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如”。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衆生等,雲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爲得入。】
這裏設了一個問答。就是問:照上面這樣說,真如也不可遣,又不可立,亦不可說,還不可念,如果真是照這樣做起來,那末,我們一切衆生怎樣能夠隨順得入呢?答覆這個問題,就是說:設若能夠知道一切法,雖然是假借言說,然而同時又要知道實在是沒有“能說的人”同“所說的法”;雖(P029)然是生起了一種心念,實在是沒有“能念的心”和“所念的境”,如果能夠這樣,就叫做“隨順”。設若把妄念通通離開了,那就叫做“得入”了。
【複次,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雲何爲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衆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爲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上面所講的是離言真如,現在再來講假借言說的真如。因爲如果完全不假言說,那麼,衆生怎樣信解修行呢?所以把離言真如說過了之後,現在接著來說說假借言說的真如。
這假借言說的真如可以分做兩種意義來講,那兩種呢?第一種是“如實(P030)空”,第二種是“如實不空”。怎樣叫做“如實空”呢?因爲能夠究竟顯現真如的實體啊。怎樣叫做“如實不空”呢?因爲真如的實體本來是具足圓滿無漏清淨本性的功德啊。
現在再來說說空的話,就是說,真如的實體從無始以來,一切虛妄的染汙法就是同它不相應的。因爲真如是離開了一切法的差別相,這就是沒有了虛妄心念的原故。我們再進一步說:應當知道真如的自體,不是有相,也不是無相;不是非有相,更不是非無相。那麼,難道是有無俱相嗎?固然不是啊!真如的自體不但不是有無,連一也不是,異也不是;非一相也不是,非異相也不是,那麼,一異俱相當然也不是了。所以,我們可以總起來說一句:一切衆生所以看見種種有相的境界,都是因爲衆生有種種妄心,刹那刹那念念分別。其實這種妄念對于真如的實體,有相應嗎?當然是不相應的。因爲這個原故,所以才叫做空。設若把妄念通通離開了,真如的本體實在沒有東西啊!
【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P031)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上面講的是空,現在再來講講不空。不空的道理又是怎樣呢?就是說,已經把法體顯現出來,絲毫的虛妄都沒有了,那就是真心,這真心的體性是無始無終常恒不變的。然而爲甚麼又要叫它是不空呢?因爲真心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清淨功德,圓滿具足,所以才叫做不空。然而功德雖是不空,但是無有幻相可取,這是甚麼原因呢?因爲這是離開了妄念的境界,唯有行人真實去用功,到了親證的時候,才能夠相應。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雲何爲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我們記得嗎?在顯示正義的文中,說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上面所講的是真如門,現在來講生滅門。怎樣叫做心生滅門呢?我們要知道,說到真心的體,那完全是不生不滅;說到真心的相,才可以說生滅。真心本來是無(P032)相,說有相,也是爲衆生方便說的。約體,叫“真如”;約相,叫“如來藏”。所以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因此,我們也就知道,約體是不生滅,約相是生滅,如波之動相和水之濕性,固不可說它是一,也不可說它是異,因此,就另外安它一個名字吧,就叫做“阿賴耶識”。這“阿賴耶識”約它的相,是有生滅的;約它的性,是不生不滅的。
這“阿賴耶”的名義先得解釋明白。“阿梨耶”就是“阿賴耶”,中國話叫做“藏”。因爲能藏一切法的種子,所以叫做“能藏”。又被前七識雜染現行法所熏染,所以又叫做“所藏”。再加之被第七識所執著爲我,所以又叫做“我愛執藏”。此識分開說,有兩種意義,它能攝藏一切法的“種子”,又能生出一切法的“現行”。雲何爲二呢?第一種叫做“覺”,第二種叫做“不覺”。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P033)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怎樣叫做“覺”義呢?就是說,真心之體是離開了一切妄念。試問離開了妄念的相狀,好像甚麼樣子呢?沒有法子來形容它,只好比方同虛空一樣,沒有一個角落不普遍啊。十方法界同是一相,這就是如來平等清淨的法身。
