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同時而起;既不同時生起,怎能說遍一切善心呢?”答:“只要善心生起的時侯,隨便緣到了那一種境界,都有它們的生起。對于叁界的樂境它當然不貪著,對于叁界的苦境也就不起瞋恨,這是觀待苦樂而建立的,並不一定要緣到的時侯才說。好像前面說的慚和愧一樣,也是觀待崇善拒惡建立的,所以無貪和無瞋兩種善根是同遍一切善心的。
怎樣叫做無癡呢?就是對于實事和真理,能夠完全澈底的明白了解,爲它的體性,又能夠對治愚癡就是它的業用。下面又有兩家說法的不同:
頭一家說:“無癡是用慧心所來做體性的。《集論》上面說:報是生得慧,教是聞思慧,證是修得慧。智慧是以決斷和揀擇爲體性的,所以生得慧、聞慧、思慧、修慧都是以決擇爲性。無癡雖然是屬于慧,然而爲了顯示善品有一種殊勝特別的功能,好像煩惱裏面的見一樣。現在無癡雖然是慧,因爲它有一種特別的功能,所以也提出來別說。”
第二家又說:“無癡的體不一定就是慧,它是另外有自性的。因爲無癡(P503)正是對治無明,好像無貪正是對治貪,無瞋正是對治瞋一樣。所以無癡正是對治癡,是屬于叁種善根所攝。《瑜伽師地論》說“諸佛的大悲是屬于無瞋和無癡所攝”,並沒有說悲是慧根所攝。無癡既然能夠攝大悲,可見不是慧。
設若無癡是以慧爲體的話,那大悲就不是無瞋無癡所攝了,這應該和佛的十力、四無所畏一樣,屬于慧根所攝才對。還有,無癡真沒有自體的話,那就和不害、行舍、不放逸一樣,自己沒有實體,完全依托它法,若依此說,那就違背論上的道理了。因爲論中說:十一種善法中除了不害、行舍、不放逸叁種是世俗假有之外,其余的八種都是各有自體的。
《集論》說無癡是以慧爲體的,那是舉出聞思所生的慧是無癡的因,修所生的慧是無癡的果。舉出無癡的因果,來顯出無癡的自性,這與用忍樂來表顯信的自體,是一樣的道理。
因爲貪、瞋、癡是六識相應的染法,所以他們是煩惱所攝。因爲它們叁個起惡的力量特別的殊勝,所以立它們是不善的根本。如果要斷這貪、瞋、癡的話,那就要通別兩種來對治它們。通就是用善慧,別就是用無貪來對治(P504)貪,無瞋來對治瞋,無癡來對治癡。因爲這種道理,無癡應當同無貪無瞋一樣,另外有體,才可以對治無明。”
【勤謂精進,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爲性。對治懈怠,滿善爲業。勇表勝進,簡諸染法。悍表精純,簡淨無記。即顯精進,唯善性攝。此相差別,略有五種。所謂:被甲、加行、無下、無退、無足。即經所說: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舍善轭,如次應知。此五別者:謂初發心,自分勝進。自分行中,叁品別故。或初發心,長時無間,殷重無余,修差別故。或資糧等,五道別故。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諸佛究竟道,樂利樂他故。或二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別故。】
勤是甚麼意義呢?勤就是精進,對于善品努力去修,對于惡品努力去斷。它是以勇悍爲它的體性,能夠對治懈怠、圓滿善法爲它的業用。
怎樣叫做勇呢?勇是表示勝進,簡別不是惡和有覆無記,因爲這兩種是屬于染汙法。悍是表示精而純,連無覆無記都不在裏面,這就是顯示精進,(P505)完全是屬于善性。
這精進的義相,如果把它分開來,略說也有五種:第一是被甲精進,第二是加行精進,第叁是無下劣精進,第四是無退轉精進,第五是無喜足精進。也就是經上所說的:(1)有勢精進,(2)有勤精進,(3)有勇精進,(4)堅猛精進,(5)不舍善轭精進。這可以照上面五種次第分配。下面有四個五種分別:第一種是:(1)初發心,(2)下品行,(3)中品行,(4)上品行,(5)勝進行。第二種是:(1)初發心修,(2)長時修,(3)無間修,(4)殷重修,(5)無余修。這是五種修的差別不同。第叁種是:(1)資糧位,(2)加行位,(3)通達位,(4)修習位,(5)究竟位。問:“佛是究竟的極果,也還要用精進嗎?”答:“二乘的究竟他們是欣求佛果而精進,諸佛的究竟他們是爲利有情而精進,所以到了佛果,還有無喜足的精進。”第四種是:(1)資糧位加行道,(2)加行位加行道,(3)無間道,(4)解脫道,(5)勝進道。有這五種分別。綜上四種:第一是約行明,第二是約修明,第叁是約位明,第四是約道明。其余每一個名詞的解釋,只好慢慢的去研究。(P506)
【安謂輕安,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任爲性。對治惛沈,轉依爲業。謂此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轉安適故。】
安,就是輕安。因爲輕而安,所以能遠離粗重,粗重一離,身心自然調暢,就堪能勝任一切善法了。所以它以堪任善法爲體性,能夠對治惛沈,轉變身心爲它的業用。有了輕安的人,就能夠降伏除滅障礙禅定的惛沈,令這所依止的身心,轉加安適。
