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禅波羅密。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密。】
真者不僞,如者不變,法即法性。異前位,故曰深;異後位,故曰解。六度通于人天二乘所修,皆未離相,故雲事六度,不名波羅密。今修六度,一一皆能離相,所謂“叁輪體空”。如布施,不見有能布施之我相,亦不見有受者之人相,更不見有中間所施物之法相,故《金剛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若能如是布施,則名菩薩。布施離相,五度亦然。波羅密即到彼岸,究竟圓滿之義。檀那即布施,屍羅即持戒,羼提即忍辱,毗黎耶即精進,禅那即靜慮,般若即智慧。六度若能離相,故皆名到究竟圓滿佛果之地位,否則,不過人天福報而已。因真如法性本來無貪,無染,無瞋,無懈,無亂,無癡,故修六度方能離相。(P113)所謂修而無修,無修而修,如幻而修,非空非有,不斷不常;菩薩之中道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中流,幻修幻證之悲智雙運,大方便善巧之菩薩也。深解真如,即了因解勝;所修離相,即緣因行勝。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爲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爲法身。】
“證”,親證真如。“淨心地”即初地菩薩,“究竟地”即金剛後心菩薩,也就是等覺菩薩。由初地二地以至等覺,他們所證的境界就是“真如法性”。真如理體既然沒有能、所,爲甚麼又說有境界?這是因爲在菩薩位時,業識尚未全空啊!既有業相,當然有能見相;既有能見相,一定有境界相,這是因識說有境界。至于如如智契如如理時,那是能所雙泯,因爲理智不二,更無智外的如,亦無如外的智,如寶石之光照寶石之體,故曰“無有境界”。智相之身名爲“法身”。
【是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余世界,供養諸佛,請轉*輪,(P114)唯爲開導,利益衆生,不依文字。】
上面是明它的體,是根本智親證真如的體;現在是明它的用,是後得智起化他的用。所以說,這一類菩薩他證到了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平等性,所以在一念的時間就能夠到十方所有的世界裹面,去供養十方所有的一切諸佛,並且請十方諸佛,常轉*輪。這種菩薩的工作,他們的言行只是開導一切衆生本有的真如佛性,來利益衆生,連文字的形迹也不要落著,所謂離文字相。
【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爲怯弱衆生故。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祗劫,當成佛道,以爲懈慢衆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
這種菩薩既然證到了根本智和後得智之後,那他們方便善巧的方法也就很多很多啊。有時候,不依位次,不假階級,可以從初地一直超至佛果,這是爲一班膽子小的人,說到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他倒怕起來。然而有時候又相反的說,成佛是要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叁個大無數劫,這又(P115)是爲了一班懈怠和輕慢的人說的,他們以爲成佛若是這樣容易,那倒不希奇了。他們能夠開示這樣許許多多的方便,無論是說遲說速,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叁阿僧祗劫故。】
印度話叫做阿僧祗,翻成中國語的意義,叫做無央數,叁阿僧祗即是叁個無央數。照釋迦佛自己說:他供養七萬七千佛圓滿了,才叫做第一個阿僧祗。又供養七萬六千佛圓滿了,是第二個阿僧祗。再供養七萬五千佛圓滿了,才算是第叁個阿僧祗。劫,印度話叫做劫波,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做長時。(1)增減劫。從人壽十歲起,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名一增。又由八萬四千歲,過百年減一歲,一直減至十歲,名一減。這樣的一增一減,名一小劫。經過二十次增減,名一中劫,四個中劫才叫做一大劫。(2)芥子劫。四方上下百由旬(一由旬八十裏)城廓,滿中芥子,有長壽人,過百年取一粒出,將芥子已取盡,名一大劫。(3)方石劫。四方上下百由旬有一石,取天(P116)衣袖(六铢重),過百年在石上拂一次,將此石已掃盡,名一大劫,由此可知叁大阿僧祗劫時間之長遠也。前據方便,或速或遲;此據實行,無論種性,都是大乘根機。發心行菩薩道,每一個人都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所證的真如也是一樣,決定沒有甚麼超過的方法。我們把這一段文看過了之後,應當如何策勵自己,才可以圓滿佛果?
