大笑著走開了。這一笑,笑得白雲守端心中七上八下,不知如何是好。心想:難道我說錯了嗎?爲了這笑聲,既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

  有一天,終于鼓起勇氣去問方會禅師:“我念家師的那首偈語時,您爲什麼那樣笑我呢?”

  方會禅師說道:“你真沒出息,在我們寺院前廣場上玩猴子把戲的人,他的種種花樣,就是爲了博得別人哈哈一笑,你連玩把戲的人也不如。爲什麼就爲了我的一笑,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如此還學什麼禅呢?”

  自己內心沒有淨土,就很容易爲外物所牽,被外境所轉。喜怒哀樂,都受別人控製,自己不能作主。這種沒有定見,不能自我肯定的人生,必然是非常痛苦的。

  “小姐!你的衣服好漂亮喔!”聽了她就高興。其實衣服漂亮與人的容貌氣質又有多少關系呢?所以對別人語言上的贊美或批評,要能淡然處之,在工作上也要能定出自己的目標和計畫,實踐我們自己的淨土。

  人生在世,爲了生活不得不工作,工作中的心酸委屈與艱難困苦,我想各位都曾有過這種體驗。但大多數人都嫌別人不好:警察不好,多管閑事;老師不好,沒有認真教學;學生不好,不肯用功讀書;長官不好,不照顧部屬;職員不好,不認真辦公……,那麼世界上的好人,究竟都到哪裏裏去了呢?

  我們只要對別人的指摘轉化爲對自我的檢討,一切從要求自己做起,我們的人際關系就會馬上改觀,就會覺得人人皆有他的特長,個個都有善良的一面。這樣一想,工作起來就能主動負責,甚至公而忘私,舍己爲群,把公家或老板與自己視爲一體,如此工作才會有興趣有成就。

  剛才各位看到由“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女衆學部同學表演的“順治皇帝贊僧詩”,以及前天男衆學部的巴利文叁皈依的演出,這一百多位年輕僧衆,當他們立志出家時,都經過我一個簡單的口試:“你要在佛光山出家,你知道佛光山是什麼人的嗎?”有些人考試不及格,因爲他們都說:“佛光山是大師您的。”如果佛光山是我的,那你在這裏出家,等于挂單作客,住個叁天、五天就要回家了。忽忽的出家,又忽忽的離開,像這樣認識不清,我是不能收你爲弟子的。標准答案應該是:“我在佛光山出家,那佛光山不就是我的嗎!”

  不管做什麼工作,住什麼房子,參與什麼事業,只要心理上覺得是我的,你就會愛護它,喜歡它。好比自己身上長個爛瘡,出膿、出血,你也會好好的照顧它,因爲這是我的身體。

  因此,我們在工作上,以及人際關系上,要能打破人我界限,甚至視人如己,我們待人處事的境界就會大大不同。把別人的父母看成我的,甚至同事、朋友,工廠、老板,凡事都想成是我的,我們工作起來就會很高興,就能全力以赴。

  有時候我們到戶政機關辦一次手續,辦事員說:“唉唷!缺少戶籍謄本啊!”

  回去把戶籍謄本拿來給他時,他又說:“唉唷!怎麼沒有身份證呢?”

  我們又回去把身份證拿來,他又說:“唉唷!你怎麼沒帶印章來呢?”

  我們只好再回去拿。如此再而叁的往返奔波,辦一次手續常常費時好幾天,甚至好幾個禮拜。

  青年守則裏有一條是:“助人爲快樂之本”,但是有些人沒有這個觀念,甚至以“磨人爲快樂之本”,表示他有權力可以擺布別人。這種想法不是愚癡,就是病態。

  統一企業公司董事長吳修齊曾對我說:“要事業成功實在也很簡單,當初我也只是一個小職員,看到鄉下的人來辦事,看到他們不認識字,不會填表格,我就主動去幫他們填寫,由于我一直與人方便,與人結緣,在工作上認真努力,這大概就是我事業成功的原因吧。”

  日本禅學大師鈴木大拙,在他臨終時,親戚、朋友、學生來探望他,他說了一句非常偉大而又非常有名的話:“謝謝你們!”就這樣眼睛一閉往生了。他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不管在什麼時候,甚至到臨終的最後一刻,對人間還是如此的關懷,如此的親切,如此的友愛,如此的有禮。

  第四、實踐我們居家環境的淨土:居家要甯靜整潔,環境要衛生美化,這才是生活的淨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除了莊嚴自己心理的淨土以外,還要把極樂世界的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八功德水等環境莊嚴、美化。爲什麼要有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四色蓮花呢?主要的是要以彩色美化活動的空間。在極樂世界裏爲什麼要有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出和雅音呢?因爲音樂可以改變人的氣質。爲什麼極樂世界要以黃金鋪地成樓閣七寶所呢?因爲需以最高級的路面,保持最高度的幹淨,要以最好建材莊嚴居所。阿彌陀佛不但是個偉大的工程師,也是最優秀的環保局局長。

  現在的社會大衆,雖不注重公共道德與公共衛生,但對自己的居家卻十分講究。客廳裏的沙發要買高級的,壁紙要買進口的,甚至衛生設備也要比賽豪華。可惜爲什麼不比比誰的心是最清淨的呢?

  爲了真正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不必光從物質…

《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