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是一分任運所起的二見,還有和二見相應的貪愛、慢、無明,這五種雖然是單迷苦谛,然而它是俱生,所以細故難斷,要在修道位方能斷除。爲甚麼不說到瞋呢?因爲在修道位中瞋心和二見不能並起。
還有在修道所斷迷事的煩惱,有瞋、愛、慢、無明。這四種是迷事生起的,不會理觀,所以也是修道所斷。雖然一切的煩惱都有自己的相分色,而所依托的本質色,或有本質,那叫做緣有事煩惱:或無本質,那叫做緣無事煩惱。一切煩惱的親所緣雖然都是有漏,而所仗托的本質有的時侯也通于無漏。甚麼原因呢?因爲緣苦集二谛是屬于有漏,若是緣滅道二谛,那是屬于無漏了。
設若是緣自地,那所變的相分境和本質境是相似,這叫做緣分別所起的事境;如果是緣滅谛和道谛或者是緣他地的話,那相分境和本質境是不相似,這叫做緣分別所起的名言境。因爲沒有修證,也沒有見到和聞到,所以(P562)但有名字而沒有實質。上面根本煩惱一共用十門來分別,至于余門的分別,那只好照道理去思惟研究。
【已說根本六煩惱相。諸隨煩惱,其相雲何?頌曰:“隨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悭,诳谄與害憍;無慚及無愧;掉舉與憎沈,不信並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論曰:唯是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名隨煩惱。此二十種,類別有叁。謂忿等十,各別起故,名小隨煩惱。無慚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隨煩惱。掉舉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隨煩惱。】
六種根本煩惱已經說過了。那隨煩惱的相狀又是怎樣呢?先用本頌來標明:(1)忿,(2)恨,(3)覆,(4)惱,(5)嫉,(6)悭,(7)诳,(8)谄,(9)害,(10)憍;(11)無慚,(12)無愧;(13)掉舉,(14)惛沈,(15)不信,(16)懈怠,(17)放逸,(18)失念,(19)散亂,(20)不正知。上面舉頌來標數,隨煩惱一共有二十個。這二十個隨煩惱它是根本煩惱分位上的差別,或者是從那一個煩惱流下來的。好像忿、恨、惱、嫉、害都是從根本煩惱中瞋心所流下來的,所以叫做等流性,名字叫做(P563)隨從根本煩惱而有的。
在這二十種裏面約類可分爲叁種:因爲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這十種是各起各的,所以名小隨煩惱。無慚和無愧它們兩個領域要大一點,能夠普遍到一切不善法上去,所以叫做中隨煩惱。掉舉以下的八種它們的領域那是更大了,它們不但是普遍于不善,並且能普遍到有覆無記性上去,所以叫做大隨煩惱。
【雲何爲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爲性,能障不忿,執仗爲業。謂懷忿者,多發暴惡身表業故。此即瞋恚,一分爲體,離瞋,無別忿相用故。雲何爲恨?由忿爲先,懷惡不舍,結怨爲性。能障不恨,熱惱爲業。謂結恨者,不能含忍,恒熱惱故。此亦瞋恚,一分爲體。離瞋,無別恨相用故。雲何爲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爲性。能障不覆,悔惱爲業。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有義:此覆,癡一分攝。(P564)論唯說此癡一分故。不懼當苦,覆自罪故。有義:此覆,貪癡一分攝。亦恐失利譽,覆自罪故。論據粗顯,唯說癡分。如說掉舉,是貪分故。然說掉舉,遍諸染心,不可執爲唯是貪分。】
甚麼叫做忿呢?就是依托眼面前所看見不順意的事,而生憤怒——即刻發起脾氣來,這就是它的體性。能障礙不忿,還要拿起鞭杖去打人,這就是忿的業用。意思就是說,凡是懷了有忿怒心的人,大多數的人都會發現暴惡身體上的壞行爲,這就是因爲忿的驅使。故忿是以瞋恚一分爲體性的,如果離開了瞋心,那也就沒有忿的相用了。
甚麼叫做恨呢?那是因爲忿怒在先,罵過了,打過了,但不就算了,他還放不下:惡念不舍棄,結怨在心,這就是它的體性。能夠障礙不恨,心中非常的熱惱,就是它的業用。這就是說,凡是結恨的人,就是不能夠含忍,所以自己心中恒常都是煩惱。這恨心所也是依托瞋心一分爲體的,如果離開(P565)了瞋心,另外也就沒有恨的相用了。
甚麼叫做覆呢?就是對于自己所作的罪,恐怕失了財利和名譽,所以把它隱藏起來,這就是它的體性。能夠障礙不覆,所以做惡事的人自己常常懊悔,而心中也就非常的苦惱。就是說,遮覆罪的人做過了之後,他必定會懊晦和苦惱,所以他的心中總是不得安靜。這有兩家說法,第一家說:覆,是癡一分所攝。因爲論上只有說覆是癡一分所攝。因爲覆罪的人,就是不怕將來受苦報,所以他自己覆罪。
第二家說:覆,是貪和癡各一分所攝。爲甚麼覆又是貪所攝呢?因爲恐怕失掉了財利和名譽,所以才遮蓋自罪。論上說“覆是癡攝”,那是依據粗顯而說的。好像說“掉舉是貪分所攝”,其實掉舉是遍一切染汙心,不可以執著單屬貪心的。
