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有衆生誹謗聖人者,必當墮叁惡趣生地獄中,如是王子當作是學。
爾時佛與滿呼王子,說極妙之法,勸發令喜,即于座上得演此咒願……。”
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文,經中說:朱利槃特比丘是佛在世時所有比丘中根器最闇鈍的,但是仍然證得阿羅漢果。(然而若是生在末法之中,此比丘卻是最優質的“利根器者”),因其能證羅漢果。此比丘在證果後,居然與當世外道梵志共論時,不能答對,深究其義,應該“其心已寂然”,“不願诤論世俗事”。故與梵志談論時不樂诤辯。而“專意習于神足,不學余法;恒以神足與人說法。”以此說明一類羅漢比丘解脫後,其心已寂然,不樂诤辯應答事,此亦是一類阿羅漢“慈悲心薄弱”的明證。以此說明阿羅漢的福德、慈悲及對世俗法的應答能力均不如佛。
丁、證聲聞果位者不一定得名聞、財利、供養,不一定能說法
依《雜阿含》叁十二(九一八)又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叁種良馬,何等爲叁:有馬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于正法律,有叁種善男子,何等爲叁:有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何等爲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谛如實知,苦集聖谛如實知,苦滅聖谛如實知,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嗔恚。斷此五下分結已,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複還生此世,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
雲何色不具足?若問阿毗昙律,不能解了句次第、隨順、決定解說,是名色不具足。
雲何形體不具足?謂非名聞大德,能感財利、供養、衣被、飲食、隨病湯藥,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何等爲捷疾具足?色貝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谛如實知,乃至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複還生此世,是名捷疾具足。
雲何色具足?若有問阿毗昙律,能以次第句味,隨順決定而爲解說,是名色具足。
雲何非形體具足?謂非名聞大德,能感財利供養、衣被、飲食、隨病湯藥,是名非形體具足,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非形體具足。
何等爲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谛如實知,乃至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複還生此世,是名捷疾具足。
何等爲色具足?若有問阿毗昙毗律,乃至而爲解說,是名色具足。
何等爲形體具足?謂名聞大德能感財利乃至湯藥衆具,是名形體具足。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又《增一阿含》卷十七(九)亦同。)
這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文。以此說明一類聲聞弟子雖然得證叁果,但是在“他人詢問阿毗昙律時,不能解了句味、次第、不能隨順應答、不能決定解說,甚至“默默無聞”(非名聞大德),四事供養乏少。以此證明聲聞弟子在證果後,因爲當時弘法因緣不具足,不一定得名聞、財利、供養,不一定能說戒、說法利生,當然其福德、說法能力不如佛。
(6)佛的常隨衆五百比丘有得慧解脫、有的俱解脫、有的叁明達
依《中阿含經》卷二十九(一二一)說:“……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耶,彼時世尊告曰:舍梨子,我不嫌汝身口意行,所以者何?舍梨子,汝有聰慧、大慧、速慧、捷慧、利慧、廣慧、深慧、出要慧、明達慧。舍梨子,汝成就實慧。舍梨子,猶轉輪王而有太子,不越教已,則便受拜父王所傳,而能複傳。如是舍梨子,我所轉*輪汝複能轉。舍梨子,是故我不嫌汝身口意行。
尊者舍梨子複再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世尊,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耶?
世尊告曰:舍梨子,我亦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所以者何?舍梨子,此五百比丘盡得無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舍,有結已盡而得善義、正智、正解脫。唯除一比丘,我亦本已記于現法中得究竟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舍梨子,是故我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
尊者舍梨子複叁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亦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世尊,此五百比丘,幾比丘得叁明達?幾比丘得俱解脫?幾比丘得慧解脫耶?
世尊告曰:舍梨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叁明達,九十比丘得俱解脫,余比丘得慧解脫。舍梨子,此衆無枝無葉亦無節戾,清淨真實得正住立。”(《雜阿含》卷四十五“一二一二”亦同)
由此可知,佛在世時,獲得“慧解脫者”遠比得“俱解脫者”, , 爲多,而獲得“俱解脫者”又比得“叁明達者”爲多。而事實上,俱解脫者,得“宿命明、天眼明、神足明、叁明達者”甚多,應該說是俱解脫者得“叁明達”的神通力用又有厚薄,深淺之別。故此段經文,更將阿羅漢果分爲叁個不同層次,即慧解脫、俱解脫及叁明達,而佛更高于任何阿羅漢果的層次。何以證明?
