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四)▪P4

  ..續本文上一頁有漏染汙種,要有第八識才能夠執持;現在來說清淨法種,也要有第八識才能夠執持它。清淨法有叁種:(1)是世間淨,就是伏惑的道。(2)是出世間淨,就是無漏善。(3)是所斷果清淨,那就是所證的理。

  假定沒有這個第八識,來執持世間和出世間的清淨道種,那在世間道後再進生出世間道,或在出世間道後再退回世間道,這樣“異類心後”而生起的淨法,豈不是沒有種子嗎?如果除了第八識之外,你所說的別種原因能夠持種的話,我在前面不是說了許多理由告訴你是不可以嗎?設若世間道和出世間道,這兩種淨道可以無因生起的話,那末,入了無余涅槃之後,那世間道和出世間道豈不是應當再生起嗎?無因可以生果,那不但二淨道可以無因而生,就是所依的身和智也可以無因而生啊。

  還有,如果沒有第八識來執持本有的無漏種子,那初果出世的見道也就不應生起了,因爲沒有東西來執持它的種子。假定你又說:“有漏的聞熏習(P324)豈不是可以作出世道的嗎?”那怎樣可以呢?因爲有漏和無漏兩種性類不同,所以聞熏習只可以作無漏道的增上緣,而不可作無漏的因緣啊。如果無因可以生果,便同外道的說法一樣,果法不是從識裏面的種子而生了。當然啰,最初沒有無漏種子生果,那以後更沒有無漏種子生果,這樣一來,叁乘的聖果應當永遠的沒有啊;但事實上不是這樣,可見有第八識來執持無始以來本有的無漏種子啊。

  不但如此,設若沒有這個第八識來執持煩惱種子,那將來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轉染成淨,這個菩提、涅槃的智果和斷果也不能成立了;因爲沒有病,藥有甚麼用處呢?所以沒有煩惱的現行,無漏道也就無用了。同時也要知道,無漏也不可以持有漏種;因爲染和淨的兩種心性是相違的,好像明暗一樣,不能同時並起啊。因爲和無漏道相應的心,是不能夠持彼有漏種的,這好像涅槃不能和染汙法同時一樣。至于甚麼過去法或未來法,以及得等的不相應法,它們自己都沒實體,那能持種呢?同時前六識、色根、命根、衆不同,以及第六識的心所,也沒有資格持種,因爲在前面說過,說它們受熏(P325)持種,在道理上不能夠成立啊。既然沒有所斷的煩惱,當然也就沒有能斷的無漏道;有漏和無漏道既然都沒有,那末,依甚麼惑,由甚麼道來建立這個斷德的涅槃果呢?

  假定你又說:“由最初見道的力量,所以後來的煩惱就不能生起,這樣,就立爲斷果。”那末,照你這樣說,在見道的時候,就應當叫做無學啊。後來的煩惱既然是無因,那應當就永遠再不能生煩惱了。

  如果你們贊成有這個第八識的話,那受熏持種的道理都可以成立。因爲唯有這個第八識,才能夠執持染汙法和清淨法的種子。

  其實說起來,證明有第八識的道理很多很多,恐怕大家厭繁,所以只好把要緊的大綱來說一說。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斷案:除了一般人所公認的前六識之外,還有一個第八識,無論是經論上或道理上,都很明白的;所以希望有智慧的人,應當深深的信受才對。初能變的第八識已竟。

  【如是己說,初能變相。第二能變,其相雲何?頌曰:“次第(P326)二能變,是識名末那;依彼轉緣彼,思量爲性相。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並我慢我愛,及余觸等俱。有覆無記攝,隨所生所系;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論曰:次初異熟能變識後,應辯思量能變識相。是識聖教,別名末那;恒審思量,勝余識故。此名何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然諸聖教,恐此濫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又標意名,爲簡心識。積集,了別,劣余識故。或欲顯此,與彼意識,爲近所依。故但名意。】

  第八識的教理在前面可算是大略的講過了,現在再來講講第七識,分做十段來講:(1)釋名門: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2)所依門:依彼轉。(3)所緣門:緣彼。(4)體性門:思量爲性。(5)行相門:思量爲相。(6)染俱門: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並我慢我愛。(7)余相應門;及余觸等俱。(8)叁性門:(P327)有覆無記攝。(9)界系門:隨所生所系。(10)伏斷門: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現在先來講第一釋名門,試問第七識叫做甚麼名字呢?

  長行論文上說:在次第上說起來,初能變這八識說過了之後,就應當再來辯論第二能變思量的第七識。這個第七識在經論上都叫它是“末那”,翻成中國的意思,就叫做“意”。意的意義就是恒常審察思量:在凡夫位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爲我,在聖人位就知道無我了。這種恒審思量的功用,那它是勝過了其余的識了。因爲前五識是非恒非審的思量,第六識是審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識是恒而非審的思量。唯有第七識又能恒常,又是審察,所以恒審思量勝過其余的前後七個識。

