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航大師全集(一)相宗十講 叁、唯識叁十頌講話▪P3

  ..續本文上一頁了“二分”,當然沒有的。明白這道理,才知道一切法都不能離“識”了。

  【由一切種識 如是如是變 以展轉力故 彼彼分別生】

  一切法的生起,都是由“第八識”的“一切種識”,“種子”生“現行”變起來。千差萬別的變出來,都是因爲“現行”熏“種子”,“種子”又生“現行”,展轉的力量,所以彼彼的一切一切才有分別生起。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複生余異熟】

  “諸業”就是善業、惡業、無記業,“二取”就是能取的見分及所取的相分,“習氣”就是種子的別名,“異熟”就是第八識的果報識。這就是說:

  一者,由叁性習氣爲“緣”。

  二者,由二取習氣爲“因”。

  那末,前面的果報異熟受盡了,複再生第二個其余的果報異熟了。

  【由彼彼遍計 遍計種種物 此遍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

  現在要說到“叁性”了,(1)遍計所執自性,(2)依他起自性,(3)圓成實自性。

  怎樣叫做“遍計所執自性”呢

  因爲它對于各種彼彼事物上,都去“周遍計度”這是甚麼

  那是甚麼?名言種類,堅執我法。若論這“遍計所執”的“我”和“法”,有沒有“體性”呢

  完全是沒有的。

  【依他起自性 分別緣所生 圓成實于彼 常遠離前性】

  怎樣叫做“依他起自性”呢

  依是“依托”,他是“衆緣”,就是說,這宇宙萬有、森羅萬象的東西,大如世界,小如微塵,一切的一切沒有一法不是“依托衆緣”所成的。既然都是依托衆緣所生的東西,那末,就分別這衆緣所成的東西,這是甚麼?那是甚麼

  怎樣叫做“圓成實自性”呢?圓是“圓滿”,成是“成就”,實是“真實”,性是“體性”。這圓滿成就真實二空所顯的“真如法性”,要怎樣才顯現出來呢

  就是在“依他起性”上,遠離前面的“遍計所執”,就可以顯現了。

  【故此與依他 非異非不異 如無常等性 非不見此彼】

  “圓成實性”既然是在“依他起性”上遠離“遍計所執”,那末,這“圓成實性”和“依他起性”這兩種自性不能說它是“異”,也不能說它是“不異”;什麼理由呢

  (1)若說它是“異”,離開了“依他起”的萬法,又不能顯現“圓成實”的法性。

  (2)若說它是“不異”,那末,“圓成實”的法性豈不是和“依他起”的法相,一樣的也有“生滅”了嗎?這道理如果不懂,我來說個譬喻吧。好像小乘說的“無常性”不能離開“一切法上”來顯現,圓成實的“真如性”也是在“一切法上”顯現啊。

  【即依此叁性 立彼叁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上面說的是“叁自性”,這裏說的是“叁無性”:

  (1)相無性:就是說,前面的“遍計所執性”當然是沒有實在的相狀。

  (2)生無性:就是說,前面的“依他起性”當然是沒有一固定的生相。

  (3)勝義無性:就是說,前面的“圓成實性”是因爲它在“依他起性”上,離開了“遍計所執性”,是約殊勝的義理來安立的。

  所以說,依前面的“叁自性”才來安立這“叁無性”。這叁無性的說法乃是佛的密意——方便善巧,破凡夫外道的“我執”及二乘權教的“法執”,才說“一切法無性”,這是般若會上“畢竟空”的道理。

  其實“叁自性”中只空其“遍計所執性”的“我、法”就夠了,至于“依他起性”的“俗谛”和“圓成實性”的“真谛”,還是有的。不然的話,只有能緣的智,沒有所緣的境,諸佛所證的“根本智”和“後得智”就都沒有功用了。何以故?因爲:

