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叁、唯识三十颂讲话▪P3

  ..续本文上一页了“二分”,当然没有的。明白这道理,才知道一切法都不能离“识”了。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一切法的生起,都是由“第八识”的“一切种识”,“种子”生“现行”变起来。千差万别的变出来,都是因为“现行”熏“种子”,“种子”又生“现行”,展转的力量,所以彼彼的一切一切才有分别生起。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诸业”就是善业、恶业、无记业,“二取”就是能取的见分及所取的相分,“习气”就是种子的别名,“异熟”就是第八识的果报识。这就是说:

  一者,由三性习气为“缘”。

  二者,由二取习气为“因”。

  那末,前面的果报异熟受尽了,复再生第二个其余的果报异熟了。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现在要说到“三性”了,(1)遍计所执自性,(2)依他起自性,(3)圆成实自性。

  怎样叫做“遍计所执自性”呢

  因为它对于各种彼彼事物上,都去“周遍计度”这是甚么

  那是甚么?名言种类,坚执我法。若论这“遍计所执”的“我”和“法”,有没有“体性”呢

  完全是没有的。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离前性】

  怎样叫做“依他起自性”呢

  依是“依托”,他是“众缘”,就是说,这宇宙万有、森罗万象的东西,大如世界,小如微尘,一切的一切没有一法不是“依托众缘”所成的。既然都是依托众缘所生的东西,那末,就分别这众缘所成的东西,这是甚么?那是甚么

  怎样叫做“圆成实自性”呢?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是“真实”,性是“体性”。这圆满成就真实二空所显的“真如法性”,要怎样才显现出来呢

  就是在“依他起性”上,远离前面的“遍计所执”,就可以显现了。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圆成实性”既然是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那末,这“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这两种自性不能说它是“异”,也不能说它是“不异”;什么理由呢

  (1)若说它是“异”,离开了“依他起”的万法,又不能显现“圆成实”的法性。

  (2)若说它是“不异”,那末,“圆成实”的法性岂不是和“依他起”的法相,一样的也有“生灭”了吗?这道理如果不懂,我来说个譬喻吧。好像小乘说的“无常性”不能离开“一切法上”来显现,圆成实的“真如性”也是在“一切法上”显现啊。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上面说的是“三自性”,这里说的是“三无性”:

  (1)相无性:就是说,前面的“遍计所执性”当然是没有实在的相状。

  (2)生无性:就是说,前面的“依他起性”当然是没有一固定的生相。

  (3)胜义无性:就是说,前面的“圆成实性”是因为它在“依他起性”上,离开了“遍计所执性”,是约殊胜的义理来安立的。

  所以说,依前面的“三自性”才来安立这“三无性”。这三无性的说法乃是佛的密意——方便善巧,破凡夫外道的“我执”及二乘权教的“法执”,才说“一切法无性”,这是般若会上“毕竟空”的道理。

  其实“三自性”中只空其“遍计所执性”的“我、法”就够了,至于“依他起性”的“俗谛”和“圆成实性”的“真谛”,还是有的。不然的话,只有能缘的智,没有所缘的境,诸佛所证的“根本智”和“后得智”就都没有功用了。何以故?因为:

  (1)根本智即是“亲证真如”,亦即是“真谛”。

  (2)后得智即是“能缘差别”,亦即是“俗谛”。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前面说过了“三无性”,第一是“遍计所执的相无性”,第二是“依他起的自然无性”,第三是“由远离前面所执的我法性”。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此诸法”三个字就是指一切依他起的法。“胜义”就是指的一切法的真如性,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是不生不灭,常恒不变的“真如性”,也就是唯识的“真实性”。

  【至乃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前面二十四颂是讲“唯识相”,第二十五这一颂是讲“唯识性”,后面这五颂是讲“唯识位”。

  (1)资粮位:从最初发起菩提心一直到未证“唯识真如性”以前,他一心希望安住“唯识真如性”。但是他虽然是有这种希望,对于“能取的见分”和“所取的相分”,“二取种子”——随眠——随逐有情、眠伏藏识,这“二取”烦恼的种子,“现行”还没有降伏,“种子”还没有消灭,这是在资粮位上“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当儿。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2)加行位:这“二取种子”、“能取的见分”和“所取的相分”(现行)为什么不能降伏呢

  而“种子”又为什么不能灭除呢

  这是因为正用功修“唯识观”的时候,空境现前,他误认这空境——少物,就以为是“究竟”;这“空境”就是“有所得的少物”,把这“有所得的少物”认作是“唯识的真如性”。老实说,如果把这“有所得的少物”当作“唯识真如性”,那不是真实安住“唯识的真如性”。这正是暖、顶、忍、世第一的“四加行位”。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3)通达位:设若到了对于“所缘唯识性”的时候,连“能缘的智”都无所得,在这时安住“唯识性”,才把“二取种子”——“能取的见分”和“所取的相分”,两种相状离开了。这就是初破了“一分无明”,而证到了“一分真如”之理,名为“见道初地”。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4)修习位:用功如果到了“无所得”的境界,不是口能说出,也不是心能想到,这叫做“不可思议”,也就是“出世间的智慧”,亦即是“无分别的智慧”,因为舍弃了“两种粗重”:

  一是将“烦恼障的种子”舍弃了。

  二是将“所知障的种子”舍弃了。

  因此,便能亲证得“二种转依果”:

  一是能转“烦恼”成“菩提”。

  二是能转“生死”成“涅槃”。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5)究竟位:在这首颂里面要分做七项来说明。

  ①无漏界:“界”是“种子”,“无漏界”就是“无漏种子”。

  ②不思议:“思”是“思虑”,“议”是“言议”,佛的境界是不可用心思言议的。

  ③善:就是“白净法”,无量无边的“无漏功德”所成。

  ④常:就是佛所证的“无为”和“有为”的一切“功德”,是一证永证,永无生灭的。

  ⑤安乐:“安”是“安然”,“乐”是“快乐”。佛既然把“烦恼障”和“所知障”通通都断了,当然是“安然快乐”的。

  ⑥解脱身:解脱身本来是三乘(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都有,因为都是断了“烦恼障”所得的。不过佛证的是“无住涅槃”,其故有二——

  一是不住生死,即与“凡夫”不同。

  二是不住

  槃,即与“二乘”不同。

  ⑦法身:就是宇宙万有一切法,佛是亲证“一切法性”,为他的“身”。这“法”有两种分别,若是一真法界的真如性,那是属于“无为功德的法”;若是在因地修的六度万行的法,那又是“有为功德的法”。唯识家所说的“法身”是“无为”和“有为”两种功德都有的。

  “牟尼”译为“寂默”,它的意义是“真”本“圆”,“妄”本“寂”,“无上究竟”佛陀的“德号”。

  即说偈曰;

  【唯识意义 本非容易

  随我所知 尽心竭智】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叁、唯识三十颂讲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