  問:“第七識叫做意,但此和第六識的意識有甚麼地方不同呢?”第七識在六離合釋中,叫做持業釋。體能夠執持自己的業用,是依自己得名;好像藏識一樣,藏就是識。意就是識,所以叫他“識即意”故。第六識在六離合釋中叫做依主釋,它是要依托一個主人的,好像眼識一樣。眼識是要依托眼根的,第六意識它是要依托第七識的意根。所以識是識,意是意;識是第(P328)六,意是第七,識不同意啊。然而經論上恐怕第七和第六,都叫做意識,會混濫起來,所以第六叫做意識,而第七只叫做“意”了。

  還有一個意思:第七識之所以叫做意的,因爲積集的功用不如第八識的心,而了別的功用又不如前六識,所以只好叫做意。或者第七同第六是靠近的原故,又是給第六意識所依托,所以叫它是意。

  【依彼轉者,顯此所依。彼,謂即前初能變識。聖說此識依藏識故。有義:此意以彼識種,而爲所依;非彼現識。此無間斷,不假現識,爲俱有依,方得生故。有義:此意以彼識種,及彼現識,俱爲所依。雖無間斷,而有轉易,名轉識故。必假現識,爲俱有依,方得生故。轉,謂流轉,顯示此識,恒依彼識,取所緣故。】

  上面是解釋第一釋名門,現在來解釋第二所依門。怎樣叫做彼轉呢?依彼轉這一句話,就是顯示第七識所依托的是那一個呢?

  這個“彼”字就是前面初能變的第八識,因爲佛經說這個第七識是依托(P329)第八的阿賴耶識——藏識。

  請問第七識是依托第八的種子識呢?還是依托第八的現行識呢?這有兩家說的不同。

  第一家說:“這個第七識,但是依托第八識的種子識,不是依托第八識的現行識。甚麼原因呢?因爲第七識它是恒常不間斷的東西,所以它不要用第八識的現行識來做俱有依,就可以生起第七識的現行來。”

  第二家又說:“這個第七識不但是依托第八識的種子識,並且也要依托第八識的現行識,兩樣東西都要依。你說的第七識雖然是無間斷,然而,一到了無漏的聖道生起的時候,第七識也有轉染汙成清淨的時候;間斷雖無,轉易仍有,所以第七識也叫做轉識。因此,第七識不單是依托第八的種子識,並且還要依托第八的現行識,來做俱有依,才可以生起第七識的現行果法來。所謂俱有依者,就是七八二識不能離開,有則同有的意思。”

  轉,又是甚麼意思呢?就是“流轉”的意思。流是相續義,轉是生起義,這就是顯示這個第七識,恒常依托第八識;反過來又把它所依托的第八(P330)識,做所緣的境界。

  【諸心心所,皆有所依。然彼所依,總有叁種:一因緣依。謂自種子,諸有爲法,皆托此依。離自因緣,必不生故。二增上緣依,謂內六處。諸心心所,皆托此依。離俱有根,心不轉故。叁等無間緣依,謂前滅意。諸心心所,皆托此依。離開導根,必不起故。唯心心所,具叁所依,名有所依,非所余法。】

  上面是正說第七識,現在來總說八個識的心王和心所,都有它們所依托的東西。然而它們所依托的東西,總起來一共有叁種:

  第一種叫做因緣依。因緣依是甚麼呢?就是每一法本身的種子。因爲只要說是有爲法,都一定要依托這種子;假定離開了因緣的種子,那必定不會生起現行的果法來。

  第二種叫做增上緣依。增上緣依是甚麼呢?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內六根。所以,八識的心王和心所都是依托這內六種的淨色根。例如眼識(P331)的心王心所如果離開了俱有依的眼根,這眼識的心王心所必定不會轉生。

  第叁種是等無間緣依。等無間緣依是甚麼呢?就是前一刹那滅的意,無論一切心王和心所,都要依托這開導依。如果離開了這開導依的根,那後念也決定不會生起。

  照上面這種道理說起來,唯有八識的心王和心所,具足這叁種所依,所以才叫做有所依。只有心王心所才有所依,其余的色法就沒有開導依,至于不相應行法以及無爲法,連因緣依、增上緣依都沒有了。

  【初種子依。有作是說:要種滅己,現果方生。無種己生,集論說故。種與芽等,不俱有故。有義:彼說爲證不成。彼依引生,後種說故。種生芽等,非勝義故。種滅芽生,非極成故。焰炷同時,互爲因故。然種自類,因果不俱。種現相生,決定俱有。故瑜伽說:無常法與他性爲因,亦與後念自性爲因,是因緣義。自性言:顯種子自類,前爲後因。他性言:(P332)顯種與現行,互爲因義。攝大乘論亦作是說:藏識染法,互爲因緣。猶如束蘆,俱時而有。又說種子與果必俱。故種子依,定非前後。設有處說:種果前後,應知皆是隨轉理門。如是八識,及諸心所,定各別有種子所依。】

  前面略標叁依,現在再來把因緣依詳細來解釋一下。初種子依,就是因緣依。說到種子依,有兩家主張不同,頭一家他們說:“要種子滅了以後,現行的果法才可以生起來。”他說:“這道理《雜集論》上不是說過了嗎?可見種子的因和現行的芽,不是同時有的。”這是小乘經部師所說的。

  第二家他說:“你拿《雜集論》來證明是不能成立的。因爲《雜集論》上所說的…

《成唯識論講話(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