  (1)根本智即是“親證真如”,亦即是“真谛”。

  (2)後得智即是“能緣差別”,亦即是“俗谛”。

  【初即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

  前面說過了“叁無性”,第一是“遍計所執的相無性”,第二是“依他起的自然無性”,第叁是“由遠離前面所執的我法性”。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

  “此諸法”叁個字就是指一切依他起的法。“勝義”就是指的一切法的真如性,在佛不增,在凡不減,是不生不滅,常恒不變的“真如性”,也就是唯識的“真實性”。

  【至乃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于二取隨眠 猶未能伏滅】

  前面二十四頌是講“唯識相”,第二十五這一頌是講“唯識性”,後面這五頌是講“唯識位”。

  (1)資糧位:從最初發起菩提心一直到未證“唯識真如性”以前,他一心希望安住“唯識真如性”。但是他雖然是有這種希望,對于“能取的見分”和“所取的相分”,“二取種子”——隨眠——隨逐有情、眠伏藏識,這“二取”煩惱的種子,“現行”還沒有降伏,“種子”還沒有消滅,這是在資糧位上“十住”、“十行”、“十回向”的當兒。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2)加行位:這“二取種子”、“能取的見分”和“所取的相分”(現行)爲什麼不能降伏呢

  而“種子”又爲什麼不能滅除呢

  這是因爲正用功修“唯識觀”的時候,空境現前,他誤認這空境——少物,就以爲是“究竟”;這“空境”就是“有所得的少物”,把這“有所得的少物”認作是“唯識的真如性”。老實說,如果把這“有所得的少物”當作“唯識真如性”,那不是真實安住“唯識的真如性”。這正是暖、頂、忍、世第一的“四加行位”。

  【若時于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3)通達位:設若到了對于“所緣唯識性”的時候,連“能緣的智”都無所得,在這時安住“唯識性”,才把“二取種子”——“能取的見分”和“所取的相分”,兩種相狀離開了。這就是初破了“一分無明”,而證到了“一分真如”之理,名爲“見道初地”。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舍二粗重故 便證得轉依】

  (4)修習位:用功如果到了“無所得”的境界,不是口能說出,也不是心能想到,這叫做“不可思議”,也就是“出世間的智慧”,亦即是“無分別的智慧”,因爲舍棄了“兩種粗重”:

  一是將“煩惱障的種子”舍棄了。

  二是將“所知障的種子”舍棄了。

  因此,便能親證得“二種轉依果”:

  一是能轉“煩惱”成“菩提”。

  二是能轉“生死”成“涅槃”。

  【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5)究竟位:在這首頌裏面要分做七項來說明。

  ①無漏界:“界”是“種子”,“無漏界”就是“無漏種子”。

  ②不思議:“思”是“思慮”,“議”是“言議”,佛的境界是不可用心思言議的。

  ③善:就是“白淨法”,無量無邊的“無漏功德”所成。

  ④常:就是佛所證的“無爲”和“有爲”的一切“功德”,是一證永證,永無生滅的。

  ⑤安樂:“安”是“安然”,“樂”是“快樂”。佛既然把“煩惱障”和“所知障”通通都斷了,當然是“安然快樂”的。

  ⑥解脫身:解脫身本來是叁乘(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都有,因爲都是斷了“煩惱障”所得的。不過佛證的是“無住涅槃”,其故有二——

  一是不住生死,即與“凡夫”不同。

  二是不住

  槃,即與“二乘”不同。

  ⑦法身:就是宇宙萬有一切法,佛是親證“一切法性”,爲他的“身”。這“法”有兩種分別,若是一真法界的真如性,那是屬于“無爲功德的法”;若是在因地修的六度萬行的法,那又是“有爲功德的法”。唯識家所說的“法身”是“無爲”和“有爲”兩種功德都有的。

  “牟尼”譯爲“寂默”,它的意義是“真”本“圓”,“妄”本“寂”,“無上究竟”佛陀的“德號”。

  即說偈曰;

  【唯識意義 本非容易

  隨我所知 盡心竭智】

  

  

《慈航大師全集(一)相宗十講 叁、唯識叁十頌講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