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墮落在二乘裹面,所以特別說這“四種信”、“五種行”,使信心圓滿之後,能夠入正定聚。再問:信心要怎樣才算是真心?信了之後,又怎樣去修行?所以下面答覆,信心略說有四個條件,那四種呢?
【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P122)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叁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密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衆,求學如實行故。】
信心雖多,不出兩種:一者“內因”,二者“外緣”。內因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能夠好樂憶念,這叫做“信根本”。外緣就是“佛、法、僧叁寶”:佛如良醫,法如藥方,僧如看護者。因信“佛”有無量的功德,所以能夠發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要同諸佛一樣,願求一切種智。因信“法”有大利益,所以常念要修習六種波羅密。因信“僧”能夠稱真如之理而上求佛果,下化衆生的地上菩薩,所以常樂親近他們,都是爲的求學和如實修行。
【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雲何爲五?一者,施門,二者,戒門,叁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
前面是說信,現在是說行,有信無行,信力不充,遇緣便退。“門”是通義,由此五門能通至佛果。“五門”即是“六度”,止即是“定”,觀即是(P124)“慧”,“止觀”就是定、慧,合說故。
【雲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舍悭貪,令彼歡喜。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與無畏。若有衆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爲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六波羅密是大乘佛教的行門,也是老生常談的法門。現在來先說布施,分爲叁種。第一種是怎樣呢?就是看見一切衆生來求索的人,此菩薩都能夠將自己所有的財物,隨自己的力量去布施;因爲一方面能夠令自己舍棄悭貪心,另一方面又能夠令衆生生大歡喜,這叫做“財施”。第二種是怎樣呢?就是看見有災厄苦難的人,在驚慌恐怖危害逼迫的時候,若盡己力堪能任持做得到的事情,菩薩都無所畏地去做,這叫做“無畏施”。第叁種是怎樣呢?就是衆生有來求佛法的人,菩薩隨自己能夠了解的佛法就方便同他說說,不應當貪著求名利恭敬的心,來裨販如來,唯有念自他成佛度生的希望,將所有的功德,來通通回向覺道,這叫做“法施”。
【雲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绮語;遠離貪嫉、欺詐、谄曲、瞋恚、邪見。若出家者,爲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愦鬧,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于如來所製禁戒。當護譏嫌,不令衆生妄起過罪故。】
戒有叁種:(1)“攝律儀戒”——不傷害衆生的生命,不侵占別人的財物,不損害他人的名譽,不搬是非,不罵人,不騙人,不說穢汙的話,沒有貪心,沒有嫉妒,不欺人,不奸詐,不谄媚,不歪曲,沒有瞋恚心,邪見更沒有,這都是律儀戒所攝;(2)“攝善法戒”——例如已經出了家的人,因爲要折伏自己的煩惱,所以要遠離愦亂熱鬧的地方,歡喜常住在寂靜的處所;並且修習少欲知足的苦行,在十二種頭陀苦行之中隨擇幾種來抖擻塵勞,振起精神破除煩惱,這叫做攝善法戒。乃至無意中做了一點小小的罪,自己心裏面就生起了大的恐怖,自慚自愧的要想時時刻刻的改悔,以後再不犯了。所以對于如來所製定的禁戒,一絲一毫都不敢隨便的違犯,並且有譏嫌的事情,都(P125)常常衛護;本來是沒有這件事,然而因爲要不令衆生妄起過罪,所以不得不時刻留心,這就是(3)“饒益有情戒”。
【雲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于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第叁是修忍辱。能忍受別人家種種誹罵捶打汙辱,而心中不懷想去加報于他,這叫做“生忍”。如果能夠對于利益、衰敗、毀謗、贊譽、稱揚、譏諷、苦痛、快樂這八件事,臨到我的身上時,都好像若無其事,那就叫做“法忍”,所謂“八風吹不動”,就是這個境界。
【雲何修行進門?所謂于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衆苦。】
第四是修行精進,“精”是不雜染汙心,“進”是爲善不退心。其實就是四正勤——“已生惡令斷”,如除毒蛇;“未生惡令不生”,如防流水;“已生善令增長”,如灌甘果;“未生善令生”,如種嘉苗。也就是努力爲善,和(P126)努力斷惡是也。“精進”的定義,對于善事方面,第一,要有不懈怠及不退墮的心;第二,所立的志願要有很堅固強硬的心;第叁,還要遠離怯畏劣弱的心。同時,還要有一種方法,應當常常想起:你看我們過去從無始已來,因無明的原故造諸惡業,枉受一切身心上的大苦惱,沒有絲毫的利益。至于今生應當勤修無量無數的功德,不但是自利,並且能利人,令自己和他人,大家都通通出離衆苦。
【複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爲邪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爲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爲病苦所惱;有如是等衆多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忏悔,勸請,隨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
我們再來說說,設若有一個人,他雖然修行信心,然而因爲從過去已來,有很多的重罪惡業障蔽住了,所以被邪魔諸鬼種種來惱亂;還有一種人,又被世間種種俗事牽纏住著;還有被病苦所惱害的也有。有了上面這許(P127)許多多的種種障礙,這時候只好用勇猛精勤的方法:(1)禮拜諸佛,是求佛加被。(2)誠心忏悔,是對治惡業障。(3)勸請說法,是對治謗法障。(4)隨喜功德,是對治嫉妒障。(5)回向佛果,是對治貪欲障。能夠對于以上幾種善法,常不休息去做的話,那就可以諸障消滅,善根增長啊!
