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供养,修行这信心。(3)要经过一万大劫,信心才可以成就。下面就是发心几种因缘:(1)诸佛菩萨教他发心。(2)或因大悲自己发心。(3)或因护法能自发心。这样的信心已经成就了的人,能够发心的,那就可以进入初住以上的正定聚。到这时才是永远都不会退转。(4)“习种性”和“性种性”两种都有了,就叫做“住如来种中”,和“正因相应”。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前面所说的人善根厚,烦恼轻,遇缘胜,满万劫,故得决定不退。这种人善根薄,烦恼重,遇缘劣,万劫未满,故或有退堕。所以说,设若有一类(P104)众生,善根很微少,从久远劫已来,烦恼又非常的深厚,虽然是遇到了诸佛,也得于供养,然而所起的是人天的种子,或者起二乘的种子;设若有求大乘的人,根性也就不定,有的时候进,有的时候又退。还有供养诸佛,没有到一万大劫,在其中如果遇到了好缘,也有发心的:(1)有的人看见了佛的相好而发心的,(2)或者因供养出家人而发心的,(3)还有遇到了二乘人劝他发心的,(4)或者学别人发心。这样各色各样的发心不同,通通不定。最坏的就是一遇到了恶缘,又退失了堕到二乘裹面去了,这就是比较前面那种人根机次一等了。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P105)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怎样去发心呢?(1)要有“直心”,要能一心正念真如法性。(2)要有“深心”,要欢喜修集一切的善行。(3)要有“大悲心”,要想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恼。前二心是自利,后一心是利他。行门虽有无量,三心摄尽。这里有个问答很好啊,问曰:前面不是说过“法界同是一相,佛体本来无二”?那么,为甚么不单念真如就够呢?还要假借求学种种善行做甚么?答曰:你这个问题我可说个譬喻,来明白这道理:譬如有一个大摩尼宝,它的本性虽然是明净,然而因为藏在地下很久,而有垢秽,设若有一个人,虽然是念宝的清净本性,不去用种种方便去磨光刮垢,究竟不得清净。我们众生的真心虽然是本有光明,然而因无始已来无量烦恼的垢秽,障蔽了它的本来清净,若人虽念真如,不用种种方便去熏修善法,也就不能够清净。因为众生烦恼的垢秽无量,普遍到一切法上去了,所以要修一切善行,才能够对治。设若一个(P106)人能够修行一切善行,自自然然就会归顺到真如法上去。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要把信心发起来,也要有种种方便。首是“行根本方便”:要用般若的正智,去观察一切法,自性本来是无生,离开了种种妄见,所以不住生死。再观察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作的善恶业果那是丝毫都不会漏失。这样就能够发起大悲心,多修无量无边的福德,去摄受教化一切众生,不同二乘人一样,沉空滞寂的住在涅槃窠里面,这就是因为能够“随顺法性”的原故。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第二种方便就是“能止方便”。因为这种人对自己有惭,对人家有愧,自己知道有过失,赶快的去悔除,所以对于一切恶法能够止息,不会使令它(P107)增长起来。因为能够“随顺法性”,所以可以离了一切过失,正所谓“诸恶莫作”。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佛教裹面所讲的道理虽然是很多,然而总括起来,不出两种:(1)在“恶”的方面要努力去止,(2)在“善”的方面要努力去作。在作善的方面又有两种:(1)没有作过的善固然要发心去作,(2)就是已经作过了的善,还要常常增加才对。但是作善以甚么为标准呢?如供养可以离“悭贪障”,礼拜可以离“我慢障”,赞叹可以离“毁谤障”,随喜和劝请可以离“嫉妒障”。所以说,第三种最要紧的是要把自己的善根发起来,还要一天一天的增长起来。用这种种的方便——要精进供养三宝,要礼拜三宝,要赞叹三宝,要随喜人家所作功德,要劝请诸佛及高僧大德讲经说法,常住在世间上度生,不要入灭,能(P108)够这样去做,因为爱敬三宝的缘故,心中非常的淳和厚道,信心才可以增长;他们的志愿是求无上的佛果,这是得生智慧的利益。同时又因为仗佛、法、僧三宝威力的所护,所以业障一天一天的消除,善根一天一天的增长,乃至永远的不退。这都是“随顺法性”的缘故,所以能够得灭障的利益。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发心的人要具足三个条件:(1)要有长时心,(2)要有广大心,(3)要有第一心。因此,所以说第四种是发心的人,要有大愿平等的方便。先要发大愿,要到未来无穷无尽的时间,去化度一切的苦恼众生。要统统都度完了,不可以留下来一个,令他们一个一个都要证到无住涅槃。因为是“随顺法性”的缘故,所以令它永远不会断绝。同时,法性也是普遍广大,是遍于一切众生分上,都是无二无别,那里有甚么彼此不同的地方呢?都是究竟寂灭的啊。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P109)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家,成道,转*轮,入于涅槃。】
发心修行的菩萨,如果发了上面“长时心、广大心、第一心”这三种心的话,到了初住的时候,虽然没有到深位,能够多分而见法身,但是少分法身也就能见。这见不是用肉眼见,而是用般若的慧眼。这身不是肉身,而是一切法的空性以及功德法为身。因为他能够亲见到法性,所以随各人的愿力,能够示现应化身八相成道,而利益众生。八相例如释尊:(1)下兜率天,(2)降王宫,(3)住摩耶胎,(4)出胎降生,(5)出家,(6)成道,(7)转*轮,(8)入于涅槃。大乘不说“降魔”,加“住胎”,因为大乘了达“魔佛一如”故。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
这一段文是说这一种三贤的菩萨,因为他尚没有登到初地,所以还没有亲证法身。这是甚么原因呢?因为他在过去无量劫以来所作的一切有漏业种,还没有完全断除,不但变易生死的微苦还是存在,就是分段生死还是要(P110)随他受生,所以有生死的微苦相应。然而和凡夫确大大的不同,因为凡夫完全是随业受生,而菩萨不是随业,而是“乘愿度生”,因为他有大愿自在力的原故。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这里有一个问难:照你前面说的,这种菩萨不同凡夫一样,因为他不是随业来受生的。那么,《璎珞本业经》上为甚么又说“七住菩萨还要退堕”呢?好像舍利弗一样,遇到了恶知识,还是有堕缘。所以说,经上虽然有说退堕的话,其实是方便说的,不是真会退堕。不过是为了初发心的菩萨,他们还没有入正定聚,怕他们生起了懈怠心。因此,说有退堕的话,是为了恐怖他们,令一班初发心的菩萨,勇猛精进罢了。
【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祗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P111)
上面所说的这一种菩萨是信成就发心的菩萨,这一种菩萨工夫也就很好。他们一发了心之后,就远离了胆怯和懦弱的心念,无论怎样,他们只有往前进,决定不会再退堕到二乘的地位,何况退堕人天以及四恶道呢?他们纵然听到佛经上说的“行菩萨道不容易,要经过无量无边阿僧祗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种种苦行,才能够证到佛的涅槃”,他们也不会胆子小,怕起来,为甚么呢?因为他们已经相信,知道了一切法的法性,从本已来它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啊!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祗劫将欲满故。】
“解”,能解法空,“行”,顺行十度。十行圆满,位在十回向,比前面十信满心,入初住时,功行转胜。因为这种菩萨从最初正信已来,发心修行,至十回向的时候,已经有了第一个无央数的长时,现今到了“向”位,要进入“十地”位,所以叫做将满。
【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P112)随顺修行檀波罗密。以知法性无染,离五谷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密。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密。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黎耶波罗密。以知法性常定…
《慈航大师全集(二)大乘起信论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