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P11

  ..續本文上一頁癡非常微薄”,故其五欲,又比初果者淡薄許多,將要超脫欲界業習,故應深思經上所說:“在家居士爲何在“服習五欲”的情況下猶能證得初果與二果”的經意爲何!

  

  (4)佛在世時諸多居士命終後得叁果

  如《雜阿含經》卷叁十(八五四)又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梨迦聚落繁耆迦精舍。爾時那梨迦聚落,多人命終,時有衆多比丘,著衣持缽,入那梨迦聚落乞食,聞那梨迦聚落,罽迦舍優婆塞命終、尼迦吒、佉楞迦羅迦、多梨沙婆阇、露優婆阇、露梨色吒、阿梨色吒、跋陀羅、須跋陀羅耶舍、耶輸陀耶舍、

  多羅,悉皆命終。聞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衆多比丘,晨朝入那梨迦聚落乞食,聞罽迦舍優婆塞等命終,世尊,彼等命終,當生何處?

  佛告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于天上般涅槃,不複還生此世。

  諸比丘白佛:世尊,複有過二百五十優婆塞命終,複有五百優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終,皆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于天上般涅槃,不複還生。

  此世,複有過二百五十優婆塞命終,皆叁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當受一生,究竟苦邊。此那梨迦聚落,複有五百優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終,叁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叁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佛告諸比丘:汝等隨彼命終,彼命終而問者徒勞耳,非是如來所樂答者。夫生者有死,何足爲奇,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另《佛般泥洹經》卷上亦有說明諸多居士命終後得證初果、二果、叁果的經文)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叁(八)又說:“若複比丘、比丘尼思惟此義乃至十歲,必成二果,若阿羅漢、若阿那含。比丘且舍十歲,若一年之中思惟此義者,必成二果,終無中退,比丘且舍一年,其四部之衆十月,若至一月思惟此義者,必成二果,亦不中退,且舍一月,若四部之衆七日之中思惟此義,必成二果,終不有疑。”(卷四十六(一)又有比丘戒成就,于禅得自在,六根而寂然,六年成六通的經文)《中阿含》卷二十五(九八)亦同。

  由此可知,佛在世時的四衆弟子,多有在“短時間內”得證聲聞四種果位的實例,請注意:這是指“佛在世時”才有“諸多比丘”于“短時間內”得證聲聞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事證”,並不適用于“末法中”的“禅修者”。而且這只是《阿含經》所記載佛在世時的“四衆弟子”得證聲聞四果的片段實說,而且有更多四衆弟子證得聲聞四果的事實,皆沒有記述在《阿含經》內,亦即說明佛在世時的四衆弟子能證聲聞果位中的任何一個果位者皆是“利根器者”,才能生在佛世,隨佛出家證果或解脫。但是要完成佛果|成佛,卻不是在七日、一年、十年、一生、二生、叁生、七生、百生、千生、千劫、萬劫中,就能修證成就的。

  (5)曆劫修行才能成佛的經文

  甲、《雜阿含》中說明“曆劫常選擇”才能成佛的經文

  這個道理,在《四部阿含經》中皆有說明。如《雜阿含經》卷四(一○○)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而前問訊,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瞿昙,所謂佛者,雲何爲佛?爲是父母製名,爲是婆羅門製名?

  時婆羅門。即說偈言:

  佛者是世間,超渡之勝名;

  爲是父母製,名之爲佛耶?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見過去世,如是見未來;

  亦見現在世,一切行起滅。

  明智所了知,所應修已修;

  應斷悉已斷,是故名爲佛。

  曆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

  生者悉磨滅,遠離息塵垢。

  拔諸使剌本,等覺故名佛。

  佛說偈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雜阿含經》卷四(一○一)亦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有從迦帝聚落、墮鸠羅聚落,二村中間,一樹下坐,入盡正受。時有豆磨種姓婆羅門,隨彼道行,尋佛後來,見佛腳迹,千輻輪相印文顯現,齊輻圓辋,衆好滿足,見已作是念:我未曾見,人間有如是足迹,今當隨迹以求其人。即尋腳迹,至于佛所,來見世尊坐一樹下,入盡正受,嚴容絕世,諸根澄靜,其心寂定,第一調伏,正觀成就,光相巍巍,猶若金山,見已白言:爲是天耶。

  佛告婆羅門:我非天也。

  問曰:爲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人、非人等?

  佛告婆羅門:我非龍乃至人非人也。

  婆羅門白佛:若言非天、非龍乃至非人、非非人爲是何等?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天龍乾闼婆,緊那羅夜叉;

  無善阿修羅,諸摩

  羅伽。

  人與非人等,悉由煩惱生,

  如是煩惱漏,一切我已舍。

  已破已磨滅,如芬陀利生;

  雖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

  我雖生世間,不爲世間著;

  曆劫常選擇,純苦無暫樂。

  一切有爲行,悉皆生滅故;

  離垢不傾動,已拔諸劍剌;

  究竟生死際,故名爲佛陀。

  佛說此經已,豆摩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路而去。”

  這兩段經文皆在說明“成佛者”是經過“曆劫求選擇”的過程,才能成佛。

  有人會問:經上明明說“曆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遠離息塵垢”、“究竟生死際”、“等覺故名佛”,也就是說佛是將“塵垢煩惱”完全盡斷,即斷除“一切有爲行”,才成佛,故說“等覺故名佛”。

  但是有一個疑問:“脫離生死苦海”需要“曆劫求選擇”,亦即需要曆經“劫數”才能究竟生死際嗎?而且經上說“曆劫”二字是,一劫?二劫?叁劫?……十劫、二十劫?五十劫?還是百劫、千劫、萬劫、並沒有說“經過多少劫數”,才能了脫生死?故知百千億劫……,絕對不是指只有在“曆劫中”爲了斷除“有爲行而需要經過不知多久的劫數,才能拔諸使剌本,究竟生死際!

