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具叁性?因爲它們都有妄執緣生之理的。如于色等之中計有實我實法,這就是遍計所執;色等五蘊都是從緣所生的,這就是依他起;色等自性是空,這就是圓成實。至于無爲法的通叁性,如前所說可知。”
【叁性五事,相攝雲何?諸聖教說相攝不定。謂或有處,說依他起,攝彼相、名分別、正智,圓成實性,攝彼真如,遍計所執,不攝五事。彼說有漏心心所法,變似所诠,說名爲相;似能诠現,施設爲名;能變心等,立爲分別;無漏心等,離戲論故,但總名正智,不說能所诠。四從緣生,皆依他攝。(P784)或複有處,說依他起,攝相、分別,遍計所執,唯攝彼名,正智、真如,圓成實攝。彼說有漏心及心所相分名相;余名分別;遍計所執,都無體故,爲顯非有,假說爲名;二無倒故,圓成實攝。或有處說,依他起性,唯攝分別,遍計所執,攝彼相、名,正智、真如,圓成實攝。彼說有漏心及心所相見分等,總名分別,虛妄分別爲自性故;遍計所執,能诠所诠,隨情立爲名相二事。複有處說,名屬依他起性,義屬遍計所執。彼說有漏心心所法相見分等,由名勢力成所遍計,故說爲名;遍計所執,隨名橫計,體實非有,假立義名。諸聖教中所說五事,文雖有義,而義無違。然初所說不相雜亂,如瑜伽論廣說應知。】
此明五事與叁性的相攝。所謂五事,就是名、相、分別、正智、真如。這與叁性的相攝究竟又是怎麼樣的呢?諸聖教中說到它們的相攝,有種種的不同,是沒有一定的。謂或有處,如《瑜伽》第七十四、《顯揚》第六及(P785)第十六說依他起,能攝那相、名、分別、正智的四法,而圓成實唯攝那真如一法;至于遍計所執,爲五事之所不攝。彼《瑜伽》等論爲什麼要這樣說呢?是從他們對于五事的解釋不同而來的。據他們說:有漏的心心所法所變現的,假定是變似所诠,爲所說之義,就說名爲相;假定是變似能诠,爲種種語言,就施設爲名;而能變的心心所法等的本身,就建立爲分別。出世間的無漏心等,因爲是離一切戲論顛倒的,所以但總名爲正智,不再說有能诠名所诠義的差別。相、名、分別、正智四者雖有有漏無漏的不同,但都從因緣和合所生的,所以都是依他起攝。遍計爲什麼爲五事之所不攝?因如空花而無實自體的,如《顯揚論》說:“遍計所執自相是無,五事所不攝故。”或複有處,如《辨中邊論》第二說依他起,只攝相與分別二事,遍計所執唯攝彼名一事,正智、真如二事皆屬圓成實攝。依此分別,五事爲叁性之所攝盡。爲什麼這樣說?因彼說有漏的心及心所的相分,名之爲相,即使有能诠名,亦相中所攝,是見分相的緣故;余見分及自證分因爲是能緣性,所以說名分別。若相若分別都是因緣所生的,皆屬依他起攝。至于遍計所執,完全沒有(P786)它的實在自體,爲了顯示它的非有,所以假說爲名。正智、真如的二事因爲是無倒的,其體又是無漏的,所以屬于圓成實攝。或複有處,如《入楞伽經》說,依他起性唯攝五事中的分別,不攝其他,遍計所執能攝彼五事中的相與名二者,無漏的正智、真如則爲圓成實性所攝。爲什麼要這樣相攝呢?因爲彼說有漏的心及心所的相見分等,總名叫做分別,是以虛妄分別爲自性的。至于遍計所執,由能诠所诠的差別,即隨能計的妄情,假立能诠爲名,所诠爲相,所謂依名而計于義,依義而計于名,體實都無,實非名相。或複有處,如世親《攝論》第五卷說,五事中的名屬于依他起攝,義(相及分別)屬于遍計所執所攝。彼爲什麼這樣說?因有漏心心所法的相見分等(等于自證分及證自證分),由于能诠名的勢分之力,隨那能诠名,緣之生起執著,始成所遍計,所以說依他是名所攝。遍計所執隨于這個名,橫計于其義,以爲實有自體,其實並非實有;于此非有中假名爲義,于非義中假立義名,真正講起來,這唯有所執之義,無隨依他之名。如前所引四節(諸)聖教所說五事,在文字方面看,雖則是不同的,而在義理方面實在沒有什麼相違,可說大家(P787)所說都是很合于理的。不過比較起來,最初《瑜伽》所說,不相雜亂,猶爲盡善,這如《瑜伽論》七十二、叁、四卷中廣說應知。
【又聖教中說有五相,此與叁性相攝雲何?所诠能诠各具叁性;謂妄所計,屬初性攝;相名分別,隨其所應,所诠能诠,屬依他起;真如正智,隨其所應,所诠能诠,屬圓成實,後得變似能诠相故。二相屬相,唯初性攝,妄執義名定相屬故。彼執著相,唯依他起,虛妄分別爲自性故。不執著相,唯圓成實,無漏智等爲自性故。】
又聖教中說有所诠、能诠、相屬、執著、不執著的五相,此五相與叁性的相攝究竟又是怎樣的呢?所诠能诠的二相各各具通叁自性:謂若妄執實有所诠諸法、能诠諸名,那就是屬于最初的遍計所執性攝。前五事中相、名、分別叁者,其中相名的少分是能诠相,其余的少分及全部的分別是所诠相;隨其所應,不管是所诠相能诠名,都是屬于中間的依他起性攝。至五事中的真如、正智二者,真如的全部、正智的少分是所诠相;正智的另一少分是能(P788)诠相,隨其所應,不管是真如及正智的所诠或正智的能诠,都是屬于最後的圓成實攝,因爲後得正智亦能變似能诠相的。由這種種的分別,所以知道所诠相及能诠相,並屬叁性。第叁能诠所诠的二相屬相唯屬最初的遍計所執性攝,不通後二性,爲什麼?因妄執著義之與名,是決定相屬的。彼第四執著相唯屬依他起性所攝,不通初後性,爲什麼?因能執著的,是以虛妄分別爲它的自性的。第五不執著相唯屬圓成實性所攝,不通前二性,爲什麼?因以無漏二智及俱行品,相見分等及無爲法爲它的自性的。
