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供養,修行這信心。(3)要經過一萬大劫,信心才可以成就。下面就是發心幾種因緣:(1)諸佛菩薩教他發心。(2)或因大悲自己發心。(3)或因護法能自發心。這樣的信心已經成就了的人,能夠發心的,那就可以進入初住以上的正定聚。到這時才是永遠都不會退轉。(4)“習種性”和“性種性”兩種都有了,就叫做“住如來種中”,和“正因相應”。
【若有衆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于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于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
前面所說的人善根厚,煩惱輕,遇緣勝,滿萬劫,故得決定不退。這種人善根薄,煩惱重,遇緣劣,萬劫未滿,故或有退墮。所以說,設若有一類(P104)衆生,善根很微少,從久遠劫已來,煩惱又非常的深厚,雖然是遇到了諸佛,也得于供養,然而所起的是人天的種子,或者起二乘的種子;設若有求大乘的人,根性也就不定,有的時候進,有的時候又退。還有供養諸佛,沒有到一萬大劫,在其中如果遇到了好緣,也有發心的:(1)有的人看見了佛的相好而發心的,(2)或者因供養出家人而發心的,(3)還有遇到了二乘人勸他發心的,(4)或者學別人發心。這樣各色各樣的發心不同,通通不定。最壞的就是一遇到了惡緣,又退失了墮到二乘裹面去了,這就是比較前面那種人根機次一等了。
【複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有叁種。雲何爲叁?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叁者,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苦故。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複假求學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是衆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P105)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爲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
怎樣去發心呢?(1)要有“直心”,要能一心正念真如法性。(2)要有“深心”,要歡喜修集一切的善行。(3)要有“大悲心”,要想拔除一切衆生的苦惱。前二心是自利,後一心是利他。行門雖有無量,叁心攝盡。這裏有個問答很好啊,問曰:前面不是說過“法界同是一相,佛體本來無二”?那麼,爲甚麼不單念真如就夠呢?還要假借求學種種善行做甚麼?答曰:你這個問題我可說個譬喻,來明白這道理:譬如有一個大摩尼寶,它的本性雖然是明淨,然而因爲藏在地下很久,而有垢穢,設若有一個人,雖然是念寶的清淨本性,不去用種種方便去磨光刮垢,究竟不得清淨。我們衆生的真心雖然是本有光明,然而因無始已來無量煩惱的垢穢,障蔽了它的本來清淨,若人雖念真如,不用種種方便去熏修善法,也就不能夠清淨。因爲衆生煩惱的垢穢無量,普遍到一切法上去了,所以要修一切善行,才能夠對治。設若一個(P106)人能夠修行一切善行,自自然然就會歸順到真如法上去。
【略說方便有四種。雲何爲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于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諸福德,攝化衆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
要把信心發起來,也要有種種方便。首是“行根本方便”:要用般若的正智,去觀察一切法,自性本來是無生,離開了種種妄見,所以不住生死。再觀察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所作的善惡業果那是絲毫都不會漏失。這樣就能夠發起大悲心,多修無量無邊的福德,去攝受教化一切衆生,不同二乘人一樣,沈空滯寂的住在涅槃窠裏面,這就是因爲能夠“隨順法性”的原故。
【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第二種方便就是“能止方便”。因爲這種人對自己有慚,對人家有愧,自己知道有過失,趕快的去悔除,所以對于一切惡法能夠止息,不會使令它(P107)增長起來。因爲能夠“隨順法性”,所以可以離了一切過失,正所謂“諸惡莫作”。
【叁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叁寶、贊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叁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
佛教裹面所講的道理雖然是很多,然而總括起來,不出兩種:(1)在“惡”的方面要努力去止,(2)在“善”的方面要努力去作。在作善的方面又有兩種:(1)沒有作過的善固然要發心去作,(2)就是已經作過了的善,還要常常增加才對。但是作善以甚麼爲標准呢?如供養可以離“悭貪障”,禮拜可以離“我慢障”,贊歎可以離“毀謗障”,隨喜和勸請可以離“嫉妒障”。所以說,第叁種最要緊的是要把自己的善根發起來,還要一天一天的增長起來。用這種種的方便——要精進供養叁寶,要禮拜叁寶,要贊歎叁寶,要隨喜人家所作功德,要勸請諸佛及高僧大德講經說法,常住在世間上度生,不要入滅,能(P108)夠這樣去做,因爲愛敬叁寶的緣故,心中非常的淳和厚道,信心才可以增長;他們的志願是求無上的佛果,這是得生智慧的利益。同時又因爲仗佛、法、僧叁寶威力的所護,所以業障一天一天的消除,善根一天一天的增長,乃至永遠的不退。這都是“隨順法性”的緣故,所以能夠得滅障的利益。