  ”是以這段經文值得四衆弟子深思!而在以下經文中更將“曆劫求選擇,等覺故名佛”的經意解釋得更爲清楚!

  乙、《雜阿含》中“曆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經文

  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五(六四○)又說:“……爾時佛母摩诃摩耶夫人,天上來,詣諸衆僧所,號

  啼泣,鳴呼苦哉?是我之子,經曆阿僧祇劫,修諸苦行,不願勞體,積德成佛,今者忽然消滅。而說偈言:

  我是佛親母,我子積苦行;

  經曆無數劫,究竟成真道。

  悲泣不自勝,今法忽磨滅;

  鳴呼智慧人,爾今何所在?

  持法舍诤訟,從佛口所生;

  諸王無上尊,真實佛弟子。

  頭陀修妙行,宿止林薮間;

  如是真佛子,今爲何所在?

  今者于世間,無有諸威德;

  曠野山林間,諸神寂無言。

  施戒愍群生,信戒自莊嚴;

  忍辱質直行,觀察諸善惡;

  ,如是諸勝法,今忽都已盡。”

  這段經文更點出上述經文所說“曆劫求選擇”的“時間”,是“經曆阿僧祇劫,修諸苦行,才能成佛。”但是“經曆多少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經文上只有說:“經曆無數劫”,才能究竟成真道,而並沒有說明“曆經多少劫數,才能成佛”,這是《雜阿含經》上唯一一段明確說明成佛者必須“曆經阿僧祇劫”才能究竟成佛的“經證”。四衆弟子亦應深思這段經義。但是並不爲後世一類聲聞行者所接受。而必須“曆經多少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經文,在以下經文有更明確說明。

  丙、《增一阿含經》中“無數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經文

  如《增一阿含經》卷十六(八)又說:“……如我于叁阿僧祇劫,所行勤苦成無上道。”

  《長阿含》卷一(一)又說:“……我從無數阿僧祇,勤苦不懈修無上行,今始獲此難得之法。”

  《增一阿含經》卷叁十八(一)也說:“……汝今比丘將來無數阿僧祇劫,當作佛號曰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寶藏佛報曰:能也牟尼女,成無上正真之道也。然王女,當知將來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出世,是汝善知識,彼佛當授汝決……。”

  由此可知,必須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或者經過“無數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經證”,在《增一阿含經》中早有記載,而《雜阿含經》在上述說明“曆經阿僧祇劫、修諸苦行”的經文後,又有“經曆無數劫,究竟成真道”的經文,而此“經曆無數劫”不就是指“經曆無數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意思嗎?而無論說“曆經叁大阿僧祇劫”,或說“曆經無數阿僧祇劫”,均是在說明若欲“究竟成佛”需要“經過不可思議的劫數”才能完成佛果。進一步說,《增一阿含經》上說的“叁大阿僧祇劫”的每一大阿僧祇劫中皆有“無數阿僧祇劫”的“意涵”在其中,只是用“叁大阿僧祇劫”來做說明成佛的時間必須經過“叁個無數大阿僧祇劫的階段”才能成佛。而這叁大阿僧祇劫的階段是什麼?《增一阿含經》中並沒有說明。但是在“大乘經論”中有詳解。如《華嚴經》、《仁王般若經》、《菩薩璎珞經》及“成唯識論”等便將叁大阿僧祇劫中,菩薩修行的資糧及階位做詳述。而在《阿含經》上對“成佛需要曆經劫數”的經文,僅有寥寥數篇,但是在“大乘經典”中(如《大寶積經》、《法華經》、《華嚴經》)等卻廣說,成佛者必須經過“無量阿僧祇劫”的經文。故四衆弟子應省思:爲何佛在“大乘經典”廣說“成佛的時間表”,而卻在“阿含經”略說?必有因緣。佛弟子更應深思:爲何需要“無量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這牽涉到一位菩薩行者無始以來與不可思議、不可稱數的“六道衆生”所結善、惡緣等甚深難解、難了的“業種、業緣、業習、業網、業報”等大問題。一位菩薩行者何時扭轉其無始以來所結“六道衆生”的善、惡業緣、業網成爲佛道的善增上業緣、業網成熟之際,便能究竟成佛。故知何時才能“圓滿成佛”不僅是“自度解脫範圍”,尚牽涉到與“宿世衆生”糾結的“善惡業習、業緣”如何轉換爲佛道上的清淨業網等大問題,故一位菩薩行者需要叁大阿僧祇劫才能“究竟成…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