【又聖教中說四真實,與此叁性相攝雲何?世間道理所成真實,依他起攝,叁事攝故。二障淨智所行真實,圓成實攝,二事攝故。辨中邊論,說初真實,唯初性攝,共所執故。第二真實,通屬叁性,理通執無執,雜染清淨故。後二真實,唯屬第叁。】
又聖教中如《顯揚》第六,說有世間所成真實、道理所成真實、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的四種真實,與這叁性的相攝究竟又是(P789)怎樣的?在沒有說明相攝之前,先將四種真實略爲解釋:什麼叫做世間所成真實?就是在世間人的常識上,共同認爲這個就是這個而不是那個,那個就是那個而不是這個。如一茶杯在此,世人見之無不說爲茶杯者,大家都是這樣講,不是出于個人的測度或推想,是爲世間所成真實。什麼叫做道理所成真實?這所認識的一切不唯依于世俗的習慣,而是以論理的軌則爲標准所建立的,如科哲學者研究事物而獲得合理的判斷,是爲道理所成真實。什麼叫做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這所認識的一切不僅以推理爲然,且以叁學斷去煩惱障,分證真如的實相,爲清淨智慧之所行的,所以名爲煩惱障淨智聽行真實。什麼叫做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這就是依于前面,再進一步的斷去使心不明事理的極微細所知障,以見萬法本如的真實相,是爲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明白了四真實的意義,就可說明它與叁性的相攝:第一世間所成、第二道理所成二種真實,在叁性中屬依他起攝,什麼道理?因爲是相、名、分別叁事之所攝的。第叁煩惱障淨智所行,第四所知障淨智所行二種真實,在叁性中屬圓成實攝,什麼道理?因爲是正智、真如二事之所攝的。可(P790)是在《辨中邊論》所說,與《顯揚論》不同:謂初世間所成真實,唯獨屬于最初遍計所執性攝,爲什麼?因一切世間多共依此一處而起執的。第二道理所成真實,遍通叁性所攝,爲什麼?因道理之法通于執及無執的。執有能執所執的差別,所執屬于遍計執性所攝,能執屬于染依他攝;無執通于雜染以及清淨,雜染是依他起攝,清淨爲圓成實攝。最後的二種真實同前所說,亦唯屬于第叁圓成實攝。
【叁性四谛,相攝雲何?四中一一皆具叁性。且苦谛中,無常等四,各有叁性。無常叁者:一、無性無常,性常無故;二、起盡無常、有生滅故;叁、垢淨無常,位轉變故。苦有叁者:一、所取苦,我法二執所依取故;二、事相苦,叁苦相故;叁、和合苦,苦相合故。空有叁者:一、無性空,性非有故;二、異性空,與妄所執自性異故;叁、自性空,二空所顯爲自性故。無我叁者:一、無相無我,我相無故;二、異相無我,與妄所執我相異故;叁、自相無我,無我所顯爲自相故。(P791)集谛叁者:一、習氣集,謂遍計所執自性執習氣,執彼習氣,假立彼名;二、等起集,謂業,煩惱;叁、未離系集,謂未離障真如。滅谛叁者:一、自性滅、自性不生故;二、二取滅,謂擇滅二取不生故;叁、本性滅,謂真如故。道谛叁者:一、遍知道,能知遍計所執故;二、永斷道,能斷依他起故;叁、作證道,能證圓成實故。然遍知道,亦通後二。七叁叁性,如次配釋。今于此中所配叁性,或假或實,如理應知。】
叁性與四谛的相攝又是怎麼樣的?總說一句,四谛之中一一都具有叁性的。且苦谛中有無常、苦、空、無我的四行相,而一一行相各具有叁性。先無常叁者:(1)無性無常,因爲體性常無,所以就是初遍計所執性。(2)起盡無常,因爲觀緣起法有生有滅,所以是第二依他起自性。(3)垢淨無常,因觀垢時無淨,觀淨時無垢,隨其位之有所轉變,所以是第叁圓成實自性。次苦觀叁者:(1)聽取苦,謂觀聽取的五蘊是苦,因爲這是我法二能執心之所取的,所以是初遍計所執性。(2)事相苦,謂觀緣起的事相是苦,因爲是以苦苦、(P792)壞苦、行苦的叁苦爲事相的,所以是次依他起自性。(3)和合苦,謂觀和合是苦,因真實法與一切有漏有爲諸苦相合的,所以是後圓成實自性。次空觀叁者:(1)無性空,因觀自性的非有,所以是遍計所執。(2)性異空,謂觀緣起法與妄計所執的自性不同,異于彼無,無無性故,說之爲空,體實非空,緣之爲空,此即是…
《成唯識論講話(卷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