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講話(卷五)
【此染汙意,何受相應?有義:此俱唯有喜受;恒內執我生喜愛故。有義:不然!應許喜受,乃至有頂。違聖言故。應說:此意四受相應。謂生惡趣,憂受相應,緣不善業,所引果故。生人欲天初二靜慮,喜受相應,緣有喜地善業果故。第叁靜慮,樂受相應,緣有樂地,善業果故。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舍受相應,緣唯舍地,善業果故。有義:彼說亦不應理。此無始來,任運一類,緣內執我,恒無轉易,與變異受,不相應故。又此末那,與前藏識,義有異者,皆別說之。若四受俱,亦應別說。既不別說,定與彼同。故此相應,唯有舍受。未轉依位,與前所說,心所相應。已轉依位,唯二十一心所(P396)俱起。謂遍行、別境各五,善十一。如第八識,已轉依位,唯舍受俱,任運轉故。恒于所緣,平等轉故。】
前面是研究第七識到底有幾個心所和它相應?結果,是決定了一十八個。現在是討論第七識在五種受中,是同甚麼受相應呢?這有叁家說法不同:
第一家說:“同第七識相應的只有喜受,因爲第七識恒常執著第八識爲內我,生起一種喜愛,所以和喜受相應。”
第二家說:“不對!甚麼原因呢?因爲第七識是跟隨第八識生叁界,假定第七識生到無色界頂上去——非想非非想處,而喜受只到色界二禅爲止,如果喜受也隨第七識到非非想地,那豈不是違背了經論上所說的話嗎?所以應當說第七識有四個受和它相應——憂、喜、樂、舍。理由是:如果生到叁惡趣裏面去了,那就和憂受相應,因爲它是緣不善業所引的果報。如果生到人間或欲界天上以及色界的初禅和二禅,那又和喜受相應,它是緣有喜地(P397)的善業果。如果是生到第叁禅,那又和樂受相應,它是緣有樂地的善業果。如果是生到第四禅以及到無色界頂,那又是和舍受相應,它是緣舍地的善業果。”
第叁家又說:“你說的也是不對!因爲第七識是無始以來任運的一類,緣第八識爲自己的內我。它是恒常沒有轉變更易過,所以第七識和“苦樂、憂喜”的變異受是不相應的。如果第八識是舍受,而第七識不是舍受,那應當說第七識是甚麼受呢?設若第七識是同“憂喜樂舍”四受相應的話,那應當會另外說啊。現在既然不另外說,那一定是和第八識相同;因此,和第七識相應的唯有舍受。在沒有轉識成智的時候,同前面所說的是一樣,和第七識相應的心所只有十八個;如果是已經轉成了平等性智,那就有二十一個心所和它相應了,就是遍行五個、別境五個、善十一個。同第八轉識成智是一樣,只有同舍受相應,它是任運而轉,第七識如果是轉識成智之後,它恒常所緣的是平等性故。”
【末那心所,何性所攝?有覆無記所攝,非余。此意相應四煩惱等,是染法故。障礙聖道,隱蔽自心,說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無記。如上二界,諸煩惱等。定力攝藏,是無記攝。此俱染法,所依細故。任運轉故,亦無記攝。若已轉依,唯是善性。】
前面是討論第七識和甚麼受心所相應,現在要討論第七識在叁性中是屬于那一性了。所以問:“第七識是屬于甚麼性所攝?”答:“是“有覆無記”性所攝,不是其余的善性、不善性或無覆無記性。”
第七識在沒有轉識成智以前,是和我癡、我見、我慢、我貪四個根本煩惱相應的,所以它是染汙法。染汙的東西是障礙聖道的,是隱蔽清淨心性的,所以說它是有覆。因爲它不是純善,又不是純惡,所以只好叫它是無記了。無記的意思如果不懂的話,說個譬喻你聽:好像色界和無色界的天人,他們還是有貪、慢、癡、疑的存在,不過他們被禅定的勢力壓覆住了,(P399)所以煩惱不容易現行。這又好像毒蛇雖然是厲害,然而被迷藥錯住了,所以它不能害人了。因此色界和無色界的衆生雖然有煩惱,然而被定力所伏住了,所以便成無記性了。第七識的染汙法因爲它們所依托的心王是微細的,並且是任運而轉的,所以也是無記所攝。這是說,第七識沒有轉識成智的時候,是有覆無記;設若已經轉識成智了,那完全是屬于善性,這一層先要知道。
【末那心所,何地系耶?隨彼所生,彼地所系。謂生欲界,現行末那,相應心所,即欲界系。乃至有頂,應知亦然。任運恒緣,自地藏識,執爲內我,非他地故。若起彼地,異熟藏識,現在前者,名生彼地,染汙末那,緣彼執我,即系屬彼,名彼所系。或爲彼地,諸煩惱等,之所系縛,名彼所系。若已轉依,即非所系。】
現在要問:“第七識在叁界中是屬于那一界所系呢?”這很容易答覆,就是:“第八識生到那一界,而第七識就跟隨它到那一界。”就是說,欲界(P400)的現行第七識以及和它相應的心所,那當然是欲界系。色界和無色界也是一樣,就是第八識如果是生到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而第七識也只好跟它一齊走,到非非想處去。所以說,第七識是任運恒緣自地的第八識爲內我,隔界和隔地那是不緣了。設若那一地第八識現前了,就叫做生那一地;而染汙的第七識就緣它執之爲我,也就系屬彼地,所以叫做彼所系。或者被這一地的煩惱所系縛,也叫做彼所系,這也是約還沒有轉識成智以前說的。設若是已經轉識成智的話,那當然就不是叁界所系,而叁界也就不能系縛第七識了。”