【不放逸者:精進叁根,依所斷修,防修爲性。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爲業。謂即四法,于斷修事,皆能防修,名不放逸。非別有體,無異相故。于防惡事,修善事中,離四功能,無別用故。雖信慚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勢用微劣,非根遍策,故非此依。豈不防修,是此相用。防修何異精進叁根?彼要待此,方有作用。此應複待余,便有無窮失。勤唯遍策,根但爲依,如何說彼有防修用?汝防修用,(P507)其相雲何?若普依持,即無貪等。若遍策錄,不異精進。止惡追善,即總四法。令不散亂,應是等持。令同取境,與觸何別?令不忘失,即應是念。如是推尋不放逸用,離無貪等,竟不可得。故不放逸,定無別體。】
不放逸它自己沒有獨立的自體,它是以精進、無貪、無瞋、無癡四法斷惡修善,防惡修善爲體性的。對治放逸,能夠成就圓滿一切世間善事及出世間的善事,爲它的業用。
精進、無貪、無瞋、無癡這四法對于斷惡修善的事上,有著特別的大用。人若能夠努力防惡和努力修善,這就是不放逸行。故不放逸離開上面精進等四法,別無自體。換句話說,不放逸如果離開了精進等四法的功能,就沒有另外的功用了。
問:“信、慚、愧等也有防修的功能,爲甚麼不放逸不依它們爲體呢?”答:“信慚等雖然也有防修的功能,然而比較精進等這四法的功能,勢用要(P508)微劣一點。因爲信慚等不是善法的根本,又不是普遍的策勵,所以不放逸不依它們。因爲無貪等叁法是善根,精進是遍策,不放逸所以要依它們爲體。”
問:“不放逸既有防惡修善之功用,當然就是它的相,爲甚麼說它自己無體呢?防修和精進叁根有甚麼地方不同呢?如果彼精進四法要等待不放逸才有作用,那不放逸又要等待其余的才有作用,這樣,一直的等待下去,豈不是要犯無窮的過失嗎?”
答:“精進唯有遍策一切善法的功用,叁根但爲一切善法所依,怎樣可以說它們就有防修的功用?所以防修的功用當然是屬于不放逸。
試問你們所說的防修功用是怎樣的意義呢?設若說是爲一切善法普依持,那就是叁善根。如果說它是普遍策勵一切善法,那和精進又有甚麼不同呢?能夠止惡進善,那就是總合四法。設若能夠使令它不散亂,那應當是定。假定是使令它同一刹那去取境,那和觸又有甚麼不同?如果是令不忘失,那應當就是念。這樣研究下來,不放逸的作用如果離開了無貪、無瞋、無癡和精進,究竟不可得,所以不放逸決定自己無別體性。(P509)
【雲何行舍?精進叁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爲性。對治掉舉,靜住爲業。謂即四法,令心遠離,掉舉等障,靜住名舍。平等正直,無功用住。初中後位,辯舍差別。由不放逸,先除雜染;舍複令心,寂靜而住。此無別體,如不放逸。離彼四法,無相用故。能令寂靜,即四法故。所令寂靜,即心等故。】
怎樣叫做行舍呢?行舍自己也是沒有體的,它也是依托精進和無貪、無瞋、無癡叁種善根。行舍的體性:第一,能夠令心平等,不隨惛沈和掉舉這兩種禅病。第二,能夠令心正直,可以離私曲心。第叁,無功用住,那就是住于安隱,所以它的業用能夠對治掉舉的亂動而安住寂靜的心境。
這就是精進和叁根四法上,能夠令心遠離了掉舉等障,所以能夠靜住,這就叫做舍。舍的差別分爲叁種:最初用功是要離開了惛掉,而得到平等。再進一步就要離了私曲心,所謂正直。最後安住在無功用,那就是得到自然(P510)的工夫。這就是舍的差別了。
由不放逸,先把雜染法除了它。舍的功用就是能夠令心寂靜而住,它也是依托精進和叁善根,自己沒有另外的體性,同不放逸一樣。行舍如果離開了四法,它是沒有相用的。能夠使令內心寂靜,就是精進和叁善根,所令的寂靜,那就是心王和心所。
【雲何不害?于諸有情不爲損惱,無瞋爲性。能對治害,悲愍爲業。謂即無瞋,于有情所,不爲損惱,假名不害。無瞋翻對斷物命瞋。不害,正違損惱物害。無瞋與樂,不害拔苦。是謂此二粗相差別。理實無瞋實有自體。不害依彼一分假立。爲顯慈悲,二相別故。利樂有情,彼二勝故。有說:不害,非即無瞋,別有自體。謂賢善性。此相雲何?謂不損惱。無瞋亦爾,甯別有性?謂于有情不爲損惱。慈悲賢善,是無瞋故。】
怎樣叫做不害呢?就是對于有情,不肯去損害惱亂他們。不害是以無瞋(P511)做它的體性,能夠對治損害,慈悲憐憫就是它的業用。
不害就是無瞋,對于一切有情,不去做損害惱亂的事情,此即方便安立了不害的名字。無瞋就是對治斷害物命的瞋心,不害就是正正違背損惱物命的害。無瞋和不害一個是給衆生的快樂,一個是拔除衆生的痛苦,這是無瞋和不害兩種粗相的不同。在道理上實在說起來,無瞋自有體性,不害就是依托無瞋一分假立的。因爲要顯示了無瞋是慈,不害是悲的二相差別,所以利樂一切有情,那是無瞋和不害的兩種超勝的力用。
還有一種說法:…
《成唯識論講話(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