【雲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
第五是“止觀”,把定慧合爲一談。今約因位修行,必須止觀雙運,定慧均等。梵語奢摩他,華言止。怎樣修“止”?就是見到一切六塵的境界,用智慧去觀察,絲毫都沒有外境,知道若我若法,都是“遍計所執”,本來是空無;這是用“根本智”的“真空觀”,所以叫做奢摩他的止。梵語毗缽舍那,華言觀,怎樣修“觀”?就是觀察一切境界,只要是有爲法,都是“因緣所生”,如幻如化,依他起性,無論是心法色法,都是假有;這是用“後得智”的“假觀”,所以叫做毗缽舍那的觀。(P128)
【雲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雙現前故。】
雖然修行有“五門”,然而前四門但是助成方便,唯第五止觀一門最爲緊要!因爲修行要“寂”“照”均等,不住“空”“有”二邊。修行最大之病,不是惛沈,就是妄想;“寂”能破妄想,“照”能破惛沈。有兩句話,可以做成我們學佛的格言,所謂“居空不舍萬行,涉有不染一塵”,好極了啊!怎樣來隨順呢?用上面止觀二義,慢慢去修習,一步一步的增長。這“定”“慧”二法如車二輪,如鳥兩翼,相輔爲用,不可相離,兩法並行才對。
【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爲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
這一段文,修大乘定者應當留心。依氣息,是數息觀;依形色,是不淨觀。以上二種是小乘人所修的,依空是四空天之凡夫所修的,依四大是婆羅門外道所修的。見聞覺知是依六塵而有,是六識分別。故修大乘定的人最初下手工夫:(1)要住在寂靜的地方,(2)要端身結跏趺坐,(3)要一心正念,不可(P129)惛沈,不可妄想,調攝身心。不但是凡夫、外道、小乘的方法不能用,連止惡行善的念頭都要除,再進一步,連“除”這一個念頭都要除。爲什麼要這樣用功?試看下面說的理由。
【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複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爲什麼連心境都要俱遣呢?因爲一切法的本身就無有相,既然無相,那裏還有心生和心滅呢?用功的時候,固然不得隨心去想念外境,其實連以心去除妄,也還是妄念。不過正用功的時候,設若有奔馳散亂的當兒,當然要趕快的收攝回頭,安住在正念真如法上,這就是觀照的工夫。所謂正念者無他,就是知道一切法總不出唯心,心外決定沒有實在的境界。其實,不但是沒有心外的境界,連心也是沒有自相,念念是不可得的,這是約第六意識思惟攀緣心說的。
【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時,常念方便,隨(P130)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叁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修行不單是“坐”,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都可以用功。所以設若從坐而起之後,無論是去、來、進、止,只要凡是有所作爲的時候,在一切時都是常念方便去隨順觀察法性,心境無相,能、所雙泯,一刻都不要松懈,久久的修習純熟了後,那用功的心才能夠安住不動。因爲心住的原故,所以漸漸的猛利起來,能夠隨順得入“真如叁昧”。定力現前,當然就會深伏煩惱,信心也會一天一天增長起來,很快的可以成就不退。不過有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這六種人,實在沒有辦法得入。因爲疑惑的人對于真理懷了猶豫,不信的人就是斷善根的闡提,誹謗的人當然是邪見外道,重罪業障的人那是五逆(弑父、弑母、弑阿…
《慈航大師全集(二)大乘起信論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