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航大師全集(二)大乘起信論講話▪P14

  ..續本文上一頁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四重(殺生、偷盜、邪媱、妄語),我慢的人是自恃貢高,懈怠的人是放逸不勤。如果修行的人只要有了一種,那就不能入道。(P131)

  【複次,依是叁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叁昧。當知真如是叁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叁昧。】

  再來說說:能夠依托這個真如叁昧,那麼,也就能夠知道十法界(佛、菩薩、辟支、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同是一樣的真如相。就是說,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有的法性身都是平等無二的,所以叫做“一行叁昧”。要知道,這“一行叁昧”就是“真如叁昧”,這真如叁昧就是叁昧的根本。設若能夠修行這叁昧的根本,漸漸就能夠生起無量無數的叁昧。

  【或有衆生無善根力,則爲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于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爲惱。】

  以下是在定中所現之境界,或有衆生,因爲沒有善根的力量,所以被諸魔、外道、鬼神來惑亂。或者在坐禅的時候,現種種惡相來恐怖他;不然的話,又現出美麗的男女形相,來引誘他,總而言之,無非想破壞他的禅定。(P132)行人如果能夠知道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現,不久,所現的境界就會滅了,到底害不著你。

  【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

  上面的境界或者容易識破,至于現天像、菩薩像、佛像,以及說法,設若沒有智慧去觀察,那一定會被魔鬼惱亂啊!“陀羅尼”譯爲“總持”,即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空、無相、無願叫做叁解脫門。至于說無因無果,把斷滅當涅槃,那完全是魔說。

  【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衆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

  前面不過是現身說法,現在還能夠使人得神通。“宿命”是宿命通,“他心智”是他心通,包括在“五通”內。並且還有辯才說法,能令衆生,貪著(P133)名利,所以知道他是魔事。

  【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于不信,多疑多慮。或舍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

  這一來,越弄越壞了!好好的人發發脾氣,又笑一笑,態度無常。又好像有慈悲心愛護人一樣,同時又歡喜睡,又多病;本來很懈怠,忽然間又精進起來,不久又歇下去了。尤其是對于叁寶以及因果,懷疑不信,種種顛倒思慮。本來從前有受持一種法門,現在又丟了不修,去做種種的雜事,耽著世間上的俗事,被它們纏繞。

  【亦能使人得諸叁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叁昧。或複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顔色變異。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于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P134)遠離是諸業障。】

  這種魔境現前,方法很多,也能夠使人得種種禅定,還有少分相似,這都是外道所得,並不是真實的叁昧。或者,又能夠令人一日二日叁日甚至于七日,住在定中,得到一種自然香美的飲食,身心非常的適悅,能令人也不饑,也不渴,使人貪愛著。有的時候飲食也沒有限定,乍多乍少,然而顔色倒也變得很好看。因有前面種種的原故,修行的人應當常常用智慧去觀察,不要令用功的心,墮落在邪網裹面去,應當精勤正念。最要緊的,就是所現的一切境界,不論它是好的壞的,都要“不取不著”。這四個字是遠離一切業障的秘訣,閱者至此,切記切記!

  【應知外道所有叁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真如叁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

  佛教和外道的叁昧究竟有什麼地方不同呢?應當知道外道的叁昧,都不離邪見、貪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上的名利和恭敬。如果是真如叁昧的(P135)話,第一沒有能見之心,第二沒有所見之境,第叁沒有甚麼入定出定,因此,所有的煩惱漸漸就會微薄起來。

  【若諸凡夫,不習此叁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以修世間諸禅叁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見,系屬叁界,與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

  若諸凡夫,不去修習這個真如叁昧,要想得入佛的種性,決定沒有這個道理。因爲如果去修習世間的各種禅定,一定會生起許多耽著,他們所依托的都是有我見的,所以系縛在叁界裏面,同外道修行是一樣的結果。設若離開了善知識護持的話,那一定會生起外道的邪見。