我佛依據這一切衆生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平等的法身,特別同它安一個名字,叫做“本覺”。甚麼原故呢?因爲這本覺的名義是對“始覺”說的,而始覺到本覺,覺的是甚麼東西呢?就是覺的本覺啊,所以同本覺是一樣。也可以說,離開了本覺,就沒有始覺啊。我們再來說說始覺的意義:依據本覺的原故,一切衆生從來不知,所以又叫做“不覺”。依據不覺的原故,今日聽教明理,所以說他始覺。在這覺義中又分出兩條路,第一條是覺悟了心源,澈底的明白了,這叫做“究竟覺”,那就是佛陀所親證的境界。第二條雖然是覺悟了,但是沒有覺悟到心源,沒有澈底明了,這叫做“非究竟覺”,(P034)統統叫做菩薩的境界。
【此義雲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複名覺,即是不覺故。】
這非究竟覺的意義,分開來又有叁種,第一是名字覺,好像一般十信的內凡,他們雖然是覺知了前一刹那妄念生起了惡法,馬上就能夠止息後念令它不起。這雖然可以叫做覺,其實還是不覺。
【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于念異,念無異相。以舍粗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
第二是“相似覺”。前面是講十信的內凡,現在是說聲聞、緣覺和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初發意”是初住菩薩,叫做初發心住。“觀智”是能觀之智。我們要知道,無明有四個階段,就是生、住、異、滅。前面的十信是覺到了滅相無明,現在的叁賢是覺到了異相無明,所以叫做“覺于念異”,也就是覺到了異念。然而仔細觀察起來,這無明的妄念也就不見得有異相。甚麼原因呢?這是因爲舍棄了粗的分別,而沒有了執著相,這叫做“相似(P035)覺”。
【如法身菩薩等,覺于念住,念無往相。以離分別粗念相故,名隨分覺。】
第叁是“隨分覺”。甚麼叫做“法身菩薩”呢?就是初地菩薩,破了一分無明,便顯現一分法性,登地以上的菩薩都是以法性爲身故。叁賢菩薩是覺的異相無明,十聖菩薩是覺的住相無明,所以叫做“覺于念住”,也就是覺到了住的妄念。然而再進一步去觀察,住相的妄念也是了不可得,這又是甚麼原故呢?這是因爲離開了粗的分別妄相,也就是隨各人所證的深淺不同,所以叫做“隨分覺”。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前面的名字覺、相似覺、隨分覺都在始覺中算數,唯有要到菩薩地圓滿的時候,才算究竟覺,也就是佛果。一切功德通通滿足,一念“如如智”和“如如理”相應了,只要覺心一起,而用智慧去觀察這真心,實在沒有最初(P036)的始相。這是甚麼原故呢?這是因爲把最初一品生相無明,破幹淨了,所以微細的妄念都遠離,然後親見真心實性;知道從前所用的都是生滅妄心,現在明白心性是不生不滅常住真心,這才叫做“究竟覺”,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故。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是故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
這一段是引經來證明佛和衆生究竟在甚麼地方不同。就是說,衆生不離妄念,而佛是完全用智照境,不起分別思量,所以叫做“無念”。因此,大乘經中常說:設若有一個衆生,能夠發心去用功觀察無念的話,那就是向佛的智慧上去行。
還有一個意思,我們要知道:前面所說的“心起”這一句話,實在是沒有初相可知,那麼,爲甚麼又要說知“初相”呢?這是說,能夠證到“無念”(P037)的境界,才能知道。所以一切衆生都不能叫做“覺”,這是甚麼原因呢?因爲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都是刹那刹那在那兒念念相續,一向就沒有離過妄念,所以說,此即“無始無明”。
【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設若能夠得到無念的人,才能知道心相的生、住、異、滅四相但有假名,本無獨立的自體,那麼,同無念的境界豈不是相等嗎?這樣說起來,就實在沒有本覺同始覺之異。因爲生住異滅的四相都是對待的假名,同在一刹那間,沒有各別獨立的自體,本來是平等平等,同是一個覺性。
【複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舍離。雲何爲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P038)】
本覺之體雖然不變,本覺之相可以隨緣。“隨染”即是隨緣,也就是熏習的意思。現在再來說說本覺隨熏習的分別,有兩種義相,這…
《慈航大師全集(二)大乘起信論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