【雲何爲惱?忿恨爲先。追觸暴熱,狠戾爲性。能障不惱,蛆螫爲業。謂追往惡,觸現違緣,心便狠戾,多發囂暴,凶鄙(P566)粗言,蛆螫他故。此亦瞋恚,一分爲體。離瞋,無別惱相用故。雲何爲嫉?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爲性。能障不嫉憂感爲業。謂嫉妒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戚,不安隱故。此亦瞋恚,一分爲體,離瞋,無別嫉相用故。雲何爲悭?耽著財法,不能惠舍,秘吝爲性。能障不悭,鄙畜爲業。謂悭吝者,心多鄙澀。蓄積財法,不能舍故。此即貪愛一分爲體。離貪,無別悭相用故。雲何爲狂?爲獲利益,矯現有德,詭詐爲性。能障不狂,邪命爲業。謂矯狂者,心懷異謀,多現不實,邪命事故。此即貪癡一分爲體。離二,無別诳相用故。雲何爲谄?爲罔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爲性。能障不谄,教誨爲業。謂谄曲者,爲罔冒他,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爲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故。此亦貪癡,一分爲體。離二,無別谄相用故。雲何爲害?于諸有情,心無悲愍,(P567)損惱爲性。能障不害,逼惱爲業。謂有害者,逼惱他故。此亦瞋恚一分爲體。離瞋無別害相用故。瞋害別相,准善應說。雲何爲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者,醉傲爲性。能障不憍,染依爲業。謂憍醉者,生長一切,雜染法故。此亦貪愛,一分爲體。離貪,無別憍相用故。】
怎樣叫做惱呢?它是先有忿恨在心裏面,然後追觸起來,所以就會暴燥,它的體性就是狠毒和乘戾。能障礙不惱,好像蛇蠍一樣蛆螫于人,就是它的業用。這就是說,追憶到過去的惡人,又觸到了現在的違緣,所以心中便狠戾起來,每每就發出囂張暴熱凶鄙的話,開口就罵人,這豈不是同蛇一樣去咬人嗎?這也是瞋恚心一分做它的體性。如果離開了根本煩惱(瞋心)的話,那也就沒有另外一種惱的相用了。
怎樣叫做嫉呢?完全爲自己的名利,連生命都可以犧牲!看見別人家有一點好事,他都是放人家不下,不能夠忍耐,所以嫉的體性,就是妒忌。(P568)有了嫉妒心的人,當然障礙不嫉,自己心裏面也常常憂戚起來,這就是嫉的業用。這就是說,凡是有嫉妒心的人,只要一看見人家有好事,或聽到人家有好事,如升官發財、娶妻生子之類,他心裏面就很難過,也就不安樂起來,這不是愚癡和業障嗎?嫉妒和惱害都是以瞋恚心一部分做它的體性。如果離開了瞋心的話,也就沒有另外嫉妒的相狀和功用。
怎樣叫做悭呢?就是耽著財法,不肯惠舍于人,所以悭的體性就是秘吝:能夠障礙不悭,一種鄙吝的積蓄就是悭的業用。這就是說,如果心多鄙澀的人,他把許多錢財積蓄起來,就是懂了一點佛法,他也是不肯講給人家聽。這也是貪愛的一部分來做它的體性,如果離開了貪心所的話,那就沒有另外悭的相用可得。
怎樣叫做诳呢?因爲自己要得到財利和名譽,本來是沒有道德,而裝模作樣的假裝得好像有道德,所以诳的體性就是詭詐。能障礙不诳,好像有一種人——高聲現威,自說功德,說得財利,預說禍福等等,這叫做不正當的生活,就是它的業用。凡是有矯诳的人,他的內心多懷著一種異謀,所以做(P569)的事都是不真實的邪命。這诳的體性是由貪癡各一分合成的,如果離開貪和癡,那就沒有另外诳的相用可得。
怎樣叫做谄呢?就是因爲要欺騙人的原故,所以假做作許多承奉人的媚態,谄的體性就是心中不直的險詐和歪曲。能夠障礙不谄,令得別人不好意思規谏他,這就是谄的業用。因爲凡是有谄曲心的人,他要哄騙別人,不得不曲順時宜,假設許多方便,無非是要取悅于人。或者,自己犯了過失,不給人家知道,隱藏起來,不肯任憑良師善友正當的教誨。所以谄也是以貪和癡各一分爲體,假定離開了這貪癡的話,那就沒有另外谄的相狀和功用。
怎樣叫做害呢?就是對于一切有生命的動物,沒有慈悲憐愍的心腸,所以害的體性就是損惱衆生,能夠障礙不害,逼惱衆生就是害的業用。意思就是說:凡是有害人心腸的人,他一定是逼害惱亂別人的。所以這個害心所也是瞋恚一分做它的體性,如果離開了瞋恚的話,那也就沒有害的相狀和功用可得。請問:“瞋和害的別相是甚麼地方不同?”這和善心所上的不瞋和不害相反,就是沒有慈悲。(P570)
怎樣叫做憍呢?就是對于自已有一點好事,就深深生起染著起來,憍的體性就是沈醉高傲。能障礙不憍,一切的染汙法都是依托憍傲生起的,這就是憍的業用。就是說:凡是有憍傲心的人,一定會生長一切染汙的事情,所以憍也是以貪愛一部分做它的體性。如果離開了貪愛的話,那也就沒有另外憍的相狀和功用可得。
【雲何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爲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爲業。謂于自法,無所顧者,輕拒賢善,不恥過惡,障慚生長諸惡行故。雲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爲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謂于世間無所顧者,崇重暴惡。不恥過罪,障罪,生長諸惡行故。不恥過惡,是二通相,故諸聖教,假說爲體。若執不恥,爲二別相,則應此二體無差別。由斯二法,應不俱生。非受想等有此義故。若…
《成唯識論講話(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