  【複次,精勤專心修學此叁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益。雲何爲十?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二者,不爲諸魔惡鬼所能恐怖。叁者,不爲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六者,于如來境界,信得增長。七者,遠離憂悔,(P136)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爲他人所惱。九者,雖未得定,于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十者,若得叁昧,不爲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再來說說:如果能夠精勤專心,去修習這一種真如叁昧的話,不但是來世,就是在現世也可以得到十種利益。那十種呢?第一種:常常的能夠得到十方諸佛菩薩護念你。第二種:不會被諸魔同惡鬼來恐怖你。第叁種:又不會被許多外道同鬼神惑亂。第四種:對于甚深的妙法不會誹謗,縱然有重罪障,也就漸漸的減少。第五種:心中有疑,以及一切不正當的思想,通通會滅除。第六種:對于諸佛如來的境界能夠信得增長起來。第七種:對于生死中的憂悔通通能夠遠離,勇猛精進而不會怯畏。第八種:行者之心非常的柔和,一點驕慢心也沒有,所以不會被別人惱害。第九種:雖然是沒有得定,但是,無論在甚麼時候,對于一切境界處都能減損煩惱,不會貪著世間之法。第十種:設若得到真如叁昧的話,就不會被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P137)

  【複次,若人唯修于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衆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爲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

  現在再來說說:用功的行人如果但修于止,“止”就是靜,靜久必落惛沈,一定會起懈怠心,對于利益一切衆生的善法就不歡喜去做,遠離了慈悲心,所以要兼修觀。“觀”要怎樣修法呢?應當觀察一切叁界世間,無論是正報依報、色法心法,只要是由因緣所成的有爲之法,例如世界有成住壞空,根身有生老病死,心念有生住異滅,都是在刹那刹那不停的,不得久住,須臾之間即刻變壞,這是“無常觀”。同時,一切所有的心行念念都是生滅,因此,知道它是“苦”。

  【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于雲,忽爾而起。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汙,無一可樂。】

  過去法如“夢”,現在法如“電”,未來法如“雲”,這是屬于“無我觀”。(P138)欲界一切衆生所有之身都是不淨,這是屬于“不淨觀”。以上四種觀法是對治凡夫四倒:(1)衆生以無常計常,(2)以苦爲樂,(3)以無我計我,(4)以不淨計淨,故以“四觀”來對治“四病”。

  【如是當念一切衆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舍難離,而不覺知,衆生如是,甚爲可愍。】

  這一段是“大悲觀”,是對治衆生懈怠病的。這方法就是要常常觀察一切衆生都是從無始以來,通通給愚癡的無明所蓋覆住了,所以令心生滅。過去固然是受了許多大苦,不但是現在要受苦惱的逼迫,若不了生脫死,未來的大苦還不曉得要受到那一天爲止呢。這種生死的大苦真是難舍難離,而一切衆生自己還不能覺知,諸佛菩薩真是可憐他們啊!

  【作此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以起如是願故,于一切時,一切(P139)處,所有衆善,隨己堪能,不舍修學,心無懈怠。】

  把上面對于一切衆生的苦惱,觀察了之後,就應當勇猛精進,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開了人我彼此的分別,衆生即己,所謂“同體大悲”,所以能夠普遍到十方世界,去修一切諸善功德。不但是現在一生,盡其未來,用無量無數的方便,去救拔一切苦惱的衆生,令得涅槃第一義的快樂,這是“大願觀”。因爲生起這樣的大願,所以在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的衆善只要自己能夠做得到,都是不肯舍離去修學,心中沒有一點懈怠,這是“精進觀”。

  【唯除坐時專念于止,若余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複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四威儀中,唯在坐時多修于止,至于行時、臥時、住時、余一切作務之時,多修觀察。雖行住坐臥,要止觀雙運,然有時候可以偏重。前面所說的(P140)離念的諸法,老實說,就是法性無生。然而因緣和合,自己所作的善惡之業以及苦樂等報,那又是不失不壞,絲毫不爽。不過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念性又實不可得。

  【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舍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舍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爲甚麼要修“止”呢?因爲一者,能對…

《慈航大師全集(二)大乘起信論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