【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于未來,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余,皆令究竟無余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衆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發心的人要具足叁個條件:(1)要有長時心,(2)要有廣大心,(3)要有第一心。因此,所以說第四種是發心的人,要有大願平等的方便。先要發大願,要到未來無窮無盡的時間,去化度一切的苦惱衆生。要統統都度完了,不可以留下來一個,令他們一個一個都要證到無住涅槃。因爲是“隨順法性”的緣故,所以令它永遠不會斷絕。同時,法性也是普遍廣大,是遍于一切衆生分上,都是無二無別,那裏有甚麼彼此不同的地方呢?都是究竟寂滅的啊。
【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于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P109)能現八種利益衆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家,成道,轉*輪,入于涅槃。】
發心修行的菩薩,如果發了上面“長時心、廣大心、第一心”這叁種心的話,到了初住的時候,雖然沒有到深位,能夠多分而見法身,但是少分法身也就能見。這見不是用肉眼見,而是用般若的慧眼。這身不是肉身,而是一切法的空性以及功德法爲身。因爲他能夠親見到法性,所以隨各人的願力,能夠示現應化身八相成道,而利益衆生。八相例如釋尊:(1)下兜率天,(2)降王宮,(3)住摩耶胎,(4)出胎降生,(5)出家,(6)成道,(7)轉*輪,(8)入于涅槃。大乘不說“降魔”,加“住胎”,因爲大乘了達“魔佛一如”故。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系,以有大願自在力故。】
這一段文是說這一種叁賢的菩薩,因爲他尚沒有登到初地,所以還沒有親證法身。這是甚麼原因呢?因爲他在過去無量劫以來所作的一切有漏業種,還沒有完全斷除,不但變易生死的微苦還是存在,就是分段生死還是要(P110)隨他受生,所以有生死的微苦相應。然而和凡夫確大大的不同,因爲凡夫完全是隨業受生,而菩薩不是隨業,而是“乘願度生”,因爲他有大願自在力的原故。
【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爲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這裏有一個問難:照你前面說的,這種菩薩不同凡夫一樣,因爲他不是隨業來受生的。那麼,《璎珞本業經》上爲甚麼又說“七住菩薩還要退墮”呢?好像舍利弗一樣,遇到了惡知識,還是有墮緣。所以說,經上雖然有說退墮的話,其實是方便說的,不是真會退墮。不過是爲了初發心的菩薩,他們還沒有入正定聚,怕他們生起了懈怠心。因此,說有退墮的話,是爲了恐怖他們,令一班初發心的菩薩,勇猛精進罷了。
【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祗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P111)
上面所說的這一種菩薩是信成就發心的菩薩,這一種菩薩工夫也就很好。他們一發了心之後,就遠離了膽怯和懦弱的心念,無論怎樣,他們只有往前進,決定不會再退墮到二乘的地位,何況退墮人天以及四惡道呢?他們縱然聽到佛經上說的“行菩薩道不容易,要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祗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種種苦行,才能夠證到佛的涅槃”,他們也不會膽子小,怕起來,爲甚麼呢?因爲他們已經相信,知道了一切法的法性,從本已來它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啊!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于第一阿僧祗劫將欲滿故。】
“解”,能解法空,“行”,順行十度。十行圓滿,位在十回向,比前面十信滿心,入初住時,功行轉勝。因爲這種菩薩從最初正信已來,發心修行,至十回向的時候,已經有了第一個無央數的長時,現今到了“向”位,要進入“十地”位,所以叫做將滿。
【于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P112)隨順修行檀波羅密。以知法性無染,離五谷過故,隨順修行屍波羅密。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密。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毗黎耶波羅密。以知法性常定…
《慈航大師全集(二)大乘起信論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