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呢?就是說,這阿賴耶識它從無始時以來,不是純善,也不(P238)是純惡,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性,所以叫做相續。因爲阿賴耶識是常無間斷的,所以它是叁界、五趣、四生、宇宙萬有的根本啊!又因爲阿賴耶識它的性格是堅住的,所以能夠執持一切法的種子,使令它不會遺失。
怎樣又叫做轉呢?就是說,這阿賴耶識從無始以來,都是刹那刹那,念念生滅的;前念和後念都是有變動不同,前念過去了,後念又繼續起來,所謂因滅果生,當然不是常,也不是一。因爲不是常住和斷滅,所以才可以給前七識來熏成種子。
唯識學上以““恒”字說明賴耶不是斷滅的,以“轉”字說明賴耶不是常住的東西。好像山上流下來的瀑布一樣,說它是常是斷都不可以,因爲它有種子的因和現行的果法,所以當然不是斷常。”
【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常時,有所漂溺。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又如(P239)瀑流,雖風等系,起諸波浪,而流不斷;此識亦爾,雖遇衆緣,起眼識等,而恒相續。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魚草等物,隨流不舍;此識亦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恒相隨轉。】
因爲阿賴耶識非斷非常、恒轉的道理不容易懂,所以說個譬喻給你聽:好像萬丈懸崖流下來的瀑布水一樣,若說它是斷滅的嗎,然而,天天都看見它在那兒前後相續的流動;若說它是常住的嗎,而前後的流動相,又時刻在那兒變異,所以叫做非斷非常。同時,瀑流水還有兩個意義,一是可漂流,一是可沈溺。阿賴耶識也像瀑流一樣,業浪滾滾,起伏不斷,前滅後生;一切有情都漂流沈溺在這藏識的大海裏,不能出離。
這瀑流的譬喻,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瀑流雖然是被風擊動,生起波浪,然而不斷的還是照常的流下去。這阿賴耶識也是這樣,雖然是遇到了衆緣,現起了前六識的波浪,然而,還是照常的相續不斷。
瀑流還有一個意義:漂流的水上上下下,而水裏面的魚和水面上的浮(P240)萍草,雖然是隨水流,然而不舍離本處,隨上下而漂流。這阿賴耶識就是這樣,它和內面習氣的魚以及外面觸等的草都是恒相隨轉的。
【如是法喻:意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刹那刹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恒轉如流。】
像上面所舉的許多法喻,它的意義都是顯示這阿賴耶識,無始以來,就有因果的關系,既然有因果的關系,當然是非常非斷了。因爲阿賴耶識的體性,無始以來,就是刹那刹那的生滅;後念的果法生起了之後,前念的因法才謝落過去。因此,果生當然不是斷,因滅所以也不是常;不是斷,不是常,這不是緣起的正理是甚麼呢?所以才說這阿賴耶識恒常轉變,正同瀑流水一樣的狀況。
【過去未來,既非實有;非常可爾,非斷如何?斷豈得成緣起正理?過去未來,若是實有,可許非斷,如何非常?常亦不(P241)成緣起正理。】
這一段問答,真有興趣!外人問:“你們唯識家都是說:“過去法和未來法都不是實有。”這可以說不是常住,而不能說它不是斷滅;而斷滅的東西,怎樣可以成立緣起的正理呢?”你看唯識家答得多妙:“照你們一切有部的人說“過去法和未來法,如果也是實有”的話,可以說它不是斷滅;然而,不能說它不是常住啊!難道常住的東西可以成立緣起的正理嗎?”
【豈斥他過,已義便成?若不摧邪,難以顯正;前因滅位,後果即生;如稱兩頭,低昂時等;如是因果,相續如流,何假去來,方成非斷?因現有位,後果未生,因是誰因?果現有時;前因已滅,果是誰果?既無因果,誰離斷常?若有因時,已有後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義既無,果義甯有?無因無果,豈離斷常?因果義成,依法作用,故所诘難,非預我宗;體既本有,用亦應然,所待因緣,亦本有故;由斯汝(P242)義,因果定無,應信大乘緣起正理。】
外人說:“是不是但講人家的過失,自己的宗義便可以成立?”論主答:“設若不摧破邪執,怎樣可以顯示正理呢?下面就是唯識家所說的因果定義。他說:“甚麼叫做因果呢?就是前念正滅的當兒,後念即刻就生起來了!這生滅不是前後兩刹那,是同在一刹那說生滅的。這道理如果不容易懂,可以舉個例來說明。好像我們平常用的秤子秤東西一樣,這一頭低下去,那一頭同時即刻就擡起來了;並不是先低後高,也不是先高後低,高低決定是同時,這種淺顯的道理,連小孩子也知道。所以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不是常,也不是斷。因果生滅的相續,好像瀑流一樣,何必要假借過去法和未來法是實有,才能夠成立不會斷滅呢?””