8.成佛的時間與證阿羅漢果的時間相差得很遠
(1)佛在世時的聲聞弟子皆是“頓根器”故證果快
如在《四部阿含經》上,皆有說明,佛在世時,在當生得證阿羅漢果的實例很多。但是“成就佛果”卻不是一世、兩世、多世就能達成的。如《別譯雜阿含經》卷六(一一九)中,有記載大迦葉尊者,出家第八日即證叁果,第九日盡諸有漏、得阿羅漢的例子。《雜阿含經》卷叁十四(九六九)又有舍利弗出家半月不起諸漏、心得解脫的例子。又《雜阿含經》卷叁十五(九七九)有須跋陀羅當日出家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果的例子。又在《雜阿含經》上記述,如果聲聞弟子一心用智慧觀察,思惟色、受、想、行、識五蘊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而得到信心堅定的程度,只要在今生修行的中間,沒有遭遇意外死亡,一定能成就“聲聞初果”的經文,此爲針對佛在世時利根器的聲聞弟子而言。然而“成佛的時間”卻是需要“曆劫修行”才能究竟達成的。
(2)佛說比丘隨時善學叁學今生必得阿羅漢果
又在《雜阿含經》卷二十九(八二七)記載,比丘今世必當得證阿羅漢果的經文,如經上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田夫有叁種作田,隨時善作:何等爲叁:謂彼田夫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下種,彼田夫隨時耕磨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長、今日果實、今日成熟,若明日後日也。諸比丘,然彼長者耕田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今日生長果實成熟,若明日若複後日,而彼種子,已入地中,則自隨時生長,果實成熟。如是比丘,于此叁學,隨時善學:謂善戒學、善意學、善慧學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若明日、若後日,不作是念:自然神力,能令今日、若明日、後日,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彼已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隨彼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譬如比丘伏雞生卵,革乃至十二,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雞,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若以瓜刮,令其兒安穩得生,然其伏雞,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穩得生。如是比丘,善學叁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由此可知,佛在世時只要出家弟子在當世善戒學、善意學、善慧學,戒、定、慧叁學增上、精進、等持成就,是有希望不起諸漏、心善解脫的。但是並不適用于末法根器,因爲若欲“生無佛世”,而“證果、解脫”,其根器比阿羅漢還高,稱爲辟支佛,如前述《增一阿含經》所說。《阿含經》上說得很清楚,“阿羅漢”與“辟支佛”所學無異道,皆是依“四聖谛”、修之而了脫生死,末法之中是否有大迦葉、辟支佛之根器者,值得省思!
(3)佛在世時多有四衆弟子得證四果或者得證聲聞叁種果位
如《雜阿含經》卷叁十四(九六四)說:“……婆蹉白佛,頗有一比丘,于此法律得盡有漏,無漏心解脫,乃至不受後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叁乃至五百有衆多比丘,于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于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叁比丘尼,乃至五百,有衆多比丘尼,于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優婆塞修諸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叁乃至五百優婆塞,乃有衆多優婆塞,修諸梵行,于此法律斷五下分結,得成阿那含不複還生此!
婆蹉白佛:複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于此法律修持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叁優婆夷乃至五百,乃有衆多優婆夷,于此法律斷五下分結,于彼化生得阿那含,不複還生此。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頗有優婆塞受五欲,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叁乃至五百,乃有衆多優婆塞、居家妻子,香華嚴飾,畜養奴婢,于此法律斷叁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究竟苦邊。
婆蹉白佛:複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受習五欲,于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叁乃至五百乃有衆多優婆夷,在于居家,畜養男女,服習五欲,華香嚴飾,于此法律叁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叁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千萬不要誤會此段經文是說:在家居士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樣的在不斷五欲“與妻子不斷淫事,享受世間榮華富貴的情況下”,可以得證初果及二果?
當知證初果,並未欲界五欲全斷,但是其“五欲”絕對比“俗人淡薄許多”。證二果者已經“貪恚…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