【但隨衆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
上據實行,此約應機,因爲衆生的根機、好樂、秉性各各不同,所以所見的和所聞的也就不一樣。菩薩要隨順衆生,所以示現的行門也就有種種的差別。
【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叁種心微細之相。雲何爲叁?一者,真心,無分別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衆生故。叁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登地菩薩雖然是證到了法身,因爲有叁種心微細起滅之相,所以不能同(P117)佛德一樣。那叁種心呢?第一種是“真心”,那是根本智所證的理體。第二種是“方便心”,那是後得智,能觀機逗教,利益衆生。第叁種是“業識心”,就是阿賴耶識,其實還是有能見的轉相和所見的現相,有微細的生滅,所以不同佛地的淨德。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于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衆生。】
前面是明菩薩的“因德”,現在是明佛地的“果德”。所以說,菩薩的功行既然圓滿了,就在色界頂上色究竟天成報身佛,示現最高大之身。“一念相應慧”就是始覺智,已經覺至心源,始覺的智和本覺的理體合一,所以叫做“相應”。無論是根本無明以及枝末無明,通通破盡了,能夠照了諸法,所以叫做“一切種智”。這是自利行圓滿,也就是前面說的智淨相。自然而有無漏不思議的業,這是從體起用,自然而有。就是工夫純熟,用不著作意,能現叁輪(身能現通,口能說法,意能鑒機),能普遍到十方世界,去利益(P118)衆生,這是利他的用勝,也就是前面說的不思議業相。因爲佛果的功德是不可以用凡夫的心量去思惟,也不可以用凡夫的語言去議論,所以叫做“不可思議”。
【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衆生無邊故,心行, 差別亦複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雲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這一段問答就是:因爲虛空有這樣大,世界又有這樣多,衆生的心量又各各不同,可說是無量無邊的境界,有心去思量,尚且難解難知,何況把“無明”一斷,心想都沒有了,怎樣能明了一切法,而叫做“一切種智”呢?這是把“無明”當作“心想”的錯誤啊!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于想念。以衆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答複這個問題,就是先要知道,一切所有的境界都不是實有,本來是一個真心,就要離開了虛妄的想念。因爲衆生妄見境界,所以不能同法性相(P119)稱,因此,就不能決斷明了一切諸法。
【諸佛如來,離于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衆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我們平日都是以有分別爲有知,以無分別爲無知,這是大大的錯誤啊!要知道有分別是妄知,無分別才是真知。這無分別不是同土木金石的無知,乃是去
親憎愛的妄知,而得到法性平等清淨的真知。《楞嚴經》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無漏真淨涅槃”,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諸佛如來既然破了業識,當然沒有能見的見分和所見的相分,即無能所,心境一如,無自無他,無彼無此,當然是無所不遍。既無妄念,所以叫做真實。“真實心”就是一切諸法的實性,這實性的自體能夠照了一切妄法(即前面所說的虛空、世界、衆生種種諸法)。諸佛既然證了真心之體,則從體起大智用,有種種方便,隨順一切衆生根性、好樂、智慧有大小深淺利鈍的不同,諸佛都能夠觀察他們所應得解的,來開導指示他們種種法義,所以叫做“一(P120)切種智”。
【又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衆生者,一切衆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雲何世間多不能見?】
前面所問的是一切種智,現在所問的是自然業用。意思就是說,若是照前面說的,一切諸佛都有自然的業用,出現一切處,都能夠利益衆生的話,那麼,一切衆生無論是看見了佛的身體,或是看了佛的神通變化,或者聽了佛說法,沒有不得到利益,爲甚麼世界上有許多人,都看不見諸佛呢?
【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而說自然,但依衆生心現。衆生心者,猶如于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衆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答覆這個問題,非常的明顯。就是說,諸佛的法身本來是平等,普遍一切的處所,因爲他所作一切利益衆生的事業都是任運自然的,絲毫都用不著作意,所以叫做自然。這好像一月在天,普照大地一樣,但是要依托衆生的(P121)心才能夠顯現。因爲衆生的心好像鏡子一樣,設若鏡子有了垢穢,那色像就不能顯現了。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衆生的心垢設若沒有消除,那諸佛的法身也不會顯現。所以佛經上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就是這個意思。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是中依未入正定衆生,故說修行信心。何等信心?雲何修行?略說信心有四種,雲何爲四?】
解釋分前面已經通通說過了,現在再來說說“修行信心分”。前面是對已入正定聚的人說的,現在是對未入正定聚的人,故說“修行信心”這一分。這是依下劣的根機,發心沒有堅定的人,信心還沒有圓滿,恐怕他們…
《慈航大師全集(二)大乘起信論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