外人又來一個問難:“如果照你們唯識家這種說法,因是現有的位子,試問後果還沒有生起以前,這因是那一家的因呢?好像還沒有生兒子,這母親是甚麼人的母親呢?還有,你們又說“果法是現有”,然而過去的因老早(P243)就滅去了,試問這果是那一家的果呢?好像母親老早就死了,這個初生的小孩,是那一個母親生的呢?這樣一來,因也沒有,果也沒有,你們還強詞奪理的說甚麼離斷離常,我們真不相信!”
試看唯識家答得真巧妙:“設若照你們外人說“正在因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後果”,那末,果法既然老早本來就有了,那就用不著前面的因了!好像兒子老早本來就有了,那要母親做甚麼?反過來說,如果過去的因,已經老早就沒有了,那後面的果法,是從甚麼東西生出來的呢?好像沒有母親,怎樣會生兒子呢?所以你們外人的說法,那真是無因無果,更不能離開斷常。
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因果的道理所以能夠成立,那都是依據一切法的“作用”來說的。因爲有了現行的果法,所以推知它決定有種子,世間沒有無因而生果法的道理。如果沒有因法,當然就沒有果法;這道理連小孩都可以懂,並不是很深奧的。所以你們外人的問難,過失是在你們自己身上,不與我們相幹。如果一定要照你們的說法,體既然是本有,那用,當然也是本(P244)有,連所等待的因緣,也是本有。如果一切的一切通通都是本有,又何必要因呢?因此就可以知道,你們所說本有的意義,就決定沒有因果了!那你們就應當相信我們大乘唯識家緣起的正理。
【謂此正理,深妙離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設。觀現在法,有引後用,假立當果,對說現因。觀現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果。假謂現識,似彼相現。如是因果,理趣顯然,遠離二邊,契會中道,諸有智者,應順修學。】
在唯識家方面說,這唯識學上的真理,實在是甚深和微妙,不可以用言說來表示的。所以說因說果,都是方便施設的假法。
唯識的因果是怎樣說的呢?他是觀察現在每一法,都有引生後果的功用,由此假立當來的果法,那是對說現因說的。再用智慧來觀察,現在一切的果法是從甚麼地方來的呢?當然是酬答從前的因相。因此,假立從前曾經過的因,所以是對說現在的果法。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唯識家所說的因果,都是以現在法爲中心。因爲現在是果法,所以說過去是因法;因爲現在(P245)是因法,所以未來是果法。所以因果二法,都是在現在一刹那上建立的。怎樣叫做假呢?假,就是在現在這識上,好像有酬曾因,生當果的作用,其實都是約義而立,並不是真實有的。
如是唯識家所說的因果,道理和宗趣,都是很明顯的,遠離了斷常二邊,契合非空非有的中道。凡是有智慧的人,應當隨順修學這唯識的道理。
【有余部說:雖無去來,而有引果,恒相續義。謂現在法,極迅速者,猶有初後生滅二時:生時酬因,滅時引果;時雖有二,而體是一。前因正滅,後果正生;體相雖殊,而俱是有。如是因果,非假施設;然離斷常,又無前難。誰有智者,舍此信余?】
這是小乘另外一家似是而非的說法。他們說:“雖然是沒有過去和未來的法,然而還是照常有因果恒常相續的意義。這道理是怎樣的說法呢?這在現在法上,就是最快的時候,還有初後生和滅的兩種時間。在這一念中生起的時候,就叫做酬因;設若滅的時候,就叫做引果。時間雖然說是有先有(P246)後,而念體還是一個。前念正滅的時候,後念同時就生起來了;前後二念的體性和行相雖然有一點不同,然而還是同時。
像我們這樣說的因果,它的體性是實在的,並不是虛假施設的。一方面可以離了斷常兩種邪見,另一方面又可以免除了前面的難題,試想想看,那一個有智慧的人,舍去了我這種說法,來相信別的教說呢?”
【彼有虛言,都無實義。何容一念,而有二時?生滅相違,甯同現在?滅若現在,生應未來;有故名生,既是現在,無故名滅,甯非過去?滅若非無,生應非有;生既現有,滅應現無。又二相違,如何體一?非苦樂等,見有是事。生滅若一,時應無二;生滅若異,甯說體同?故生滅時,俱現在有,同依一體,理必不成。經部師等,因果相續,理亦不成!彼不許有阿賴耶識,能持種故。由此應信大乘所說因果相續,緣起正理。】
你看唯識家破斥他們真是理直氣壯!就是說:“你們這班人所說的(P247)話,都是虛假,沒有一點實在的意義。你們自己想想,怎樣可以容許一刹那中同時有生和滅兩個時間並存呢?因爲生和滅好像明和暗一樣,是互相違背的,怎樣可以同是現在的?假定滅是現在的話,那生應當是在未來。因爲是有,所以叫做生,既然是現在,那末,無,就叫做滅,豈不是已經過去了嗎?反過來說,滅,設若不是無,那末,生,應當就不是有。依正理來說,生既然是現有,那滅一定就沒有。因爲生滅同明暗一樣,無論怎樣是不能同時而有。
並且生滅二相,誰也知道是相違的。好像苦樂一樣,你不可以說“苦樂二相是可以同時”,我們向來就沒有看見過有這件事。
生滅設若是一,那時就應…
《成唯識論講話(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