【此染汙意,無始相續,何位永斷,或暫斷耶?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阿羅漢者,總顯叁乘無學果位。此位染意種及現行,俱永斷滅,故說無有。學位滅定,出世道中,俱暫伏滅,故說無有。謂染汙意,無始時來,微細一類任運而轉。諸有漏道,不能伏滅。二乘聖道,有伏滅義。真無我解,違我執故。後得無漏,現在前時,是彼等流,亦違此意。真無(P401)我解,及後所得,俱無漏故,名出世道。滅定既是,聖道等流,極寂靜故,此亦非有。由未永斷,此種子故,從滅盡定,聖道起已,此複現行,乃至未滅。然此染意,相應煩惱,是俱生故,非見所斷。是染汙故,非非所斷。極微細故,所有種子,與有頂地,下下煩惱,一時頓斷,勢力等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頓斷此種,成阿羅漢,故無學位,永不複起。二乘無學,回趣大乘。從初發心,至未成佛,雖實是菩薩,亦名阿羅漢。應義等故,不別說之。】
第九伏斷門。這個有染汙的第七識,從無始以來都是相續不斷,要到甚麼位置,才可以永斷?又到甚麼位置,而暫時斷呢?答:阿羅漢位就永斷,滅盡定和出世的無漏道暫斷。這個阿羅漢不是單單指的聲聞四果阿羅漢,是連辟支佛、八地以上的菩薩以及佛果,都在阿羅漢裏面所攝,所以說,總顯叁乘的無學果位。染汙的第七識,種子以及現行統統都永遠的斷滅了。在叁(P402)果的滅盡定以及修出世的無漏觀,也都能夠暫時的伏滅,所以說是無有。
就是說,這個染汙的第七識,從無始以來它的行相都是微細的在那兒任運而轉的。所以如果是有漏道,怎能夠滅除它的染汙呢?要到了二乘的聖道,才有伏滅的可能性。因爲有了真無我的見解,也即違背我執了。就是無漏的後得智現前的時候,因爲是根本智的等流,所以也是違反此識的我執。真無我解以及以後所得的無漏智,因爲都是屬于無漏,所以都叫做出世道。
滅盡定既然也是聖道的等流,這種定非常的寂靜,所以也沒有我執。叁果的聖人雖然是在滅盡定中,然而,因爲沒有把煩惱種子永遠地斷掉了,所以從定起來以後,煩惱又再起現行,所以沒有把煩惱完全滅了。這是約有學說的,並不是無學果也是這樣。
還有:這個染汙的第七識,相應的煩惱它是俱生就有,並不是後來才分別的,所以要在修道位才斷得了。見道位是斷不了的,然而又是屬于染汙的原故,所以也不是無漏的東西,到底是可以斷除的。不過第七識的染汙和第六識不同,它是非常的微細,所以它的染汙法種子要到無色界非非想處地九(P403)品煩惱中的下下品,才一刹那頓斷;因爲智和煩惱勢力相等,所以才可以克伏它。一到了最後的金剛喻定現起的時候,才能夠頓斷煩惱的種子,而成阿羅漢。所以要到了無學的果位,煩惱才永遠的再不生起。
就是先已經證了阿羅漢和辟支佛果,然後再回小向大,從初發菩薩心起,一直到未成佛以前,他雖然是菩薩,還是可以叫他是阿羅漢。因爲應斷的煩惱、應了的生死、應受的供養是一樣相等,所以不另外說他。
【此中有義:末那唯有煩惱障俱。聖教皆言:叁位無故。又說:四惑恒相應故。又說:爲識雜染依故。有義:彼說:教理相違。出世末那,經說有故。無染意識,如有染時,定有俱生,不共依故。論說藏識,決定恒與一識俱轉,所謂末那。意識起時,則二俱轉,所謂意識,及與末那。若五識中,隨起一識,則叁俱轉。乃至或時頓起五識,則七俱轉。若住滅定,無第七識,爾時藏識,應無識俱,便非恒定一識俱轉。(P404)住聖道時,若無第七,爾時藏識,應一識俱。如何可言,若起意識,爾時藏識,定二俱轉?顯揚論說:末那恒與四煩惱相應,或翻彼相應恃舉爲行,或平等行,故知此意,通染不染。若由論說:阿羅漢位,無染意故,便無第七,應由論說:阿羅漢位,舍賴耶故,便無第八。彼既不爾,此雲何然?】
這裏頭一家說:“第七識唯有和煩惱障相應,所以經論都是說:“到了叁個位子的時候,都沒有末那。”又說:“因爲同四個煩惱恒常相應。”又說:“爲前六識雜染所依托。”
第二家說:“他這種說法不對,因爲和理教都是相違的。出世的清淨末那,經上說是有的。沒有染汙的意識和有染汙的意識,一定都有一個不共所依托的根;就是染汙意識是依托染汙的意根,如果是清淨的意識,那也要依托清淨的意根,所以叫做不共所依。
就是在《瑜伽師地論》上也有說:“第八識無論是轉不轉,決定恒常有(P405)一個識和它同時俱轉。”是那一個呢?就是所說的末那。若是意識要生起的時候,也是兩個識同起,就是第六識和第七識,若…
《成唯識論講話(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